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最常見的長期病之一,本港大約每10人有1人患有糖尿病,並且可引致各種併發症,例如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Read more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Omincron變種病毒擴散仍嚴峻,確診的個案愈來愈多,疫下亦有不少正接受家居隔離的人需要醫療協助。一旦遇上身體不適,大家未必敢去診所、醫院求診,生怕感染病毒。現時不少中西醫都提供遙距診症和藥劑服務,能否成為無助市民的及時雨?記者親身測試了幾個提供遙距醫療的平台,結果如何?若病人以遙距診症前,有西醫建議可先準備血壓、血糖等紀錄,至於中醫方面,由於多以視像通話等形式診症,未能「聞(聽聲聞息) 切(把脈)」,故病人或要補充文字資料,又或拍下舌頭、喉嚨等的照片。
Read more
近年不少人都注重健康飲食,而發酵食物例如酸種麵包、韓式泡菜、納豆、乳酪等,被普遍認為是較健康的食物,選擇發酵食物時應注意什麼?如果想自己製作發酵食物又可以嗎?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發酵食物一般指透過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納豆菌等)在無氧狀態下引發的化學過程,常見的發酵食物分為4類:
Read more
新春期間少不免會吃團年飯及開年飯,傳統菜式如:燒乳豬、炸蝦棗、炸子雞等,雖是好意頭菜式,但普遍脂肪含量較高,吃過量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新一年,大家可嘗試利用「升糖指數」來初步判斷食物對身體和血糖的影響,該指數反映身體攝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其血糖升幅的速度。低升糖指數食物使血糖上升速度減慢,有益健康。以下三大招,有助大家新一年吃得健康!
Read more
節日、假期停不了,各式美食令人胃口大開,不過,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飲食,難道大時大節都要「勒住肚皮」?養和醫院營養師柳慧欣(Vivian)提醒糖尿病人要學識「計數」,自然面對美食都無懼血糖飇升!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揀飲擇食已是日常生活的指定動作。對糖尿病已有多年研究經驗的Vivian指出,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更加要不忘「計數」,例如出外用餐時,通常蔬菜較少、醬汁又較多,不妨把平日進食的飯量減半,以免吸收了太多的鈉、碳水化合物。
Read more
近年流行各種不同的減肥方法,例如斷食、生酮飲食法等,而最近亦興起以蔬菜代替碳水化合物的「仿飯減肥法」,透過進食外觀與白飯相似的蔬菜,減少熱量和澱粉質的攝取。「仿飯」是什麼?營養師提醒,進行「仿飯減肥法」除了要注意以下3點外,也非人人適合,尤其是腸道敏感、腎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多加留意!
Read more
糖尿病是會影響全身系統的疾病,除了容易出現血管和神經系統病變,亦會影響病人的自身免疫系統。高血糖會令白血球不能有效地對抗微生物,削弱病人的抵抗力,增加感染機會,同時由於血液循環差,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和復原,如果不及早處理,傷口會出現水泡或潰爛,若發生於腳部,嚴重更可能要截肢。糖尿病患者應如何護理皮膚呢?留意以下5個貼士。
Read more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患者通常50歲以上,但近年數字顯示中風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除年紀外,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肥胖等不健康生活習慣都是中風的風險因素,其中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至4倍,因此如何預防中風對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以下提供了糖尿病人預防中風的10個貼士。養和醫院糖尿科護士李玲兒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異常的慢性病,當血糖過高會令血管出現發炎反應、內皮細胞功能受損、血小板容易凝聚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導致動脈血管硬化、血管收窄,從而減少血流量。
Read more
血糖長期維持於高水平會令心腦血管硬化,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至四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中風,特別是透過飲食控制血糖尤其重要,研究發現,跟從「地中海飲食模式」能大大降低中風的風險,同時能夠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糖尿病人如何實行地中海飲食呢?營養師教你飲食Dos and Don’ts。
Read more
據研究數字顯示,香港現時約有百分之九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即達70萬名患者,數目更有持續上升趨勢,社區中更不乏隱形個案。當患者的血糖長期超標或不受控,糖尿病的併發症便會無聲無息地出現,當中包括俗稱「糖尿上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王逸軒醫生引述本地研究指出,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