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丨袁國勇:食肆酒吧街市院舍教會易有超級傳播 室內、交通工具鮮風量不足 料口罩難阻病毒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持續多月,而病毒檢測被視為控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措施之一。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建議集中資源檢測輕微病徵者,如冬天再爆疫甚至上萬宗時,「不可以不考慮強制檢測」,認為目前要開始討論該議題。他指出,目前食肆、酒吧、街市、院舍及教會等地方,容易產生超級傳播,必須採取針對性措施,但落實時「很多時候有問題」。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至昨日連續兩天沒有源頭不明個案,但不代表疫情放緩,他說患者確診後衍生第二代傳播,顯示病毒滲入社區。他呼籲市民於未來兩周減少到酒吧等高危場所,以截斷現有隱形傳播鏈。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新冠病毒22℃環境可存活14日 袁國勇籲:市民進入嚴密戒備狀態
袁國勇:交通工具鮮風量不足 口罩或難阻病毒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最新數據顯示,病毒即時繁殖率自7月26日跌破1,於0.4至0.6的水平浮動,而9月28日再突破1,即一名確診者可傳染多於一人;至10月3日,即時繁殖率已增至1.5。
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在商台《政好星期天》表示,上周曾於晚上8時許到蘭桂坊觀察,發現有酒吧沒遵守防疫措施,「一半入座率、每枱人數上限、執枱專員,什麼都沒有」。他說酒吧音樂很嘈吵,顧客除下口罩大聲說話並周圍走,易將病毒傳出社區。他亦曾到健身中心觀察,發現鮮風量比要求少七成,導致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高。他說病毒透過短距離空氣傳播最有效,如的士、小巴、巴士及地鐵等空氣流量不足,即使戴口罩都未必能阻隔病毒。
他指出,目前食肆、酒吧、街市、院舍及教會等地方,容易產生超級傳播,必須採取針對性措施,但落實時「很多時候有問題」。
全民接種料最早明年9月 防疫仍需保持
「很多時候重要的地方、針對性措施,沒有落實到,防止疫症擴散的能力低很多。」袁國勇曾於2月估計本港會有140萬人感染、1.4萬人死亡,他昨日再提及該預測,稱若本港什麼措施也不做,「真的會發生」。
袁國勇又按過去三波疫情的數字推算,如港府不對所有高危控制點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料本港會有數萬人感染,死者隨時過千人。他預計明年9月至10月才能全民接種疫苗,目前仍需保持防疫措施。
陳肇始:無忽略輕微病徵者
對於袁國勇對檢測方向及強制檢測的意見,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昨視察葵青臨時檢測中心後接受傳媒訪問回應,「所有檢測方向都要做」,除臨時檢測中心,政府亦有透過私家醫生、普通科門診向輕微病徵者派發樣本瓶,並無忽略上述的人,另要靠市民自己看醫生。目前社區、高危群組及特定群組檢測都重要,因部分感染者無徵狀,不同方法可便利市民參與,以及掌握社區情况。
梁子超籲兩周內少到高危點截斷傳播鏈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至昨日連續兩天沒有源頭不明個案,不代表疫情放緩,他說患者確診後衍生第二代傳播,顯示病毒滲入社區。他呼籲市民於未來兩周減少到酒吧等高危場所,以截斷現有隱形傳播鏈。他說目前未有涉及其他酒吧的網絡式傳播,認為要觀察情况,現階段關閉酒吧,相信業界會「嘈到拆天」。
梁又表示,疫情會否於冬季重臨,視乎防疫措施是否奏效。他說本地既要努力「清零」,亦要堵塞輸入個案的漏洞,建議政府安排抵港者集中檢疫,避免傳染予酒店員工,而共用更衣室可引起大型爆發;他亦建議恢復檢疫者第12天做第二次檢測,稱第10天檢測或會走漏10%個案。
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則稱,控制本地疫情要多管齊下,包括繼續嚴防海外輸入個案;加強院舍等高危群組檢測;繼續增加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派發樣本瓶措施,如增加診所地點及延長服務時間。
許續稱,酒樓、食肆及酒吧等場所要嚴格遵守防疫措施,政府不想業界「無生意做」,故制定防疫措施。然而近日不少傳媒拍攝到違規,「若不遵守防疫措施,再爆發風險會增加」,現階段不應再放寬。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 【致敏原】港45%過敏患者對曱甴敏感 第二常見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附防曱甴滋生方法)
- 21間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核酸、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科興、復必泰二價疫苗等)、隔離設施最新安排
- 一氧化碳中毒難察覺 可致昏迷、腦神經受損或死亡 衛生署:勿吸食水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