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本港屬於常見的慢性病,血糖一旦失控,很容易引發不同併發症,當中包括嚴重影響腎臟功能的「糖尿病腎病」。如果病情惡化未及時治療,病人的腎臟功能不能逆轉,最終會演變成腎衰竭而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控制飲食及有健康生活習慣尤其重要,因此糖尿病人必須緊記9大法則,以避免「糖尿病腎病」出現或惡化。
「糖尿病腎病」引致腎衰竭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高咏梅引述研究指出,有20%至40%的糖尿病人如不能有效控制病情,10年後會引發「糖尿病腎病」。她解釋,糖尿病失控會影響病人的血壓和血脂,傷害血管壁,令血管硬化及收窄,而由於腎臟有很多微血管,一旦這些微血管受到破壞,其作為廢物「過濾器」的功能會慢慢衰退,久而久之更可能會演變成腎衰竭,致有生命危險,屆時便需要長期做腹膜透析(俗稱:洗肚)或血液透析(俗稱:洗血)來替代腎臟的功能。
【Power Up推介】關注血糖人士請入:由廚具入手,智能多功能低醣電飯煲助你食得健康!
9大法則 慎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高咏梅強調,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是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她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1/ 每日進食少於1茶匙鹽
- 1茶匙鹽等同於約2000至3000毫克鈉質,一旦鹽分攝取過多,容易導致高血壓和水腫,加重腎臟負擔。
2/ 每日不可攝取多於6茶匙油
- 多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以控制血脂及膽固醇。
3/ 留意鉀質及磷質攝取量
- 血鉀過高,可引致心律不正常。應選擇低鉀蔬果,並將蔬菜切細浸水1小時有助減低鉀質攝取。
- 過多的磷質攝取會令皮膚痕癢,影響鈣質吸收、令血管鈣化、引致骨質疏鬆等,需注意海鮮、內臟、奶類、菇菌類等高磷質食物的進食量。
4/ 控制蛋白質攝取量,每日不可吃多於4-5兩肉
- 腎功能差時,過多蛋白質會使尿素、肌酸酐等代謝廢物積存,導致尿毒症。
- 若病人已是腎病第三期,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應以其體重作計算,每1公斤不應多於8克,並多選高質素蛋白質。例如病人重60公斤,每天便不可攝取多於48克的蛋白質,例如4-5兩肉中已含約35克蛋白質,病人需多留意其他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量。
5/ 飲食三低一高(低鹽、低油、低糖、高纖維)
- 幫助控制血糖、血脂、膽固醇。
6/ 少食多餐
- 幫助控制血糖。
7/ 每日運動30分鐘
- 加速新陳代謝,控制體重。
8/ 每日喝8杯水
- 多喝水能稀釋體內鉀質、磷質濃度,減輕腎臟負荷。
9/ 避免進食楊桃、成藥、煙酒、老火湯等
- 楊桃含有引致神經性中毒的物質,可引致肢體麻木及肌肉無力;成藥、煙酒、老火湯等都容易加重腎臟負荷。
專題系列文章
- 青光眼兩類:急性致眼壓飈、眼睛劇痛、模糊 慢性慢難察覺 小心防視力殺手
- 【抗癌】李宗偉電療33次戰勝鼻咽癌 運動對癌症治療發揮關鍵效用
- 【ADHD學習攻略】從了解開始建立正面親子關係及早介入治療把握成長關鍵時機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痛症】 肩夾擊綜合徵?非肩痛元兇 運動重塑肌腱促進康復
- 睇牙科X光網上短片 港大: 4類內容錯處逐個捉
- 辟穀斷食非人人適合 患肝、腎、心血管病者不宜 少食細嚼更利瘦身健康
- 【女性癌症】乳癌、子宮頸癌 癌症篩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 提升治癒率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