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踏入流感高峰期,小朋友持續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吃了傷風感冒藥也不斷尾,何解? 香港每4名兒童便有1人患上鼻敏感;如果父母誤把鼻敏感當作感冒看待,延誤醫治,持續性鼻敏感可演變成睡眠窒息症、鼻竇炎或中耳積水,甚至下顎咬合不正。 Read more

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 證有效治療合併過敏症 改善鼻敏感、濕疹、哮喘病情

鼻敏感、濕疹及哮喘等過敏症十分普遍,本港每 3 名兒童便有一人患病,且發病率持續上升,常規治療又只能治標。由養和醫院進行的一項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臨床證實脫敏免疫治療可達到「治本」的目標,對塵蟎敏感的鼻敏感患者完成 1 年治療後,病患嚴重程度、復發情况明顯有改善,其他敏感症如眼敏感、濕疹及哮喘等也減少,有專科醫生估計病人在完成 2、3 年的療程後,可望不再出現過敏症狀,達到終生免疫! Read more

【過敏系列】對付花生過敏 注射免疫球蛋白E + 口服脫敏治療 證有效安全

在眾多食物過敏症中,花生過敏是最常見導致過敏性休克的原因,嚴重者可以致命。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結合注射免疫球蛋白E(IgE)及口服脫敏治療,有助花生過敏症患者的身體逐漸適應這個致敏原,令他們進食花生時減低出現過敏反應的風險,顯示治療是有效而安全。     研究:花生過敏病人接受結合脫敏治療 養和醫院邀請了27名年齡由6歲至16歲患有花生過敏的病人接受結合脫敏治療,並進行研究。病人先接受為期18個星期(中位數)的抗免疫球蛋白E注射,而在注射抗免疫球蛋白E的第12個星期開始,病人需每天進食花生粉,而初次進食的花生蛋白劑量先由食物激發測試結果釐定。   過敏病科專科醫生跟進 病人接受花生蛋白劑量遞增 患者接受口服脫敏治療時,過敏病科專科醫生定期需與病人會面,並密切留意病人的情况,包括臨床測試、口服食物激發測試。病人每兩星期在過敏病科中心內接受劑量遞增,直至花生蛋白劑量增加至每天2000毫克(大約9粒花生),劑量遞增期一般為12至26星期。成功完成花生蛋白劑量遞增後,病人進行為期3年的劑量維持期,每天維持進食9粒的花生。   6個月臨床結果 85%可進食9粒花生 負責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醫生指出,大部分患者從最初對5毫克花生蛋白(約1/40粒花生)已有過敏反應,在接受6個月的結合治療後,當中有85%病人已可以進食2000毫克(大約9粒花生)分量,耐受花生蛋白劑量大大增加400 倍。   是次研究中,在口服脫敏治療遞增期間和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少於2 %,而大多數不良反應屬於輕微。研究顯示,結合注射抗免疫球蛋白E和口服脫敏治療的花生脫敏治療是有效且安全的,參與是次治療的患者及家人均滿意治療的結果。   3年後維持劑量 保持脫敏治療效果 李醫生補充,患者在完成3年的劑量維持期後,每周亦需要進食3次同等分量的花生,以維持對花生的耐受性,保持脫敏治療的效果。 Read more

【過敏系列】過敏症患者身心受困擾 查找致敏原控制病情 免受欺凌

過敏症患者除了因身體不同的過敏反應而困擾外,亦可能因為症狀或行為令日常生活遇到困難,甚至有機會受到排擠、欺凌。隨着近年醫療技術突破,不少過敏症(如鼻敏感、哮喘、皮膚敏感、食物敏感等)已有治本療法,以達致長效控制沒有復發症狀的目標。在改善過敏患者生活的同時,亦需要身邊人接納,才能減少對患者的誤解和身心靈的負面影響。 Read more

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愈來愈多人認為自己患有食物過敏,多次吃過同一種食物之後不舒服,就認定是過敏;亦有些人會去驗血,然後發現很多指數都偏高,於是將驗血報告當成是「飲食指南」,將指數過高的食物種類統統戒掉,結果每餐可以選擇的食物愈來愈少。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其實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   很多人都擔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戒口,但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網上圖片)   身體「巡邏小隊」偵測致敏原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誤認了食物為敵人而作出錯誤攻擊。當身體認為某種食物是敵人時,便會對該食物製造特定免疫球蛋白E(sIgE)以作偵測,為下一次遇上這敵人時作好準備。科學上稱這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這些sIgE就像「巡邏小隊」一樣,分佈於身體各處,負責偵測體內的外來有害物質(致敏原),它們有些專門偵測花生,有些專門偵測雞蛋等。當身體再次接觸到該食物時,IgE會與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溝通並啟動攻擊,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造成過敏反應,令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流鼻水、舌頭及嘴唇腫脹、嘔吐、氣喘等徵狀。 單憑驗血不能斷定食物過敏症 如懷疑有食物過敏,醫生一般會用皮膚點刺測試或檢驗血液的免疫球蛋白E(IgE) 以了解身體有否已認定某些食物是致敏原。可是驗血只能讓我們知道病人體內有多少「巡邏小隊」,以及有針對哪些食物的「巡邏小隊」,但這並不足以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症,因為不知身體有否作出攻擊。如果它們數量多但沒導致過敏徵狀,那就沒戒口的必要。 如病人的驗血IgE指數高於正常水平,而又曾經出現過敏徵狀,如懷疑有食物過敏應當求醫。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或會建議進行食物激發測試,以進一步確診。這測試一般會在註冊營養師及註冊護士的協助下進行。   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有別 此外,不少人會將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混淆,前者是每次吃下含致敏原的食物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反應一般於2小時內出現。後者的反應則時有時無,亦要進食較大分量或較多次數才感到不適。例如有些人吃大量蝦蟹會皮膚痕癢,但吃XO醬或蝦片則無恙,這情况一般不是過敏,而是食物不耐。 坊間更有一些身體檢查,稱可以化驗血液中IgG蛋白水平,並指出如果水平超標,便代表有食物過敏或不耐,其實這說法並不正確。世界各地的過敏醫學組織已作出有關建議,不要以IgG作過敏測試及確診過敏症的工具。 IgG水平並不代表食物過敏,在一般情况下身體會對所有外來的蛋白質製造IgG,但這不代表身體對該蛋白有過敏或不耐的反應。所以IgG的水平與平日的進食量關連很大,一般吃得愈多會愈高。再者,部分進行食物脫敏治療的病人在脫敏過程中,體內其中一種IgG(稱 IgG4)會增加,亦意味着IgG與耐受有關,而並非代表過敏或不耐。   【過敏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過敏系列】 花生過敏嚴重者隨時致命?

一般食物過敏,病人捱過皮膚痕癢紅腫一段時間便沒事。但嚴重的食物過敏卻完全是另一回事,病人可能會出現極嚴重的過敏反應、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絕不能掉以輕心。這些症狀更常見於花生過敏。 脫敏治療 助患者適應致敏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暗藏陷阱,例如一些含有花生成分的醬汁或零食,病人難以完全避免。為保障病人即使誤服亦安全,醫生會為合適的病人進行脫敏治療,讓病人的身體逐漸適應花生的致敏原,長遠達至根治的效果。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醫生說:「花生內的致敏原會刺激病人身體在短時間內製造大量免疫球蛋白E(IgE),並促使肥大細胞製造多種物質,包括會引發過敏症狀的組織胺。故如果能先注射藥物抑制病人的IgE水平,再讓病人在安全情况下接觸致敏原(口服脫敏治療),就能慢慢增加病人對花生的耐受性。」 第12周花生療程 逐步增加進食分量 進行花生脫敏治療的患者,先要接受為期18周的藥物注射,視乎其過敏程度及體重而決定劑量及注射的頻密程度。當病人的免疫球蛋白E數量降低後,於第12周才開始進食花生療程,由極小量開始,然後逐漸增加分量。每次進食花生,都必須到醫院由醫護人員監察下進行,進食後逗留最少兩小時觀察反應及量度血壓,確保安全才能離開醫院。 由於花生過敏患者即使接觸極小量的花生,都足以激發過敏反應,所以進行脫敏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會在監察下進食花生粉。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說︰「治療期間我們採用花生粉,因可準確量度適合的劑量供患者服食。由於花生粉入口非常乾涸,我們將其混入蘋果蓉或其他食物中,方便進食。當確定病人能接受後,才逐漸增加分量。」 紓緩嚴重症狀 減誤服風險 一般來說,經過26周療程後,病人已可每天進食9粒花生或同等分量的花生粉,相比在接受療程之前,病人僅進食少於一粒花生亦出現嚴重症狀的情况,已大為改善。而且他們能安全進食這分量的花生,代表他們外出飲食的風險可大大減低。整個療程為期3年。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過敏系列】脫敏治療 助患者告別過敏

身體出現過敏症,如沒好好處理,病情會不斷復發,甚至會改變病徵,令治療愈加困難。過往的治療主要是教導病人避開致敏原,或處方藥物紓緩病徵,但藥力消退後,徵狀又出現,俗稱「治標不治本」。不過,近年應用愈趨廣泛的「脫敏治療」出現後,過敏患者有機會長期治癒,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希望。 Read more

【兒童健康】及早進行脫敏治療 助兒童預防其他過敏

脫敏治療又名免疫治療,免疫治療的原理,是在治療期間逐漸增加身體內致敏原的劑量,從而減少對致敏原的敏感度,逐漸適應它。 科研人員研發出脫敏治療疫苗,幫助患者脫離過敏症的魔掌。脫敏治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研究發現如果兒童有過敏症,而得不到適當的治療,日後很大機匯演變成哮喘。如果過敏兒童能及早確認致敏原及進行脫敏治療,可以預防其他敏感反應,還可以減少患哮喘的機會,例如三歲或以上之兒童可進行舌下口服脫敏治療。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醫生指,脫敏治療有兩種方式,第一是注射脫敏疫苗,第二種是舌下口服脫敏疫苗,兩種方式的治療年期為三至五年。研究確認,脫敏治療成功率可達75%。 注射脫敏疫苗是首四個月每星期注射一針,四個月後改為每月注射一針,為期三年;而舌下口服脫敏疫苗則每日一次,為期三年。醫生會根據病人之情況及意願而決定進行哪一種方式的脫敏治療。 脫敏療程必須在醫護人員指導及監察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如用注射脫敏疫苗之方式,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注射位置皮膚出現紅、腫、痕等情況;而如用舌下口服疫苗之方式,亦會有口腔痕腫等情況出現,故不論每次注射疫苗或首次口服疫苗,均需在醫院觀察一小時,確保安全才可離開醫院。 舌下免疫治療十分安全:多個小童參與之大型研究均未發現任何嚴重反應。最常見副作用有服藥後口腔痕癢或紅腫。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病人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以減輕副作用。歐洲有研究顯示:患者甚少因嚴重副作用而終止治療。皮下注射免疫治療如有任何副作用,絕大部分會於治療後一小時內出現,一般於數分鐘內發生。有鑑於此,在注射後的一小時內,病人必須留在診所接受觀察,以策安全。此外,建議治療後兩小時內不宜作劇烈運動,以免致敏原從注射位置擴散增加出現副作用的可能性。 嚴重的過敏病症會致命故不容忽視,患者如有懷疑可進行過敏原測試,如確診便應正視問題,並及早接受合適的治療。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