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強迫症 母抑鬱 一人照顧兩病人 陷困局誰伸援手?

【明報專訊】照顧長期患病的家人,恍如午夜獨行,容易被孤獨和惆悵所包圍。如果只靠獨力支撐,重擔或會將照顧者壓垮。同路人的支援,不單了解彼此的感受,同時提供寶貴的經驗分享,恍如引路燭光,助照顧者重拾動力,陪伴至親繼續走復元之路。 壓垮照顧者——弟弟患上強迫症,媽媽患上抑鬱,照顧兩人的重擔,幾乎把Amy壓垮。(RyanKing999、pat138241@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非事主) Amy困倦的日子始於2003年,當時,就讀初中的弟弟每日放學後總是失蹤,她與母親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弟弟。「見他每天如常上學,放學後卻遲遲不回家,我們以為他去了吃晚飯。當年手提電話還未普及,我們也無法隨時聯絡他。」 弟弟躲洗手間不斷洗手 每晚等了又等,Amy開始感到不對勁,有一晚,她決定致電學校查問弟弟的行蹤。駐校職員在校內尋人,最終在洗手間裏發現弟弟的身影,原來,他下課後一直躲在洗手間內不斷地洗手,直至深陷漆黑之中仍不能自拔。 校方將弟弟的個案轉交社工跟進,其後他確診患上強迫症;翌年Amy母親亦確診患上抑鬱症。三口之家,兩人患病,這對Amy而言是雙重打擊。母親及後更因病辭去工作,與弟弟日夜相對在家,照顧的責任全落在Amy身上,重擔幾乎把她壓垮。 Amy一家居於狹小的公屋單位內,由於母親和弟弟經常爆發衝突,鬧得不可開交:「家中地方淺窄,弟弟在看電視,不滿媽媽阻礙他的視線,有時他會激動得扔杯或電話,更曾令媽媽腳部受傷。」即使Amy在外工作,弟弟亦不時來電要求她善後,焦慮不已的她唯有一下班便趕回家。 嘆一口氣,Amy繼續回憶往事:「到了晚上,他們還是會吵……我和媽媽同房,我躺在牀上卻睡不了,很害怕下一秒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則要在家擔當調解角色,令Amy身心俱疲,無力感經常來襲,「有時我也不知道該勸誰,只能半夜坐着,等他們下了火,確保他們不會傷害對方」。 家屬聚會 建立自我價值 10年過去,弟弟及媽媽的病况反反覆覆。及至2014年,Amy陪同弟弟到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她以康復者家屬的身分加入新生會家屬支援服務,參加不同聚會,如做手工、探訪及本地旅行等,家屬在不同活動及聚會中,互相認識及交流。 擅長做手工及烹飪的Amy,在家屬支援服務找到自己的價值。她常擔任義工教導其他家屬下廚,包括製作糯米糍、豆沙角、蘿蔔糕等,亦積極參與不同院舍的義工活動,設計及製作毛巾花小禮物,「有了自己的生活,長期擔心家人的情緒便得以紓緩」。 互相傾訴 接受病情起伏 Amy又說,從前不知可以和誰傾訴,但遇上同路人之後,不用多說,對方已能理解她的苦况。更重要的是家屬之間的交流,改變了她對家人患病的看法:「以前我很不了解精神病,總以為他們的病會完全康復,一旦病情惡化更是難以接受;現在卻學懂與他們在病情起伏中成長。」 文:黎卓敏(新生精神康復會註冊社工)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抽絲剝繭 救治「無徵無證」

【明報專訊】55歲女士,因廿年來睡得不好而求診。初起是因丈夫過世引起,詳細問診下,她過去身體好,少病,月經周期準而53歲才停止,健康整體上不錯,好氣好力,驗身也沒問題;只是有肌肉痛,有點胃氣,輕微便秘,多年入睡困難和眠中不安也很少用藥。 病人脈動細微,面色、舌診只有輕度變化,無徵無證。普通醫生醫師常會診斷為抑鬱而以心理治療和用藥。(imtm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請她伸出舌頭,她的手不自覺提高;問她為什麼這樣緊張,亦問她自己知道否,她說朋友也注意到她的不自主動作。 病人語速手勢顯端倪 我對旁聽的幾個學生解釋,為何我說她緊張呢?怎能靠一下動作而診斷?應要多點資料才能了解病因?其實病人一開始說話時疾速不定,已經顯示端倪;再看到她一下子不期而動和不常見的手勢,就足以顯示出她處於緊張狀態。 再觀察病者,不瘦但手指每指深陷無肉,說明是多年勞損引起。特別問她是否只有上身肌肉痛,引伸就是因精力不敷應付生活,用力推動上身應付工作,不斷用上身着力硬撐,致勞損而肌肉痛。習慣了力挺着急,久久成態,每每不自覺在上身活動時連隨提起手,面上肌肉扭緊。 中西合璧診斷 付之貼切治療 學生又問,為何病人睡眠不好呢?這些是西醫學生,一般視病者為抑鬱引致,但他們竟然有此提問,可能是一直從旁跟診而有覺,中西結合診斷對他們有所啟示。於是我一點一點展示診斷的徵狀:先找一個懂脈診的學生說出脈證,病人脈動細微,面色、舌診只有輕度變化,這樣的無徵無證,普通醫生醫師常會診斷為抑鬱而以心理治療和用藥,中醫也會以疏解方藥治療。之後我再追究為何病者不瘦但手指深陷無肉,說明她有多年勞損才引起,愈來愈需要力挺各種事物而致身心亢奮不能安睡。最後我解釋,若然不恢復身體的精血,身體仍然處於亢奮力挺的情况,身心都無法平息。 這種診斷步驟,既中兼西。明白中西醫理,可實際使出解數診斷疾病,即使無徵無證時,亦能付之貼切治療。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考90幾分 爸媽仍責不小心 「100分女兒」抑鬱成疾

【明報專訊】拿着九十幾分的測驗卷,父母問:「怎麼不小心失掉幾分?」 拿着一百分的測驗卷,父母問:「還有多少同學拿了一百分?」 害怕失寵——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有可能令他們長期活在壓力之下,為求持續得到父母的愛,強求事事做到滿分。(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Sitthiphong、JulNichols、takasuu@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家期學業成績超卓,在文憑試中考取幾近狀元的成績,但她總是愁容滿面。因為她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壓力很大,每天活在焦慮和恐懼中,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令父母失望,不再被愛和重視。 相信沒有人會想到我面前這個愁容滿面、雙目低垂的年輕人就是那個剛剛在眾人的掌聲中獲得近乎文憑試狀元成績的學生。打從我第一次見家期開始,她這種面對自己成就的反應,已是司空見慣。 家期是個文靜內向的孩子,校內成績超卓,對人有禮,是眾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她對學業成績尤其着緊,即使她已是全級成績最好的一個,每次測驗考試前,她仍然很努力溫習,從不鬆懈,每次派成績前,她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或者是以往許多的經驗,令她很不安…… 攞80分 飽受父母「冷暴力」 家期是獨生女,父母對她的期望也反映在她的名字上。她的父親是專業人士,母親是家庭主婦,家期一直努力讀書,是為了達到父母對她的期望。從小學開始,許多次她拿着九十多分的測驗和考試卷走到爸媽面前,期望會得到他們的稱讚,但換來的卻是「怎麼不小心失掉幾分?」即使得到一百分,她也會被問「還有多少同學拿了一百分?」中五那年,她在考試前失眠,狀態失準,有一科只得八十分,她的父母十分不滿,差不多兩星期沒有跟她說話。她很害怕如果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得不到他們的愛。漸漸地,家期開始強迫自己更努力,去保持「滿分」狀態,希望得到父母的稱讚和肯定。 嚴苛待己 求得讚賞 從那時開始,家期便將所有時間放在學業上,務求做到最好,不容許任何瑕疵,每份功課都會用很多時間去做,力求「完美」才肯交出。即使只是筆記也一絲不苟,偶然寫錯一個字,都會重新再抄一次。結果,她的睡眠時間愈縮愈短,有時還會清晨五時起牀溫習功課。雖然她的成績保持水準,但精神狀態就愈來愈差。 在文憑考試期間,媽媽發現家期用上很多時間清潔書枱上的灰塵,還仔細地把每一本書、每一件文具整整齊齊擺放好才開始溫習。媽媽恍然大悟,終於明白她為什麼每天花上這麼多時間在房間內,原來除了溫習外,她還強迫自己清潔桌上灰塵和執拾好書桌上的每一件物品,才放心開始溫習。當媽媽質問家期的時候,她崩潰大哭,告訴媽媽她的壓力很大,每天活在焦慮和恐懼中,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令父母失望,不再被愛和重視。媽媽看着女兒的痛苦,感到心痛和內疚。原來這些年來女兒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活得這麼痛苦。 於是,媽媽帶家期看醫生,證實她患上強迫症和抑鬱症。 打擊自尊 激將法有「毒」! 孩子的自信建基於父母從幼年期開始不斷的肯定和讚賞。批評和挑剔,或是一些父母認為奏效的「激將法」,但絕對不是激勵孩子的良方,只是打擊孩子自信、自尊和自愛的慢性毒藥。最後即使父母已不再批評孩子,那些負面的說話已經植根在他們心中,形成一股無形壓力,令他們嚴苛待己,日後即使達很高的成就,心底仍然缺乏自信。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愛是無條件 讚賞努力建自信

【明報專訊】.讚賞孩子現有的能力 .正面肯定孩子的價值 .多留心孩子的正面特質,例如勤奮、誠實、有禮、樂天,並給予口頭讚賞和肯定 .即使孩子成績未如理想,也可稱讚他付出的努力 .告訴孩子你對他抱有信心,相信他會成功 .無條件的愛,告訴孩子不管他怎樣,你也會愛他 正面肯定——要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不應經常批評和挑剔他們的行為,就算成績未如理想,也可稱讚他們付出的努力。(設計圖片,imtmphoto@iStockphoto) Read more

【長者健康】知多啲:親友陪玩 打開長者心扉

【明報專訊】步入晚年,不少人的家庭與社交網絡都會出現變化。親友相繼離世、子女生活繁忙、搬遷到陌生環境、行動不便而難以外出等等,是不少長者變得孤獨的原因。根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隨着自己預計壽命接近尾聲,長者會將維繫緊密的關係(例如與子女的關係)視為人生首要目的,而其他方面,例如結識新朋友、接觸新事物等等興趣與動機則變得較低。問題是,當生活範圍慢慢縮窄,隨之而來的社交孤立,正正是引致抑鬱與其他健康問題(包括死亡)的重要因素,容易令長者跌入自我封閉、抑鬱、孤獨的惡性循環。 這亦是為什麼在長者地區中心或其他社區活動中,積極參與的長者往往較多是身體健康而且相對年輕,而對於體弱、年邁的長者,不少社工同事都表示要花很長時間拉近關係,才能鼓勵他們重新投入社區。這過程中,是否有長者重視的親友一同參與,是讓孤獨的長者敞開心扉、接納他人關懷的關鍵。 文:林一星(「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

Read more

【長者健康】老「樂」去!80歲也要親子活動

【明報專訊】編按:不少家長很重視親子活動,每逢周末或假日,他們都會費盡心神,構思要帶子女去哪些地方、參加什麼活動,長假期時更舉家出國旅行,好好建立親子關係。 不過,很多人卻忽略了跟自己父母維繫緊密的親子關係,令雙方逐漸疏離。透過參加互動家庭活動,其實可以重新活化雙方已僵化的關係,讓上了年紀的父母感覺受到關心及重視,減少抑鬱問題。 「是在這裏參加活動嗎?」一個50多歲的女士扶着她已經80多歲的老爸來到。女兒表示,留意到父親近年情緒較差,不願出門,見有機構舉辦長者與家人的活動,就想帶爸爸出來走走。她那天參加的是一個親子活動,準確點說,是成年子女帶同年老父母到來一起玩,了解相處與精神健康的活動。小時候,總是父母帶小朋友去玩,有想過到父母年老了,原來需要兒女主動鼓勵他們去參加活動嗎? 孤單人更易抑鬱更短命 「伯伯,你先坐這兒,活動就快開始啦。」這個年老的伯伯一臉愁容地坐着,耳朵的聽力不好,令他與周邊世界增添隔膜,就像一座孤島般。「他這陣子都是這樣,不想理睬別人,又不說話,不願出街,整天都好像心情不好,連胃口都差了。」女兒愁容滿面地說,「媽媽幾年前過世後,爸爸的情緒就變得愈來愈差。我見他這樣,就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是抑鬱,已在服藥;但我總是想,會不會他需要的不僅是藥呢?我叫他去長者中心參加活動,他自己一個又不願去,可能那裏有太多關於媽媽的回憶吧」。女兒見這次是整個家庭的活動,可以陪爸爸來,便邀請爸爸一同出席,難得的是爸爸也沒有抗拒參加。 「有女兒陪嘛,動力都會大點的。」我說。 「才不,有時你真的沒法知道他的心思。」女兒很無奈地說。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擁有親密關係的人,情緒更健康,生活更愉快,對生命更滿足;反之,沒有親密關係、孤單的人更易抑鬱,壽命亦較短。其實中國人很重視關係,只是與身邊人相處久了,總是容易把對方定型,把對方的優點當成是理所當然,同時容易將缺點放大。久而久之,我們不再為對方好奇,關係開始僵化,相處開始變得公式化,甚至沉悶。結果,心意總是沒法表達,也不易看懂對方行動背後的感受和感情,明明重視對方,卻變成各自各孤單;很多長者更因不想負累兒女,不再表達內心的孤獨感,情緒亦易變得低落,甚至出現抑鬱徵狀。 創造新的相處經驗 那天的長者家庭活動,就提供一個平台讓家人創造新的相處經驗,活化彼此的關係,關心長者情緒健康。過程中玩的都是簡單遊戲,重要是一家人可以一起投入參與,共同享受那一刻,重新發現對方的優點。這亦為家人之間帶來久違了的歡笑,就像這對父女一樣。 伯伯最後和女兒玩了三個活動(女兒說幾十年都沒有跟爸爸這樣玩過):面譜手工、桌上遊戲,還有椅子舞。伯伯做的面譜很美,女兒很驚訝原來爸爸的手工這麼好,伯伯還主動幫她製作面譜。刺激的桌遊更激發起這對父女的鬥心,伯伯的反應並不比年輕時差。勝負之間,伯伯經常繃緊的眉頭亦慢慢放鬆。而在椅子舞時,不知道是因為那歡樂的音樂,周遭的氣氛,還是從來沒試過那些動作,又或看到女兒的動作跟不上拍子與滑稽的表情,讓投入在活動中的伯伯露出笑容,女兒看着爸爸的反應,也跟着腼腆地笑了起來。 「幾十年都沒跟爸爸玩過」 活動的最後,伯伯與女兒手拉着手,以即影即有相機拍照留念。 「你今天開心嗎?」女兒問,伯伯點點頭。 「最開心是什麼?」女兒好奇問。 「你陪我來。」伯伯回應。 這是那天我聽到伯伯說的唯一一句話,一句令女兒潸然淚下的話。 不是活動,不是手工,不是遊戲,更不是小禮物。 從來,最治癒人心的,都是另一顆溫暖關懷的心。 文:郭韡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經理(臨牀)及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都市壓力】師生靜觀 卸教與學重擔

香港學校的壓力真的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固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教師同樣處於高壓狀態中,近年心理學家推崇的靜觀訓練,是否也應用到教育界? 根據本地一份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6%的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有抑鬱徵狀的佔9%。2016年3月的學生自殺潮更震動全城,當時9天內發生了7宗個案,逼得教育局倉卒成立委員會應對。 12.8%教師患抑鬱 高於一般人 學生固然身處高壓之中,教師也好不了多少。2011年,一項大型的問卷調查《中小學教師工作量調查報告》,發現3000名受訪教師中,六成教師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八成覺得疲倦,五成曾考慮離職。另一項調查顯示,在一般人口中,有焦慮症的約佔4.1%,抑鬱症約8.3%;但在教師群體中,兩者分別佔11.3%和12.8%,明顯高於一般人口。 導致師生受壓的因素很多。他們身處的教育生態環境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壓力來源,改善教育生態環境雖是刻不容緩,但亦是漫長而艱巨的工作。在此生態環境有待改善之際,教師和學生有需要裝備好自己,加強抗逆力,以健康的身心面對挑戰。 靜觀抗逆 改善痛症、焦慮、抑鬱 近年來,心理學界很推崇靜觀(mindfulness)在對抗壓力上的功用。靜觀源自宗教的默想傳統,例如佛教的禪修或天主教的靜修;但在過去30年,靜觀的宗教色彩淡化了,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和輔導工作中,成果不俗。許多研究證實靜觀有效改善長期痛症、焦慮、抑鬱等問題。 率先把靜觀引入醫療和輔導工作的先驅是微生物學博士卡巴金(Jon Kabat-Zinn)。他在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專門接收群醫束手無策的痛症病人,教導他們修習靜觀,本來是藥石無靈的病人,在修習靜觀後,不但疼痛得以紓緩,而且能以寬容正面的態度面對頑疾。 儘管靜觀已於醫學上廣泛應用,但在教育上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多下工夫。其實在香港這個高壓的教育體制中,靜觀的修習更為重要。 專注當下 切斷胡思亂想得到喘息 為什麼靜觀具有對抗逆境的治療效果?要解答這個問題,便先要了解靜觀是什麼。根據卡巴金的定義,「靜觀是對此時此刻不加批判的覺察」,用中國人較容易明白的詞彙來說,就是「活在當下」。當中牽涉兩個部分:第一是對此時此刻的覺察;第二是以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此時此刻。焦慮和抑鬱的人都無法活在當下,他們不是憂慮將來,就是悔恨過去,惶惶不可終日。靜觀透過具體而容易掌握的修習,例如覺察呼吸、靜坐、瑜伽等,讓修習者專注當下,從而切斷過去和未來的胡思亂想,得到寧靜的喘息機會。 當一個人能靜靜觀察此時此刻,他就能退一步看清楚當時的經驗,不會意氣用事,做出慣性反應。所謂慣性反應就是我們恆常習慣的想法或行為,因為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習慣,那些反應變得不假思索和自動化。例如聽見別人批評自己,就立刻自慚形穢;遇到了些微挫折,就立刻信心盡失。要擺脫慣性反應的支配,重拾自主,我們就需要以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此時此刻。當安靜下來以後,我們才可以「自主回應」,而不是「慣性反應」。這一點與中國儒家典籍《大學》的一句說話很脗合:「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果沒有定、靜、安,我們根本無法思慮清晰,做起事來就無法有所得。 文:林瑞芳(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躁鬱症】家庭無得揀 快樂人生有得揀

人生是每個人必修的艱難課題,有些人得天獨厚,過得輕鬆寫意;有些人費盡氣力,所得亦未如理想。然而,奮鬥的過程讓我們發現自己的潛能,旁人的幫助更會為我們打氣,在倦極之時提供喘息空間。我們雖然無法選擇家庭和出生背景,卻可以選擇如何面對人生,以永不放棄的態度面對每一道生命的難題。 抑鬱母親常與父親爭執 身形瘦削的禮,戴着眼鏡,散發文青氣息。小時候的他,與家人同住於唐樓天台的鐵皮屋,最深刻的童年回憶,盡是家人爭執的畫面。患有抑鬱症的母親常與家人爭吵,父親只是千方百計包容,未有向其他人尋求協助,然而日復日的爭執,最終演變成衝突。「有一次,媽媽激動地將爸爸打得頭破血流,後來他被救護員抬了出來,鄰居慌忙掩住我的雙眼,着我不要看。」那年,禮只是小學二年級生。 家中關係長期緊張,令禮漸漸變得麻木。直至升上初中,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家庭與別不同:「當聽到同學說要和家人慶祝生日,或因要和家人聚會而爽約,我才會想,為何自己家中沒有這些情况?如果大多數人的家庭生活是健全的話,那麼我的家庭就不太健全。」 情緒爆發 誤傷媽媽 升上大專後,禮發現自己腦海裏常常充斥負面想法,回家後容易情緒爆發:「我媽有時會不斷埋怨家人,一說便是數小時。有一次,我受不了,想叫她收聲,一怒之下抓起一本厚字典向她的頭擲去,她頓時鮮血直流。我嚇呆了,不懂處理。」 意外傷害家人後,禮自覺家中容不下自己,遂搬到劏房居住。礙於當時經濟能力有限,禮三餐難有溫飽。有一次,禮偷了鄰居一包米來果腹,結果被對方撞破:「他(鄰居)知道我環境不好,並沒有怪我,只說『想食便開聲吧』。後來他和家人吃晚飯時,總會邀請我一起用餐。我無以為報,唯有教他的小朋友彈結他作回報。」 找到自我價值 重拾志趣 連串事件令禮明白自己的精神狀况不甚理想,終踏出第一步向精神科醫生求診,並確診患上抑鬱症,2016年入住新生精神康復會的過渡期宿舍。入宿初期,他花了很大力氣來適應新生活,全靠職員的支持助他渡過難關,讓他慢慢找到落腳點:「以前回家只是對着四堵牆,現在在宿舍內,職員們常與我聊天,會給予我鼓勵,讓我訴說工作上的不如意。社交生活改善了,我的笑容也多了很多。」 自小喜愛踢波的禮,又參加了「青年學堂」,與其他康復者組隊,由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參加賽事。球隊共二十多人,每月約有兩次比賽或訓練。忙碌的足球運動,讓禮重拾志趣,去年十月更榮升隊長!「有人認同我的球技,我感覺到自己有存在價值。眼見隊員身體機能不好,但仍拚命踢球,看見他們有進步,我也很有滿足感。」 現時,禮於零售店從事市場推廣工作,找到自我價值之餘,亦學會享受當下的快樂。鍾情寫作的他更與友人計劃出版傳統紙張媒體,以宣揚廣東歌文化。禮期望大眾放下對精神康復者的歧視,接受他們成為社會上的一分子:「希望社會有更多人討論精神病,將這個病的各種想法慢慢談開來。」 文:周偉傑(新生精神康復會過渡期宿舍主任、註冊社工)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賢心事:勿輕視抑鬱症

【明報專訊】在香港,情緒病很普遍,而最常見的便是抑鬱症。 抑鬱症的徵狀包括情緒持續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不能感受開心,而思想亦會變得負面,覺得自己沒有用,對前景感到絕望。 為什麼說抑鬱症可大可小呢? 抑鬱症可以影響人的動力,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本來能夠應付的事情都會變得吃力。我們可能什麼都沒有動力去做,整天感覺疲倦,應付工作時感到十分困難、沮喪,不能集中精神,因而可能要請病假。 如果有家人患上抑鬱症,對家庭關係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抑鬱症患者因為思想負面,往往有很多事情擔心,而其他家庭成員要安慰病者並不容易。抑鬱症患者比較敏感,很容易覺得其他人不了解自己,甚至當家人嘗試安慰時,覺得家人不明白自己而發脾氣。家庭裏的關係是互動的,當患者情緒不穩,亦容易令其他家人感到氣餒,甚至乎對患者產生討厭的感覺。 更令人擔心的就是自殺傾向。抑鬱症患者因為覺得生命沒有希望、沒有意義,因此很容易產生放棄生命的想法。這些想法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久不久才出現,但隨着病情嚴重,出現次數可能會愈來愈多。從病人的角度,會覺得生活中的問題沒辦法解決,只能夠放棄生命才能把事情了結。 暴力傾向影響身邊人 更加罕有的是出現暴力傾向。產後抑鬱症的媽媽,可以把沮喪遷怒於小孩,輕則使小孩留下心理陰影,嚴重的更可以令小孩嚴重受傷甚至死亡。而年輕人患上抑鬱症時,可能會埋怨父母沒有給予他好的成長環境、覺得自己的父母不及別人的好等等,因而對父母產生怨恨。父母一般會覺得難以理解,認為自己已經做了本分,甚至責罵子女沒有盡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好好處理背後的抑鬱症,輕則使家庭關係決裂,嚴重的更會引發家庭暴力,甚至產生悲劇。 抑鬱症不單單是不開心那麼簡單,它可以為患者和身邊的人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因此必須正視呢!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解難方法」逃出鬱結困局

【明報專訊】當我們談及抑鬱症,很多時候第一印象都會聯想到這個人是不是經歷了什麼重大改變?又或是受到嚴重打擊導致鬱結情緒,但其實一個小意外已足以觸發抑鬱的情緒。輕微的抑鬱情緒困擾不一定要靠藥物治療,有沒有想過我們常說的 「解難方法」(Problem Solving),有助改善低落情緒? 跌倒致行動不便 自覺「好無用」 Pacey性格外向好動,雖然年逾50歲,但無減其活力,尤其熱愛戶外活動。不幸地,他1年前攀山時不慎跌倒,令活動能力大受影響,自此性情大變。意外後Pacey變得沉默寡言,經常一個人躲在家中,對任何工作或活動都提不起勁。除了到醫院做物理治療,他大部分時間待在家中看電視和睡覺。即使太太多番提議和他一起外出逛街或與朋友相聚,他都一一拒絕,甚至大發脾氣,把太太趕出睡房外。久而久之,夫妻關係亦變得很緊張。 直至一天,物理治療師跟Pacey夫婦傾談康復進度時,知道Pacey因行動不便致情緒低落及迴避外出,便提議他參加新生精神康復會的「情緒GPS」服務。Pacey初時十分抗拒向精神健康機構求助,但在太太鼓勵下,他終於答允嘗試與該服務的心理健康主任見面。 初次評估時,Pacey仍然對參與「情緒GPS」有所保留,他認為這些服務根本不能幫助他。在與心理健康主任傾談的過程中,他慢慢訴說在意外後生活的轉變,例如減少外出,多了躲在家中睡覺、看電視等。他又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做任何事情,所以覺得自己「好無用」和「十分失敗」,這些改變令他情緒十分低落和沮喪。他一直認為意外導致自己行動不便是情緒低落及經常有負面想法的主因,所以覺得自己的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訂立目標 逐步探討可行方案 心理健康主任了解Pacey的情况後,向他詳細分析情緒與身體狀况、行為和思想之間的關係,Pacey慢慢明白到情緒低落會與身體狀况、行為和思想互相影響,認清三者之間的連繫如何造成惡性循環後,他對於繼續接受服務變得沒有那麼抗拒。漸漸地,Pacey變得願意跟心理健康主任商討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及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方案,當中包括一種叫「解難方法」。Pacey聽了「解難方法」的原理後,覺得這個方法比較適合自己,相信對改善自己的低落情緒會有幫助。 之後的會面,心理健康主任提議Pacey訂立一個他想解決的問題,作為治療起點。Pacey提出他想「重拾跑步的習慣」,因為以往每次當他沿着海旁跑步,就會感到煩惱全消,開心滿足。可是,Pacey認為他已經放棄了這個習慣多時,加上他的活動能力及體能大不如前,根本沒有信心再次跑步。在心理健康主任的鼓勵下,Pacey嘗試訂立目標及思考不同的方案,去解決可以預計得到的問題。起初,他內心忐忑,因為覺得自己所訂的方案好像很難執行,於是心理健康主任建議他在這個階段不要排除任何看似不可能的方案,應盡量把所有方案寫下。接着,心理健康主任與他一同分析每一個方案的優點和缺點,然後再把一些比較難實踐的方案排除。最後得出兩個方案,分別是「在我感到比較精神的早上時段跑步」和「在開始之時,以慢步代替跑步」。分析過後,Pacey決定先採用第一個方案,並在心理健康主任指導下,嘗試把方案分拆成不同的小步驟,清晰地計劃何時、何地、與何人一起跑步,他發現這個方法讓他較有信心去實行。 清晰計劃 記錄成效添信心 其間,Pacey將自己實踐解決方案時所做過的事情和成效,記錄在日記內。Pacey向心理健康主任分享自己實行這個方案時所遇到的困難和情緒轉變,包括他發現自己開始實行計劃以來,不再經常感到疲累,而且運動過後他的心情比較愉快。最後,很高興的是經過不斷嘗試,Pacey的信心開始回復,現在更會相約朋友一起做伸展運動。下一步,Pacey計劃在自己精神比較好的時候,與太太在周末去行太平山,一方面希望可以和太太改善關係,另一方面可以重拾戶外活動的樂趣。 其實很多人和Pacey一樣,會因為一些不能預期的原因導致情緒困擾,只要不逃避問題,嘗試尋求協助,總會找到出口。 文:楊翠兒(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