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抗癌路上,「癌痛」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一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有550萬名末期癌症患者遭受中度至重度疼痛折磨。癌痛是否無得醫?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否上癮?一旦使用嗎啡是否等同「死刑」?
事實上,目前治療癌痛的有效方法眾多,只要盡早接受治療,約九成患者可以大大減輕痛楚,重拾有質素的生活。
- 江:江志恒(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 唐:唐家輝(疼痛醫學專科醫生)
靜止痛?活動痛?
問:癌症病人因腰骨痛求診,家庭醫生如何處理?
江:一般會先問清楚病歷,以疼痛位置、性質及程度來判斷成因。另外,查問痛楚是靜止還是活動時出現,如病人活動時才痛可能是扭傷或拉傷引起;而癌痛即使在身體靜止也會出現。
痛是很主觀的感受,醫生會讓病人做「疼痛指標」評分表,嘗試以1到10分來表達疼痛程度,不過這方法有時反映不到患者真實狀况。初步評估後,先讓病人服食止痛藥並監察其治療效果,如果病人服用止痛藥後疼痛未見好轉,甚至有想嘔或晚上痛醒等不尋常病徵,便需要進一步檢查,如照X光或正電子掃描等,評估是否由癌症或其他疾病引發痛症。
抑鬱情緒牽動痛楚?
問:癌症病人或康復者如有痛症,止痛藥未必有效?
江:我們通常評估病情及病人過往服食止痛藥成效,先提供簡單止痛藥,幫他減輕痛楚;如痛症持續或病情嚴重,會轉介疼痛醫學專科醫生。盡早接受治療,痛症可以大大減輕。
若是癌病康復者來求診,他們背後恐懼的是癌病復發,往往會要求做更詳盡的全身檢查求安心。由於病人憂慮或抑鬱情緒也可以加劇痛楚,所以診症過程中同時會關心他的情緒、痛楚、睡眠及生活質素的影響。
晚期癌症才會痛?
問:癌病是否一定痛?疼痛成因是什麼?
唐:雖然不是所有癌症都會痛,但90%患者在晚期都出現疼痛。痛的成因有很多,包括腫瘤本身,當身體組織受破壞而引起疼痛,如腫瘤生長於頭部會出現頭痛,在胸椎、腰椎會有骨痛,如果腫瘤壓迫神經就會觸發神經痛,內臟器官的腫瘤影響肝臟脹大或腸塞亦會引起痛楚。另外,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也會產生疼痛,如化療或電療有可能傷及神經線,有些化療藥物可以令手指腳趾痛,或令口腔潰爛而引起痛楚。
手術後的痛症也相當普遍,這並非因為醫生手勢不佳。約有10至20%乳癌病人在手術後出現腋下疼痛,痛症可以持續幾個月甚至2、3年,有些病人痛到要服用嗎啡來止痛;約50%接受截肢及開胸手術的癌症患者更會在術後持續腳痛及心口痛。
而有些疼痛原因與癌病無關,而是由年老退化引起,如背痛及關節痛。
度身訂做止痛方案?
問:如何有效地治療癌痛?
唐:有效止痛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介入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止痛三階梯」,是目前醫生常用的國際指引。這個標準列出對輕微、中度及嚴重痛症適用的藥物,根據疼痛程度,由最輕加至最強一步步治療。不過根據臨牀經驗,這個指引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尤其是嚴重痛症患者,我反而會以「快」、「狠」、「準」的原則來訂定治療方案。
- 快:迅速令病人止痛;一般口服止痛藥需要半小時才有效,如果病人有急性痛或已經無法進食,就不應用口服止痛藥,可以改用靜脈注射,或新式噴鼻及含舌底的止痛藥,藥物經血液迅速被吸收,只需5至10分鐘可達止痛效果
- 狠:很多病人擔心吃止痛藥尤其嗎啡會有副作用或上癮,因而拒絕使用高劑量藥物;即使痛症惡化,只接受醫生慢慢加藥,因此止痛效果未如理想。「狠」就是根據經驗在短時間內把止痛藥劑量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最佳止痛效果,待痛症改善後才考慮減藥
- 準:強調診斷要準確,必須了解癌痛成因,例如由神經線引發的疼痛,一般止痛藥無效,需要服用針對神經痛藥物才可以止痛
用止痛藥也是一種學問,因為每個人對藥物反應都不一樣,即使相同病情的患者服用同一類止痛藥,反應可截然不同。例如有些病人對某一類嗎啡有抗藥性或耐藥性而無法止痛,但換上另一種類嗎啡藥物,即使分量減少,反而止痛效果更顯著。所以癌痛治療必須個人化,要有耐性為病人試藥,才可找出最適合治療方案。
嗎啡無效就到絕路?
問:如果疼痛嚴重至連嗎啡也止不了,是否無藥醫?
唐:若患者對嗎啡藥物及其他藥物無效或產生副作用,可採用介入治療。人體不同的神經叢主宰不同內臟器官的感覺,可注射酒精或以射頻方法來阻滯神經傳遞達止痛效果。
阻滯神經的手術主要紓緩內臟器官痛症,如胃癌、胰臟癌或肝癌所引起的痛楚。手術過程很簡單,以微創用幼針在胸椎T11及T12神經線注射麻醉藥,如即時有止痛效果,再注射酒精來破壞神經線的傳遞功能,一般止痛效果可達70至85%,並可持續半年至1年。
由於治療風險低,亦可重複注射延長止痛效果,很多病人接受注射後可以減藥,甚至停止服用嗎啡。另外,有些痛症是由於腫瘤壓迫神經引起,可以脈衝射頻或熱力射頻破壞神經線的傳遞功能,止痛療效同樣顯著。
知多啲:抗拒嗎啡 錯失止痛良機
嗎啡是治療癌痛的靈藥?還是令人上癮的毒藥?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以多年治療痛症的經驗,為嗎啡「平反」,破解坊間對嗎啡止痛的各種誤解。
- 誤解1:嗎啡容易上癮
唐:除非病人有酗酒或濫藥習慣,否則很少有上癮問題。反觀如果醫生提供嗎啡劑量不夠,達不到止痛效果,令病人不斷追藥,反而產生「假上癮」現象。
- 誤解2:嗎啡副作用令病人更痛苦
唐:嗎啡的副作用包括便秘、惡心、渴睡、痕癢等,這些副作用可透過藥物緩解,而且除了便秘,其他副作用會在身體適應後慢慢減少或消失。
- 誤解3:太早服用嗎啡,當痛症惡化時便無藥可用
唐:很多人擔心過早使用嗎啡會導致耐藥性,其實止痛藥物有很多種類,還有其他輔助藥物及介入治療,均可有效控制嚴重痛症。而且,早期癌痛容易控制,如拖延治療,或會令神經線萎縮或增生,導致控制疼痛的功能失調,使痛症變得更頑固,更難醫治。
- 誤解4:只有垂死病人才會服用嗎啡
唐:嗎啡藥物分很多種類,藥效也不一樣,有些是針對神經痛,有些可減少便秘,有些適用於腎功能差的病人,只要用法正確,很多初期癌症患者在治療及手術後服用,並能重過正常生活。
文:吳敏霞
編輯:王翠麗
專題系列文章
- 手足口病個案上升 病徵發燒、口潰瘍 學者料幼園腸病毒仍活躍
- 【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 【流感】兒童免疫力較弱首接觸病毒:高燒、喉嚨痛、腸胃不適 及早打疫苗減併發症風險
- 港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孔繁毅:多於流感高峰後出現 調查:滿50歲六成港人未接種因不知有疫苗
- 新冠BA.2.86易免疫逃逸 感染者病徵頭痛發燒流鼻水 學者稱近年市民多戴口罩乏呼吸道病毒抗體
- 【新冠疫苗】莫德納二價疫苗對曾感染者XBB.1.5中和抗體增7.5倍 月中供港私家醫院診所
- 【膝痛】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配合類固醇注射新療法 港大:紓緩術後疼痛加快康復
- 【深近視】6至8歲學童近視率較疫前升近五成 5個控制近視加深方法
- 港踏入夏季流感高峰期 葉柏強籲開學注意:有發燒、呼吸道感染徵狀勿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