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70歲羅女士身體向來無大礙,最近數月經常感到疲倦,出現腹脹及食慾不振等徵狀;兩星期前因腹痛突然暈倒,她的子女方寸大亂,立即把她送往急症室。
羅女士接受電腦掃描檢查後發現肝臟有3個腫瘤,其中一個爆破流血,在腹腔有大量積水和血塊,才發現她是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並出現了肝癌併發症。放射科醫生替羅女士做緊急血管鏡止血後,暫時渡過危險期。
幾個子女傾談後發現,大家都曾在體檢中驗出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卻一直不以為意,沒有跟進。醫生向他們解釋羅女士的病情時,提及乙型肝炎可以從母體傳染給嬰兒,他們都有可能患上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需要長時間覆診跟進。如果病情不受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可能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肝癌死亡率極高,在香港癌症中高踞第3位。一般人發現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後,需要定期接受血液檢查(包括肝功能檢查,檢測ALT丙氨酸轉氨酶、Bilirubin總膽紅素、Albumin白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甲胎蛋白及HBV DNA乙肝病毒定量等等)。國際醫學文獻建議乙肝帶菌者如有以下其中一項情况,必須每6個月接受1次肝臟超聲波掃描,協助患者在出現徵狀前診斷出早期肝癌,減低肝癌的死亡率。
- 有肝硬化迹象
- 40歲以上男士
- 50歲以上女士
- 直系家屬曾患上肝癌
如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沒有接受適當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或會演變成肝臟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細胞腫瘤。假如醫生懷疑病人肝臟出現纖維化或肝硬化,可以採用無創肝纖維化檢查(例如Fibroscan),運用超聲波或磁力共振技術,快速準確評估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程度,臨牀上已取代有明顯風險的侵入性肝穿刺檢查。
可併發肝硬化 肝衰竭 肝癌
如果醫生發現驗血報告異常,懷疑肝炎有活躍迹象,便會考慮處方恩替卡韋(Entecavir)、替諾福韋(Tenofovir)等抗病毒藥物,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羅女士在醫院接受詳細檢查,由於她的病情並不適合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因此醫生建議她在病情穩定後,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於肝動脈注射化療藥物以控制腫瘤。
後來,她的幾個子女相繼求醫,其中50歲長子在超聲波檢查中發現肝臟有陰影,幸好在進一步的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中證實並非肝癌,而是肝硬化相關的分化不良結節(dysplastic nodule)和再生結節(regeneration nodule),需要定期覆診跟進。
香港有百分之八的人口為乙型肝炎帶菌者,如沒接受適當治療,大概一半人會出現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等併發症。即使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仍有小部分人會患上肝癌,因此需定期接受超聲波檢查及服用抗病毒藥物,減低併發症;而定期接受影像檢查,則可及早發現腫瘤和診治,病向淺中醫。
文:郭勁明(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顧問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