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 (28日) 起放寛戶外做體能活動可作不戴口罩的合理辯解、食肆亦可延長堂食至晚上9時等措施。不過,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下,市民日常的防疫措施仍不能鬆懈!過去逾半年,除了要長時間保持社交距離外,面對病毒的高度傳染性,不少人的情緒受到牽動,對精神健康影響深遠。養和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表示,突然面對重大事件及持續應付長期的困難,或會令人受情緒困擾,甚至演變成精神病。他指出,病况輕微者,一般有方法可自救助紓緩,惟少數人或會發展成嚴重精神病,需留意3大情緒警號,以及早求醫。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疫情引致的突發事件頓感壓力
潘佩璆醫生指出,疫情以來就情緒問題的求醫人數有所增加,他的求診者當中,每10個便有4個就疫情困擾求診,新症則未有相關統計。他續指,不少病人因疫情問題患上適應症(Adjustment Disorder)或抑鬱症等。
潘醫生解釋,適應症是患者面對重大事件發生引致的過度心理反應,此病跟常見的抑鬱症相似,由突發的重大事件及持續、長期的困難所誘發。他舉例闡釋,有患者因至親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擔心家人之餘,亦要關顧家中長者對確診家人的擔憂情緒,夾於中間無從釋放,承受巨大壓力;部分人則因經濟困難、婚姻大計受阻而感到壓力,甚至有確診者插滿喉管,困在深切治療部而患有創傷壓力症候群。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警號 | 解說 |
一般人不會有的病徵 | 幻聽、幻覺、感到有人跟蹤及監視自己等 |
幻聽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 因情緒問題導致不能勝任日常的工作、或應有的責任等,例如父、母親的角色 |
超出一般人應有的情緒反應 | 身心不適、感到絕望、有自殺傾向等 |
病情輕微可積極自救
潘醫生認為,輕微的精神病十分普遍,不必急於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的協助,反而可積極自救,並建議多運用以下方法,令自己的情緒恢復平和,心理上亦保持健康:
- 不要孤立自己,多主動跟信任的人傾訴
- 多做運動,能有效改善輕微抑鬱症
- 遇上經濟問題,積極尋求幫助、自強不息去改善
他更建議公眾應多留意身邊人的精神健康,有需要可聆聽情緒困擾人士的傾訴
專題系列文章
- 腎結石5毫米以上可致10級劇痛 電腦掃描助及早偵測了解3種手術治療
- 拆解抗生素5個迷思 感冒流感勿亂服 增抗藥性埋隱憂
- 糖尿病治療初期血糖忽高忽低?假性低血糖有原因 即時救急Tips
- 50歲後突暈倒恐心血管病警號 無症狀冠狀動脈心臟病隨時猝死
- 飛蚊症=視網膜脫落?留意「飛蚊」4個變化 或響警號即求醫保視力
- 鼻竇炎6症狀可同時出現 急性慢性治療有分別 洗鼻改善鼻塞
- 【前列腺增生】尿頻、夜尿、小便乏力 以為「屙慢少少」不理會 可招腎衰竭
- 【DSE放榜】競爭+壓力 專家:長期內捲vs.躺平可致失眠抑鬱 「45度人生」折衷方案?
- 高血脂症:肥胖不愛運動、嗜肉甜食 治療3招:健脾胃益氣除痰濕 須節制飲食
-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相關內容
分享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