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乾香料】9款乾香料含可致癌物 白胡椒粉、薑粉、咖喱粉、蒜粉 榜上有名

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測試市面上37款乾香料樣本,包括胡椒、薑、蒜、咖哩及混合香料,發現9款樣本含有可致癌物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及或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Read more

煮得Smart:吃七彩蔬果 激活免疫系統

類黃酮是植物性化學物,可激活免疫系統。類黃酮不僅令水果和蔬菜產生不同天然色素,而且是抗氧化物,能保持淋巴循環系統健康,抵抗細菌和病毒,故此不時攝取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乃十分重要,可為身體提供各種類黃酮。類黃酮是植物性化學物,可激活免疫系統。類黃酮不僅令水果和蔬菜產生不同天然色素,而且是抗氧化物,能保持淋巴循環系統健康,抵抗細菌和病毒,故此不時攝取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乃十分重要,可為身體提供各種類黃酮。類黃酮是植物性化學物,可激活免疫系統。類黃酮不僅令水果和蔬菜產生不同天然色素,而且是抗氧化物,能保持淋巴循環系統健康,抵抗細菌和病毒,故此不時攝取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乃十分重要,可為身體提供各種類黃酮。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四大守則 為免疫力「打底」

維持「最佳」狀態所謂優質蛋白質是指High Biological Value Protein (生物價值高的蛋白),它 反映食物的蛋白質是否容易被身體吸收及利用。而HBV蛋白的食物主要來自動物性蛋白質(例如蛋、牛奶、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對於素食的朋友,可以混合食用不同的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類、豆腐、豆製品及堅果等,以互補植物蛋白的不足。若身體有充足的優質蛋白,將可被轉化為養份,製造或修補免疫細胞,保持免疫系統經常在「最佳」狀態,維持健康,並抵禦細菌和病毒。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齊心抗疫 吃出免疫力

天氣乾燥,忽冷忽熱,易令人患上傷風感冒以至流感,加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除要戴上口罩、做好個人衞生及注意家居清潔外,也應從飲食著手,攝取充足營養,增強身體免疫力,為健康打好基礎,遠離病菌。 Read more

長期眼乾口乾 慎防乾燥綜合症

長時間望着電腦熒幕工作,有沒有感到眼乾口乾呢?除了眼睛和口腔外,如果身體其他地方都長期感到乾燥的話,則更要留神,因為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統毛病的警號,病徵與普通年長退化相似,故容易混淆。   乾燥症較難完全根治,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陳嘉恩醫生指,主要是因應病人的徵狀而作出相對處理。例如眼乾,會建議病人滴人造淚水。(明報圖片)   乾燥綜合症 自身免疫系統響警號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陳嘉恩醫生指,患上俗稱乾燥綜合症的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s syndrome)病人,他們的免疫細胞會攻擊淚腺及口水腺等分泌腺體,使病人眼乾、口乾,以及皮膚、鼻腔及陰道都會變得乾燥。病人的其他器官亦有機會受影響,包括腎、肺、血管、肝、胰、心、腦等。 部分病人甚至同時會出現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他們遇冷或面對情緒壓力時,手指會因血管異常而變成白色或藍色。除此之外患者亦可能會有出疹、關節痛、關節發炎、疲累、纖維肌痛等徵狀。   可影響其他器官 或出現類風濕關節炎 乾燥症可以是單獨出現,亦可以由類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硬皮症等誘發。 陳醫生補充說,患者以40至60歲女性較多,男女比例約為1:10,約每2000人便有一人發病。由於這是免疫系統毛病,故需要驗血找出病人是否有乾燥症抗體,或抽取口水腺組織,以檢查出是否有特定的發炎細胞。   40至60歲女性患者佔多 難根治 乾燥症很難完全根治,主要是因應病人的徵狀而作出相對處理。例如眼乾,會建議病人滴人造淚水、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多用潤膚劑等。如病情嚴重,就可能要用類固醇及免疫系統抑制劑。 Read more

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愈來愈多人認為自己患有食物過敏,多次吃過同一種食物之後不舒服,就認定是過敏;亦有些人會去驗血,然後發現很多指數都偏高,於是將驗血報告當成是「飲食指南」,將指數過高的食物種類統統戒掉,結果每餐可以選擇的食物愈來愈少。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其實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   很多人都擔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戒口,但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網上圖片)   身體「巡邏小隊」偵測致敏原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誤認了食物為敵人而作出錯誤攻擊。當身體認為某種食物是敵人時,便會對該食物製造特定免疫球蛋白E(sIgE)以作偵測,為下一次遇上這敵人時作好準備。科學上稱這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這些sIgE就像「巡邏小隊」一樣,分佈於身體各處,負責偵測體內的外來有害物質(致敏原),它們有些專門偵測花生,有些專門偵測雞蛋等。當身體再次接觸到該食物時,IgE會與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溝通並啟動攻擊,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造成過敏反應,令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流鼻水、舌頭及嘴唇腫脹、嘔吐、氣喘等徵狀。 單憑驗血不能斷定食物過敏症 如懷疑有食物過敏,醫生一般會用皮膚點刺測試或檢驗血液的免疫球蛋白E(IgE) 以了解身體有否已認定某些食物是致敏原。可是驗血只能讓我們知道病人體內有多少「巡邏小隊」,以及有針對哪些食物的「巡邏小隊」,但這並不足以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症,因為不知身體有否作出攻擊。如果它們數量多但沒導致過敏徵狀,那就沒戒口的必要。 如病人的驗血IgE指數高於正常水平,而又曾經出現過敏徵狀,如懷疑有食物過敏應當求醫。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或會建議進行食物激發測試,以進一步確診。這測試一般會在註冊營養師及註冊護士的協助下進行。   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有別 此外,不少人會將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混淆,前者是每次吃下含致敏原的食物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反應一般於2小時內出現。後者的反應則時有時無,亦要進食較大分量或較多次數才感到不適。例如有些人吃大量蝦蟹會皮膚痕癢,但吃XO醬或蝦片則無恙,這情况一般不是過敏,而是食物不耐。 坊間更有一些身體檢查,稱可以化驗血液中IgG蛋白水平,並指出如果水平超標,便代表有食物過敏或不耐,其實這說法並不正確。世界各地的過敏醫學組織已作出有關建議,不要以IgG作過敏測試及確診過敏症的工具。 IgG水平並不代表食物過敏,在一般情况下身體會對所有外來的蛋白質製造IgG,但這不代表身體對該蛋白有過敏或不耐的反應。所以IgG的水平與平日的進食量關連很大,一般吃得愈多會愈高。再者,部分進行食物脫敏治療的病人在脫敏過程中,體內其中一種IgG(稱 IgG4)會增加,亦意味着IgG與耐受有關,而並非代表過敏或不耐。   【過敏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過敏系列】情緒壓力致過敏發作 形成惡性循環

考試前肚痛、胃痛,相信不少人都試過,其實情緒壓力跟過敏關係密切,而過敏表現出來的徵狀不限於腸胃。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醫生指,本身有過敏底的病人在面對壓力時會誘發濕疹、皮膚炎、哮喘、腸易激綜合症等症狀;當此等過敏病發作時,又會增加病人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長期受壓 影響免疫系統、內分泌及神經系統 Read more

【過敏系列】喝牛奶後腸胃不適 是乳糖不耐或是牛奶過敏?

不少人喝了牛奶或進食奶製品後,腸胃便開始「投訴」,肚痛、肚瀉……到底是否對牛奶過敏?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出現這些不適症狀,不代表一定是對牛奶過敏,因為患有乳糖不耐症亦同樣會有相似病徵。 ▲喝了牛奶或進食奶製品後,出現肚痛、肚瀉等症狀,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有可能是牛奶過敏或是有乳糖不耐,病徵相似,但兩者出現不適症狀的時間、次數和進食分量均有不同。(網上圖片) 牛奶過敏患者 免疫系統不當「防衛」蛋白質 陳勁芝表示,牛奶過敏及乳糖不耐的病發機理有所不同:若患有牛奶過敏者,主要是身體免疫系統對牛奶中的蛋白質作出不當防衛,肥大細胞會釋出組織胺等不同的化學物質攻擊外敵,而組織胺會令身體出現肚瀉、流鼻水或蕁麻疹(即「風癩」)等過敏反應。 乳糖不耐症患者 體內缺乏乳糖酶 而牛奶及奶製品中含有一種名叫乳糖的天然糖分,而腸道內有乳糖酶的消化酵素,可以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及半乳糖後再讓身體吸收。若患者因不同原因,導致身體沒有足夠或完全沒有乳糖酶,令無法正常分解乳糖,引起腹氣、腹脹、腹部抽痛或肚瀉等症狀。 分辨兩者症狀、病發程度 診斷有別 若要辨別兩者,陳勁芝表示,可從病徵出現時間、進食分量多少、病發程度作初步了解,而兩者的確診方法亦有不同: 牛奶過敏 乳糖不耐 不適症狀出現時間 • 進食後兩小時之內 • 數小時或一天後 出現不適次數、進食分量 • 每次進食均出現 • 極小分量 • 未必每次出現 • 進食一定分量 (如飲奶茶、咖啡這類加奶的飲品並沒有問題,但喝整杯牛奶後便會腸胃不適。) 病發程度 • 可較嚴重,有機會出現嘔吐,以至氣管收縮,甚至可致命 • 較為輕微,多數集中腸胃問題,如肚脹、肚瀉 診斷方法 • 食物點刺測試或抽血檢查 • 氫呼氣測試 她建議,如懷疑自己有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最好盡早求醫了解病情,亦要留意因為未能進食奶類,日常飲食需要從其他食物吸收足夠的鈣質,例如可多飲加鈣飲品或食品,以及多食深綠色蔬菜及海產類食物,並適當曬太陽吸收維他命D,以助身體更有效攝取鈣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免疫系統失靈 鬼剃頭纏身 錯過半年黃金期 毛囊萎縮難治

脫髮問題困擾不少人,特別是男士。有人認為脫髮只是影響儀容不涉健康,毋須特別醫治。但事實上,脫髮並不簡單,可以是由壓力造成,也可能是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的徵兆,絕對不容忽視。 【Power Up 推介】GG Immuno-Modulating Essence 免疫平衡素 (40粒) – 提升身體免疫力改善腸道健康。立即網上訂購 ■問醫生 ◆陳:陳俊彥(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頭髮變貼服有危機? 問:甩幾多頭髮才等於有脫髮問題? 陳:根據醫學定義,每日掉髮超過100條就屬於脫髮。另外,若與自身比較,如發現頭髮由粗變幼或變得細碎,髮型由彈起變貼服,也可視為脫髮。 鄭:脫髮是一個徵狀,可由很多病因引起,如男性荷爾蒙性脫髮;亦可以是局部病因,如真菌感染;甚至是身體疾病所引起的徵狀,例如免疫系統疾病紅斑狼瘡,或情緒壓力引致抓甩頭髮,以及藥物的副作用等。 ■「一囊一髮」唔健康? 問:毛囊上有幾多頭髮才屬正常? 陳:如果病人有脫髮問題,醫生會看看是哪種原因引致。通常醫生會先檢查病人的頭皮,看看毛囊的健康情况。如果毛囊上有兩三條頭髮便屬於正常,但如毛囊上只得一條甚至沒有頭髮,代表毛囊的健康狀况較差,可能需要配合外塗藥物,紓緩毛囊的收縮問題。 ■男人M字額、女人地中海? 問:最常見的脫髮成因是什麼? 陳:最常見是男性荷爾蒙性脫髮,這跟男性荷爾蒙水平有關,但非男士獨有,男女皆有可能發生,只是在男士身上較為常見。男性荷爾蒙性脫髮屬於非結痂性脫髮,頭皮皮膚及毛囊正常,只是脫髮位置的頭髮變幼甚至沒有頭髮。患有男性荷爾蒙性脫髮的病人,由於遺傳基因的關係,頭皮毛囊對男性荷爾蒙受體的反應過激,以致他們在年輕時就受到男性荷爾蒙水平影響而脫髮。我曾遇過有男病人十幾二十歲便脫髮,雖然不會影響健康,但令病人自信心低落,仍有需要及早治療。男士的男性荷爾蒙性脫髮多為髮線上移,或兩邊額角出現脫髮而呈M字額。女士方面,如家族中有人提早脫髮,即使男性荷爾蒙水平正常,亦有可能脫髮。女士的男性荷爾蒙性脫髮多出現在頭頂,出現俗稱「地中海」,亦有情况是整體頭髮變得稀薄。至於長者脫髮多發生於五六十歲時,屬自然情况。 ■斑禿半數自然痊癒? 問:點解有「鬼剃頭」(斑禿)? 陳:有些脫髮並非常見的男性荷爾蒙性脫髮,而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或疾病引起,屬結痂性脫髮。由於不正常的免疫系統攻擊頭皮及毛囊細胞,引致發炎、紅腫、甩皮以致結疤(頭皮凹下呈白色,看似反光,頭皮細胞似碰傷撞瘀般有疤),導致毛囊完全壞死而脫髮。這類脫髮若及早發現是可以醫治,亦有助發現免疫系統問題,如紅斑狼瘡、扁平苔癬等。至於俗稱「鬼剃頭」的斑禿,亦屬於免疫系統失調引致的一種脫髮,患者出現不正常的白血球(T淋巴細胞)攻擊毛囊細胞直至其休眠,令頭皮某位置(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於短時間內(數天或數星期)受攻擊,不再長出頭髮,而頭皮不會出現紅腫疼痛等徵狀。約有一半斑禿病人會自然痊癒,脫髮位置可於兩年內自動長出頭髮,但這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若曾出現斑禿,即反映病人有先天免疫系統問題,長遠有可能復發。由於毛囊會在出現問題後的半年至一年內開始萎縮,若斑禿病人經醫生確診後,選擇等待頭髮再生長,但半年後仍未見起色,就要及早求醫,這時是治療脫髮的黃金期,有助增加長回頭髮的機會。 鄭:由於斑禿面積可能只有一個5元硬幣般大,位置為局部性,因此不少斑禿病人起初都不是自己發現脫髮,而是剪髮時由髮型師發現提醒。 這類脫髮絕對不容忽視,因可能是免疫系統疾病的徵狀,不止影響頭髮,還會影響皮膚及身體等。 ■短時間內脫掉九成頭髮? 問:壓力大會導致脫髮? 鄭:心理壓力是脫髮的成因之一,我曾遇過有病人因緊張,經常抓弄頭髮而掉髮。女士懷孕後的生理轉變,或因生活出現大變化如轉工等,感到巨大心理壓力而脫髮。 陳:與壓力有關的脫髮多屬於休眠期脫髮。人若遇到巨大的生理或心理壓力時,例如患上癌症、懷孕及生產、車禍創傷,以及患有抑鬱症等,身體生長得最快的組織例如頭髮及指甲,在壓力下會減慢生長速度。如頭髮受影響,會引致休眠期脫髮,短時間內病人可脫掉六成至九成頭髮。可幸的是,這類脫髮屬於一次性脫髮,只要有關壓力解決,病人可在十八個月內重新長回頭髮。預防脫髮,可以從健康生活做起,包括睡眠充足,每天要有八小時或以上的睡眠時間,同時避免捱夜。飲食方面要均衡,肉菜皆要,多吃蔬果等富抗氧化物的食物;適量運動,最好每星期三次以上,每次不少於四十五分鐘;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不煙不酒,少染髮燙髮,少用風筒吹頭。 文:陳子樂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有片】免疫系統出事 病徵似過勞 眼耷手腳軟 「重症」偷襲

【明報專訊】眼耷耷,以為是眼瞓;手腳乏力,以為是疲勞;加上休息過後,情况紓緩,更似身體過勞。 「重症肌無力」初期病徵不明顯,病人甚至醫生都容易掉以輕心。 眼瞼下垂、重影、疲勞、四肢無力,隨時是重症肌無力找上門! 「眼瞼下垂,是重症肌無力的早期典型徵狀,因為多是間歇性地出現,例如晚上、運動後較差,或令人掉以輕心。察覺徵狀後,病人一般多先向眼科求診,經過檢查及轉介,才轉到腦神經科處理。」養和醫院駐院醫生郭業東說。 重症肌無力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誤當體內一種神經遞質「乙醯膽鹼受體」為敵人,作出攻擊。 早期發病多見晚上或運動後 「乙醯膽鹼」負責肌肉、神經之間的信息傳遞,當免疫系統不停攻擊乙醯膽鹼受體,影響了信息傳遞,導致肌肉無法收縮。徵狀方面,剛開始時,一般只局部影響眼部肌肉,導致眼瞼下垂、重影。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張嘉琳解釋,大多數病人在病徵初起時,只在晚上或運動後,出現眼瞼下垂,這是因為肌肉活動了一天,又或經過激烈運動後,「用盡」了神經遞質,令到肌肉無力的徵狀變得嚴重。病情發展至中期,或會影響全身肌肉,包括呼吸、吞嚥肌肉等,導致呼吸不順、進食困難、口齒不清、四肢無力。 重症肌無力成因未明 或涉遺傳 張嘉琳指出,有一位48歲的男士,最初因為眼瞼下垂求診。「不料三個月後,病情急速惡化,除了呼吸困難,進食時更常常嗆到,需接受洗血、插喉等急性治療。由於病情反覆,其後再度入院,已經多次洗血,需增加使用免疫系統藥物,才可控制病情,屬於嚴重個案。」重症肌無力,成因仍未確定,「臨牀觀察,不少患者的家庭成員,出現相關的病史。估計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但仍未能顯示和特定基因有關」。 病情惡化前,一般是否有先兆?「通常和感冒有關,令肌肉無力、呼吸不順更嚴重。」張嘉琳說,重症肌無力,從剛出生的嬰兒到成人,同樣可以患上。「但一般認為,40歲以下以女性及40歲以上男士,較為常見。」 患者最擔心,重症肌無力是否必然會從局部性,轉變為全身性?「研究顯示,演變成全身性的個案,九成在發病首兩年發生;換句話說,如果三年內也沒變差,絕大部分不會惡化。然而,發病不一定從眼開始,有人最初發病,情况已較為嚴重,出現吞嚥困難,卻沒有眼瞼下垂。」 文:陳雅君 圖:黃志東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