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類風濕關節炎 早期徵狀不明顯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嘉恩醫生表示,一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都是因為身體不同部位,包括手指、手腕、腳部等關節紅腫或疼痛而求診,但要觀察這些紅腫、疼痛及發熱等臨床表徵是否持續6星期發炎,方可確診類風濕關節炎。
診斷視乎患者晨僵程度 持續6星期發炎
不過,大多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徵狀並不明顯,要及早診斷,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會先了解患者晨僵的程度(即早上關節無端僵硬、無法握拳或握拳非常費力,感覺好像雙手手指沾滿膠水,一般維持1 至2小時,甚至一整天)、受影響的關節位置,以及關節以外的其他組織有否受影響,例如血管炎或乾燥症引起的眼乾及口乾等。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