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 (28日) 起放寛戶外做體能活動可作不戴口罩的合理辯解、食肆亦可延長堂食至晚上9時等措施。不過,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下,市民日常的防疫措施仍不能鬆懈!過去逾半年,除了要長時間保持社交距離外,面對病毒的高度傳染性,不少人的情緒受到牽動,對精神健康影響深遠。養和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表示,突然面對重大事件及持續應付長期的困難,或會令人受情緒困擾,甚至演變成精神病。他指出,病况輕微者,一般有方法可自救助紓緩,惟少數人或會發展成嚴重精神病,需留意3大情緒警號,以及早求醫。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疫情引致的突發事件頓感壓力
潘佩璆醫生指出,疫情以來就情緒問題的求醫人數有所增加,他的求診者當中,每10個便有4個就疫情困擾求診,新症則未有相關統計。他續指,不少病人因疫情問題患上適應症(Adjustment Disorder)或抑鬱症等。
潘醫生解釋,適應症是患者面對重大事件發生引致的過度心理反應,此病跟常見的抑鬱症相似,由突發的重大事件及持續、長期的困難所誘發。他舉例闡釋,有患者因至親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擔心家人之餘,亦要關顧家中長者對確診家人的擔憂情緒,夾於中間無從釋放,承受巨大壓力;部分人則因經濟困難、婚姻大計受阻而感到壓力,甚至有確診者插滿喉管,困在深切治療部而患有創傷壓力症候群。
留意3個警號及早求醫
潘醫生指出,大多數人一般只會有很輕微的精神狀况,徵狀包括失眠、輕微焦慮、緊張等,有短暫且溫和的情緒發泄十分正常,一般數個月後可自行康復。然而,他強調需留意3個警號,若察覺出現這些狀况,最好及早求醫,防止病情持續惡化:
警號 | 解說 |
一般人不會有的病徵 | 幻聽、幻覺、感到有人跟蹤及監視自己等 |
幻聽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 因情緒問題導致不能勝任日常的工作、或應有的責任等,例如父、母親的角色 |
超出一般人應有的情緒反應 | 身心不適、感到絕望、有自殺傾向等 |
病情輕微可積極自救
潘醫生認為,輕微的精神病十分普遍,不必急於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的協助,反而可積極自救,並建議多運用以下方法,令自己的情緒恢復平和,心理上亦保持健康:
- 不要孤立自己,多主動跟信任的人傾訴
- 多做運動,能有效改善輕微抑鬱症
- 遇上經濟問題,積極尋求幫助、自強不息去改善
他更建議公眾應多留意身邊人的精神健康,有需要可聆聽情緒困擾人士的傾訴
專題系列文章
- 保留維他命C 處理蔬果兩大忌:長時間浸洗、熱力 小心攝取過量腎結石
-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 痛風石是什麼?尿酸過高結晶體積聚 影響關節外 耳後手肘手指腎臟可結石
-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 12款「骯髒」蔬果檢出210殘留農藥 藍莓四季豆新上榜 牛油果粟米「最乾淨」
-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 【頭皮痕癢】3大常見原因:頭癬 vs 頭皮濕疹 vs 頭皮脂溢性皮炎 對症治療免增脫髮危機
- 【尿道炎】常見病徵尿頻、尿急、尿痛 中老年更年期後女性注意 養生:少吃辛辣煎炸
- 拆解5款涼麵致肥陷阱 冷麵芝麻醬油麵超邪惡 蕎麥麵配料熱量高 撈檬醬汁超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