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譚談健康:對抗冠狀病毒靠自己

前些時候,在YouTube聽台大中國文學系教授歐麗娟用現代小說的角度解說《紅樓夢》,使我慢慢的了解到紅樓夢的結構和作者主要想表述些什麼,獲益良多。最近,亦在YouTube開始聽台大中國文學系教授蔡璧名的莊子課,用現代簡單的生活語言介紹莊子,不聽則已,一聽入迷。說到蔡璧名教授,她時常在大學內的醉月湖畔打太極拳,我心想,這正正就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和缺乏的東西——恆常運動。 Read more

譚談健康:追看衝突畫面 精神受損易忽略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的社會問題及矛盾不斷加劇,引發很多遊行、抗議行動,甚至我們不想看見的暴力衝突場面也出現,而且嚴重程度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相信沒有人想看到暴力流血場面,而我們作為醫護人員,也最不希望見到有任何人身體健康受損。     我們在不同媒體的新聞畫面看到不少衝突的場面,當中包括肢體接觸,部分人的身體難免有損傷,因而需要求醫;就是在衝突過程中沒有受傷,精神和心理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產生不安感覺。很多時候,這種不安會引致焦慮、煩躁、抑鬱、悶悶不樂,平日的正常社交活動會減少,也容易對前景失望,容易灰心,覺得沒有出路。如果本身有輕微的精神心理失調,很容易會受這種社會氛圍牽動,容易誘發或加深自身的情緒問題。再者,不要以為只有在衝突中的傷者才需要治療,看過這類暴力場面的人,某程度來說,精神和心理或多或少也受到影響。   大型的社會衝突並不是香港獨有。2011年英國出現大規模騷動,當時市民密切關注電視新聞、手機或社會媒體,關心事態發展。研究發現,市民們會感不快和非常焦慮。   在美國,2015年的巴爾的摩暴動、911事件或挑戰者號太空穿梭機爆炸,所有人都可在電視新聞片中看到。其實,重複收看一些暴力或慘劇畫面,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一種創傷。很多人都會在情緒方面受到壓力,可能會焦慮、發噩夢,而這些情况可能持續一段長時間,甚至數個月。就算在衝突中自身沒有受到實質的肢體受損,很多人都會患上創傷後遺症,但因為沒有表徵,很容易被人們忽略。所以,如覺得自己有情緒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意見。   暫遠離媒體 找親友傾訴 根據外國的統計,每一次有大型社會騷動,當地的醫療系統,尤其是精神科、心理專科的需求都會大幅增加,遠超平日醫療系統所能應付的需求。   如果你覺得「唔舒服」,情緒起伏不定、憤怒、心跳加速、不安畫面不停在腦海中重現、憂鬱、焦慮、頭痛、失眠、呼吸困難、迷惘、自責、焦慮、記憶力下降、難以集中精神、坐立不安、食慾不振等,你可能已經有情緒波動的問題。其實每個人的反應都並不一樣,你可以試找一個自己覺得舒服、安全和無人騷擾的地方,暫時遠離所有電視新聞和媒體,自己平靜下來,擁抱身邊家人,可以找支持你的朋友傾訴,表達你的感受,如果問題持續令你困擾,應尋找專業協助。   所以,現在也有很多組織和機構,提供各類型的預防情緒波動的服務和小貼士,希望盡量減少這些大型社會騷動對人們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忌批判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心理健康】精神病康復者 結伴走出低谷 Read more

譚談健康:大鼠戊型肝炎vs.戊型肝炎

【明報專訊】大鼠戊型肝炎病毒(Rat Hepatitis E virus),初聽起來真是讓人有點摸不着頭腦。對於很多人來說,戊型肝炎應該是引起肝炎的病毒,為什麼又有大鼠戊型肝炎呢?原來,這種肝炎病毒和普通的戊型肝炎病毒是有關係,但又不盡相同,且聽我娓娓道來。     2010年首次被人類發現 原來大鼠戊型肝炎病毒,是在2010年才首次被人類發現,主要在老鼠中出現。昔日,我們都不知道這病毒是否對人有威脅,直至去年,香港大學的專家們才首次確定為會感染人類。 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和平日人們會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是同一類。戊型肝炎病毒大約可分為4種,一種是時常在人體中引起肝炎,另外一些是在動物身上出現的,如雞、老鼠、鼬鼠、蝙蝠等。這些病毒平常是很少會在人類身上產生疾病。 正常人染上戊型肝炎病毒,一般會有輕微發燒,肝功能異常,如果平日身體健康,多數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如果身體虛弱或長期病患者,或自身免疫系統不良的病人染上戊型肝炎病毒,後果可能非常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一般測試難發現大鼠戊型肝炎 又因為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和人類的戊型肝炎病毒很不一樣,所以我們一般戊型肝炎菌的測試,未必能發現這種特別病毒的存在。 近期,香港接二連三發現有病人患上這病毒種大鼠戊型肝炎,由於這種病毒大多在老鼠身上出現,很有可能代表香港的鼠患非常猖獗。香港政府現在進行大型的清潔運動和滅鼠運動,希望把鼠患減低,從而減少人們染上大鼠戊型肝炎的風險。 事實上,鼠患對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在大約100多年前,香港的鼠患十分嚴重,當時流行鼠疫,患上鼠疫而死亡的人數非常之多。1894年,一名外國專家在香港的病人身上發現引起鼠疫的病菌,醫學界才揭開了鼠疫的神祕面紗,到後來找到了治療的方法。 當然,大鼠戊型肝炎和鼠疫並不能相提並論,前者是過濾性病毒,鼠疫則是細菌,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是鼠患猖獗,當局必須找出應對方法。   相關文章: 譚談健康:疫苗防麻疹 減輕病情 譚談健康:空氣污染傷腎 譚談健康:我不是藥神 譚談健康:改變胚胎基因 禍及後代 譚談健康:登革熱會斷骨?   作者簡介:腎科專家,關心健康,關心社會 文:譚國權 Read more

譚談健康:疫苗防麻疹 減輕病情

【明報專訊】香港近日確診多宗麻疹個案,引起市民大眾高度關注。其實麻疹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等先進國家最近也出現一連串的社區爆發。   ▲打疫苗預防——接觸麻疹病毒感染風險高達90%,注射疫苗是最有效預防麻疹的方法。(資料圖片)   麻疹,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疾病。它是RNA過濾性病毒,一種非常高傳染性的疾病。在從前還沒有疫苗的時候,差不多每一個小朋友在15歲之前都會患上麻疹;到了上世紀,因為很有效的疫苗面世,慢慢地麻疹受到控制,沒有大型爆發,只有零星感染個案,這些零星個案很多時候都是由外地傳入的。 如果沒有注射過麻疹預防疫苗,一旦接觸了麻疹這類RNA過濾性病毒,感染風險超過90%。麻疹經由空氣和飛沫傳播,通常潛伏期是7至18天,開始時皮膚會出現紅疹,伴隨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徵狀,高燒可達40至41℃,之後紅疹慢慢由頭部蔓延到全身。如果已經注射了麻疹疫苗,徵狀會減輕很多。但如果沒有注射過麻疹疫苗,感染可以引起併發症,例如肚瀉、中耳炎、肺炎等,嚴重者更會因而引起腦炎,甚至死亡。   缺維他命A 多死亡個案 麻疹並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外國某些地方很多時候會用維他命A。因為在外國的統計觀察數據,發覺大部分因為麻疹感染而死亡的個案當中,多是發生在維他命A缺乏的地區,或營養不良的社區;所以有些地方在小朋友感染麻疹後,會給病人服用維他命A,或有機會減輕病情,但並不是百分之百有效。 預防勝於治療,注射疫苗才是最有效預防麻疹的方法。現在香港大部分的疫苗都是混合疫苗,即麻疹(Measles)、流行性腮腺炎(Mumps)和德國麻疹(Rubella)的疫苗,混合在一起的疫苗(MMR)。通常接種疫苗之後,很快就有抵抗能力, 如果病人是第一次注射,大約需要兩星期才產生抵抗能力;如病人是第二次注射(即加強劑),可能數天之內就可以產生抵抗能力。注射兩針預防針,預防能力可達97%以上。   預防:打針 洗手 戴口罩 我們要小心,不要自以為年輕力壯,或者因為時常做運動,體能非常好,就忘記了要做好適當的預防措施。要保持雙手清潔,勤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蓋口鼻,戴口罩等。如有不適,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麻疹確診時未必發燒 專家籲有不適即戴口罩 麻疹患者出疹前後4天同具傳染力 僅限紓緩治療 嚴重者可致命   Read more

譚談健康:空氣污染傷腎

【明報專訊】我們知道,空氣污染對人的心臟、氣管、肺等健康有很大影響,但原來腎臟也不能倖免。美國腎病期刊最近刊登的研究報告,發現空氣污染會對腎臟健康造成很壞的影響。 ▲空氣污染——美國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患上腎病、腎衰竭和洗腎病人的比例都會隨污染程度而增加。(資料圖片) 有毒物質經呼吸入肺入血 大家時常聽到的懸浮粒子(PM2.5),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或液滴,它非常微小,直徑是小於或等於2.5微米(um)。它在空氣中的濃度,是用來量度空氣污染程度的一個指標。這種懸浮粒子由於非常微細,通常可以在空氣中停留很長時間,不會下墜。因此,當我們呼吸時,便會把這些微粒吸入體內,積聚在氣管或肺部,影響健康。 科學家現在認為,懸浮粒子由於體積微細,很容易附着有毒或有害的物質,好像重金屬,例如鉛、鋅、砷、鎘等,這些重金屬都是由工業排放出來的廢料,甚至可能附着有毒的微生物等。透過呼吸,我們把這些懸浮粒子吸入體內,它們很有可能透過肺部的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從而帶來健康問題。 污染嚴重地區 腎病患者增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進行一個大規模調查研究,他們運用不同數據,包括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空氣污染數據,以及美國軍人(包括退伍軍人)的健康資料比較調查,研究對象約有240萬人;同時,他們採用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衛星資料,研究各地區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做了比較和同樣的研究,竟發現兩組不同研究數據得出相同的結論——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病人患上腎病比例、腎功能衰退比例、需要洗腎病人比例,都隨着空氣污染的程度而大幅增加。這個研究結果非常重要,空氣污染中懸浮粒子,原來對我們的腎臟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影響。所以,乾淨的空氣是非常重要的。 核能發電當然亦有安全問題、核廢料處理問題,但傳統的火力發電、用煤炭發電帶來的空氣污染,健康影響也非常嚴重,空氣污染對我們的健康有着不可輕視的影響。這個也是台灣討論是否要非核家園,或要以核養綠的其中一個可以考慮的視角。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譚談健康:我不是藥神

【明報專訊】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這是一部在中國拍攝的電影,電影在2018年7月在全國正式上映,內容非常精彩,主要是反映在現代社會中,先進的醫藥費用非常昂貴,是一般老百姓難以負擔的水平。 片中主角「程勇」,他的爸爸患上了血管病,需要動手術;在醫院中動手術動輒需要數萬至十數萬元,程勇想方設法籌募這筆手術費,如果不是,他的爸爸便不能動手術了。 一天,一名血癌患者來到程勇的店舖,求他幫忙進口印度藥;因為這名血癌患者買不起天價的正版藥來保住生命,所以只好希望程勇能夠從印度帶回一批仿製的特效藥,使他可以保持生命。影片中最後情節是程勇被捕、被判監,影片中很多情節,正正是反映到現今社會所面對的各種問題。 ▲《我不是藥神》劇照 標靶藥成效大 費用昂貴 這些醫療費藥費的問題,是社會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片中所說的一種藥「格列衛」(Gleevec),成分是伊馬替尼(Imatinib),是治療慢性粒性白血病的一種特效藥,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命,這是一種慢性粒性細胞白血病的標靶藥,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批成功研製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在「格列衛」面世之前,慢性粒性白血病患者在5年的生存率通常在50%以下,當用了這種標靶治療,生存率可達到90%,而且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如常地工作和生活,這些病人的生存率和普通人不相上下,所以這個標靶治療藥是在治療血液癌症中的一個大突破。 但可惜的是這種藥物非常昂貴,這並不是只是在中國的問題,其實在全世界這種藥物都非常昂貴,所以當這種藥物如果沒有醫療保險的支付,或政府公共醫療體系的承擔,普通人是很難長期付得起這種很有效的標靶治療藥。 影片中有非常多的經典台詞﹕「命等於錢,沒有錢買藥就沒有命」、「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藥就在那裏,我卻買不起」。 其實這些醫藥問題,並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在世界上各社會也都面對相同或類似的問題。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譚談健康:改變胚胎基因 禍及後代

【明報專訊】驚回首,一年將盡,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今年發生的大事、要聞。2018年最重要的醫學或生物科學新聞,莫過於中國科學家、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在他的實驗室中,培養了經基因編輯的胚胎,令孖生女嬰露露和娜娜對愛滋病毒產生免疫;事件在全球引起極大迴響,促使122名科學家發表聲明,譴責他的行為。 後患無窮——我們不要以為掌握一丁點的技術,就可以任意把人類基因改變,這是非常危險和不負責任的舉動。(natali_mis@iStockphoto) 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呢?其實改變基因的技術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已發明多年,亦非常普及,很多大學都擁有相關技術。我們時時都聽見有關改變基因的研究,為什麼這一次完全不一樣?引起這麼大的問題? 非100%準確 或誤改有用基因 首先,我們要明白現時醫學或生物科學界所推行的基因研究,是在治療個人疾病方面,基因治療是尋找更好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不是改造人類以後的基因。簡單而言,我們現時在醫學界的改變基因研究,基因是不會遺傳到下一代;所以,所有的基因都會隨着病人的年壽而盡;換言之,不會禍延子孫。 但賀教授的研究,是改變了胚胎的基因,當小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她的基因會遺傳到下一代,下一代又再遺傳到下一代,如此下去,真的是千秋萬代,永垂不朽。但這些經編輯過的基因,在千秋萬世之後會帶來怎麼樣的影響,我們完全不知道,亦無法預見,這就是為什麼這研究有這麼多、這麼大的爭議。 再者,這基因改造技術CRISPR,雖說可以編輯基因,但我們知道這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無誤的。很多時候會有一些在附近的基因,一些我們原本不想改動的基因,也會被無意中刪改了。這些我們現在不知道有什麼用途的基因,或以為可有可無的基因,在無意中被我們改動了,對未來的人類會有什麼影響?我們不知道亦沒有答案。很多時候我們現時認為是一些沒有用的基因,可能在數十年後或數百年後發現原來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們現在無知,所以不知道它們的重要。也不能預見改變了這些基因會帶來的嚴重後果。 非全能全知 危險不負責任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是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寫於1818年、一本我非常喜愛的小說,但我們亦應以此為誡。編輯人類基因並非現今科學家的能力問題,是應不應該的問題。我們要知道我們並不是全能全知的,我們不要以為能夠掌握一丁點的技術,就可以任意把人類的基因改變,這是非常危險和不負責任的舉動。任何改變人類以後子子孫孫,千秋萬代的基因組合研究,都應該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對待,不可以說為研究而研究,否則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困難和道德問題。任何把人類後世基因增刪潤色的舉措,是必會減少人類基因的多樣性,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世界中,對全人類不一定有益。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