【明報專訊】秋風起,車廂、課室、辦公室內,噴嚏、咳嗽隨即四起,為防中招,不少人都隨身自備口罩。但自從《禁蒙面法》推行後,不少人對戴口罩有所顧忌,生怕觸犯法例。生病了,究竟應否佩戴口罩?
研究證實,若身邊人患上流感,佩戴口罩及勤洗手有助減低患病風險近七成。因此,不單患者要佩戴口罩,與其緊密接觸的人如:家人、同班同學都應該戴,預防感染。
儘管本港尚未踏入流感高峰期,但近日已有零星個案。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截至10月5日,過去4周錄得共25宗流感樣疾病爆發個案,當中11宗個案在小學,8宗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2宗於中學發生。佩戴口罩是預防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的方法之一,但自政府推行《禁蒙面法》後,不少人擔心佩戴口罩會有被拘捕風險。
飛沫粒子 「射程」可遠至1.8米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除了流感外,傷風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皆為校園內常見傳染疾病。針對流感,患者飛沫及呼吸道分泌物為主要傳播媒介,許引述研究指,流感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後,較大的飛沫粒子多數於1米內落地,最遙遠的距離為1.8米。部分飛沫粒子墜於桌面、扶手電梯等環境,其他人接觸粒子後,再觸碰眼睛或鼻子,便很容易受到感染。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