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體質服用「百草之王」 送禮有參 益氣補五臟

人參的款式五花八門,如性平的白參,吸引不少人買來作新春送禮之用。(SB@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新春送禮,為長輩健康着想,有人考慮送上花旗參茶、高麗參粉,甚至一支人參。
「百草之王」人參備受追捧,貨品款式五花八門。古書記載人參甘溫補氣,近年網上更吹捧它具抗癌奇效。然而,身兼註冊中醫的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現時僅有細胞及動物研究證實人參具抗癌效果,未有充分臨牀實證;而由中醫角度來看,人參多為配合化療,紓緩病人不適,而非攻擊癌細胞的神藥。
微苦無毒 急救心臟休克
人參貴為「百草之王」,食用歷史源遠流長。古書《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中醫專業應用教授(禮任)程劍華表示,人參為上品,微苦無毒,能入脾經、心經及肺經;由於具補氣之效,人參會用以急救心臟休克或心衰竭的病人,可煎水煮湯服用,或以針劑注射人參提取物。
【明報獨家網售】阿一海景中秋南非鮑魚盆菜(六位用、外賣自取) 原價: $2688 讀者優惠價: $1988 早鳥優惠送「阿一$100現金禮券」 立即訂購! |
古方「獨參湯」 合體弱人士
除了用於有心臟問題的患者,人參亦可單味處方,適合臨終病人飲用。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兼註冊中醫蘇子謙表示,人參益氣,補充能量,因此古書記有「獨參湯」一名方,單味把人參燉煮成湯,供身體虛弱、不能進食的病人服用,如臨終病人。他指出,相較紅參及花旗參,白參性味較平和,因此處方獨參湯時多會選用白參。
抗癌功效 缺乏臨牀實證
人參既可急救,亦可用於臨終病人身上,予人有神藥之感。近年更有人標榜它具抗癌功效,不但能紓緩化療後不適,更可縮小腫瘤。到底人參治癌是真是假?
蘇子謙表示,不少細胞及動物實驗顯示人參內含抗癌物質。2017年韓國一份研究指出,細胞實驗顯示人參含人參皂苷元素,能抑制癌細胞生長。近年免疫療法興起,人參更常用在肺癌、腎癌、黑色素瘤等癌症患者身上,一份2012年韓國研究綜合多項細胞研究結果指,人參能刺激T細胞繁殖,配合免疫治療,可偵測及攻擊癌細胞。
然而,人參治癌功效缺乏臨牀實證。蘇子謙指出,現時具代表性、有關人參的臨牀研究數目不多,其中一份約10年前的內地研究,安排33名正接受化療的肺癌患者,服食含人參、五味子、麥冬等成分的複方中藥「生脈散」。結果顯示,服用生脈散組別存活年期較長,平均為13個月,較另一個只接受化療、沒有服食生脈散組別長4個月。
但蘇子謙指出,以上臨牀研究樣本數目不足,加上研究對象服用的生脈散為複方藥物,包含其他中藥,因此不能證實單味服用人參有助抗癌。他又指,研究於約10年前進行,當時主要以化療醫治肺癌,但現時肺癌病人可選擇標靶及免疫療法,人參配搭最新療法的藥效,未有研究能提供參考。
配合化療提升正氣 紓緩不適
儘管人參治癌未具臨牀實證,中醫仍會為部分癌症病人處方人參。蘇子謙表示,醫生會視乎病人癌症期數及身體狀况,決定會否處方人參。他舉例指,治療癌症病人時,多用上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中藥來攻擊癌細胞,但它們性味苦寒,部分體弱病人會加重虛寒,出現畏寒、不斷出汗等問題。針對以上情况,中醫會同時處方人參,為畏寒氣弱的病患補氣,「有些患者接受化療及電療後,身體十分虛弱,處方很強的抗癌中藥,病人身體不能承受。所以有時會加入人參,發揮平衡作用」。他表示,對比攻擊癌細胞,人參功效多用於配合化療,「主要作用是提升正氣、益氣,讓病人的身體先恢復強壯」。
知多啲:熱性體質忌紅參 寒性不合花旗參
人參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白參、紅參及花旗參三大類別,不同類別皆有不同性味。蘇子謙表示,白參性味平和,紅參性味偏溫可補陽氣,花旗參則偏涼補陰。根據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網站,人參主要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製法有所不同;白參會以沸水燙煮片刻,浸於糖汁再曬乾,而紅參會以高溫蒸至全熟,乾燥後再壓成方柱狀。
癌症病人應服用哪款人參?程劍華表示需視乎體質,假如病人陰虛,體感偏熱,較適宜進食偏涼補陰的花旗參。他指出,按照中醫傳統,癌症為熱病,病人不宜服食紅參、高麗參等偏熱溫補藥材;但據他臨牀觀察,部分末期癌症病人的身體過於虛弱,服用偏溫藥材後,反而更有療效。
程劍華舉出其中一例子,多年前曾接觸一名胰腺癌患者,腫瘤大如拳頭,心、腹及腎功能衰竭,心跳速率每分鐘只有40多次,更曾有數次停頓。他分析,病人全身水腫,影響心肺功能,故處方人參、附子、麥冬、五味子等偏溫藥材,溫陽利水;病人服用5天後,病情明顯好轉,心跳即有所提高。
文:鄧安琪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 【接種疫苗】累計逾2400幼童接種科興 附兒童接種疫苗途徑
- 【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 【新冠疫情】納入強制檢測人士注意:各區流動採樣站、社區檢測中心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更新2022年8月4日)
- 關於小朋友及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6個Q&As(衛生處方)
- 【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 【新冠陽性】 Omicron新亞系確診或密切接觸者准居家隔離檢疫 完成可自行剪掉電子手環
- 【新冠變種】Omicron BA.2.75 傳播力高於BA.5 英美澳加德正傳播 世衛籲復口罩令
- 【新冠變種】研究:未曾染疫、已接種兩針復必泰 誘發中和抗體ZCB11有效對抗Omicron BA.1和BA.2
- 【新冠預防藥】英國阿斯利康研發中和抗體「恩適得」 獲英美歐盟授權
- 【武漢肺炎】澳洲成功複製新型冠狀病毒 助及早診斷及測試疫苗效用
- 醫言有理:解讀乙肝血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