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類風濕關節炎 早期徵狀不明顯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嘉恩醫生表示,一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都是因為身體不同部位,包括手指、手腕、腳部等關節紅腫或疼痛而求診,但要觀察這些紅腫、疼痛及發熱等臨床表徵是否持續6星期發炎,方可確診類風濕關節炎。
診斷視乎患者晨僵程度 持續6星期發炎
不過,大多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徵狀並不明顯,要及早診斷,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會先了解患者晨僵的程度(即早上關節無端僵硬、無法握拳或握拳非常費力,感覺好像雙手手指沾滿膠水,一般維持1 至2小時,甚至一整天)、受影響的關節位置,以及關節以外的其他組織有否受影響,例如血管炎或乾燥症引起的眼乾及口乾等。
類風濕因子測試助診斷
陳醫生表示,一旦懷疑病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醫生會安排病人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及C反應蛋白、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其中類風濕因子測試,大約七成患者會呈陽性,不過即使測試結果呈陰性,仍有可能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需要透過觀察臨床徵狀,例如關節有否持續紅腫疼痛、左右或多處關節發炎,並排除發炎與病毒感染或長者痛風有關。要留意的是類風濕因子測試並非針對性,其他疾病如乙型肝炎或結締組織病,亦有機會呈陽性。
另一測試是檢測血液中的Anti-CCP,陽性結果大部分都與類風濕關節炎有關,有研究顯示,大部分Anti-CCP呈陽性人士即使未見典型病徵,部分人於一、兩年後亦有關節問題。
如未發現任何臨床徵狀,或只限有晨僵情况,亦可考慮接受超聲波檢查,觀察關節是否因發炎而有積液、滑膜有否增厚及血流增多,以及其他關節侵蝕及早期筋腱發炎。
生物製劑+抗風濕藥 提升治療效果
早期類風濕關節炎主要以藥物治療,陳醫生指出,一線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病人確診後則會處方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來氟米特(Leflunomide)、柳氮磺呲啶(Sulfasalazine)、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旨在調控病人的免疫系統及紓緩病情,避免關節侵蝕及變形。抗風濕藥需時發揮藥效,期間病人可服用短期類固醇,加快見效。
近年市面推出不同生物製劑和標靶治療,分為皮下注射或口服兩種,針對特定的發炎因子。生物製劑亦可與抗風濕藥一同使用,例如先處方甲氨蝶呤改善病情,再用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α),有助提升治療效果。非藥物治療方面,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水療及運動減輕痛楚,以及配合職業治療等。
專題系列文章
- 嬰兒血管瘤1個典型症狀:皮膚紅點增大成軟瘤 複雜個案或影響發育 早產嬰風險較高
- 【精神健康】囤積症有五大元素 多10多歲發病 隨年長惡化 非長者獨有
- 【牙周病】細菌毒素可入血管 增心臟病風險 注意口腔衛生避攝過多糖分酸性食物
- 快測產品五花八門 檢測唾液、鼻液、尿液、糞便可自行「診症」?臨牀診斷不能取代
- 睡眠四大任務 失眠後補眠沒用?「鬼壓牀」深層睡眠所致?解救失眠7個Tips
- 關於抑鬱症的9個問題?新一代抗抑鬱藥副作用?
- 港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 養和山村義工隊籌50萬助風濕病患身心康復
- 雪卵 — 延長生育期限的選擇?
- 白蝕成因和不同治療方法 缺少色素易曬傷增皮膚癌風險
- 照腸鏡前戒口低纖飲食服瀉藥 照後忌即吃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