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知多啲 生物相似劑是什麼?為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Read more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在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市民提高了身體檢查意識的情况下,本港近10年的腎癌確診個案上升不少。然而,由於早期腎癌沒有明顯病徵,至中、晚期才會出現6個不同病徵,部分個案甚至在較晚期才能發現罹癌。以往晚期腎癌多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現時可利用免疫治療,甚至是雙免疫治療對醫治晚期腎癌有顯著成效,惟仍需留意有過敏病史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未必適合使用。 Read more

【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Read more

運動錯姿勢 肌力不足損關節 護膝四招 練肌伸展

【明報專訊】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膝痛,雖然程度和成因各有不同,但肯定是不愉快的經驗。疫情之下,大家比以前更注重健康,增加運動健身強體。但無論在家運動又或到郊外行山遠足,運動時姿勢錯誤、操之過急或肌力不足,容易觸發膝關節炎,引起膝痛。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治風濕病 點止緩痛

50歲的陳先生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他與太太前來覆診:「醫生,我吃了兩個月藥後,關節痛已好了很多,不用再吃藥吧!」 替陳先生作進一步檢查時,發覺他數根手指關節、膝關節及手腕關節仍然有輕微腫脹,而且有5至6個關節還有觸痛感覺;再看血液報告,反映發炎指標的血液沉降率(ESR)及丙種反應蛋白(CRP)仍然高於正常水平,病情控制還未達到理想。 Read more

【有片】類風濕黃金期求醫 九成人阻關節變形

【明報專訊】體檢報告「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是否等於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關節會否變形?是不治之症嗎? 長者持續膝關節痛一段時間,就是年老退化嗎?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徵狀相似,如何分辨? 今時今日,類風濕關節炎並非棘手病,只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九成病人病情可以緩解,不會出現關節變形、侵蝕情况。     問醫生 康:康天澤(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余:余嘉龍(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手指晨僵逾30分鐘要留神? 問:病人因手指腫痛而求醫,如何診斷? 康:手指關節痛成因眾多,醫生會根據病歷、檢查判斷屬何種類型,大致分兩類: 創傷性:可能因骨折或韌帶撕裂等受傷引致痛楚 非創傷性:可再細分為發炎性及非發炎性 發炎性:可以是感染發炎、免疫性關節發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病人會有紅、腫、熱、痛及晨僵等徵狀;晨僵即朝早關節僵硬,尤其超過30分鐘,並伴有疲倦、貧血、體重下降等徵狀。 非發炎性:可以是勞損、退化引 起,沒有紅、腫、熱、痛,晨僵時間較短。   不止在小關節作惡? 問:如懷疑病人屬發炎性關節炎,需做什麼檢查? 康:首先,臨牀檢查病人有否其他徵狀,如皮下結節、皮膚轉變、關節變形等情况;亦會檢查發炎關節的分佈,類風濕關節炎多於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對稱發展,但長者則可能於膝關節等大關節發生,此外亦會檢查有否相關的器官疾病。   如懷疑有類風濕關節炎,會抽血檢測發炎指數,常用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如發炎指數高,會轉介至風濕病科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需要驗血檢查免疫因子,亦可憑X光影像檢查關節有否出現初步侵蝕或變形情况。   類風濕因子陽性≠確診? 問:身體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超標,等於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嗎? 余:人體內免疫系統,有白血球分泌抗體對付細菌和病毒。正常情况下,這些抗體負責保護身體對抗外敵,但當免疫系統出現紊亂,身體會產生一種抗體對付自己,叫自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就是這些自體抗體的其中一種。當這些抗體攻擊身體任何器官,身體便會發炎 。   5%人口帶有類風濕因子而不會病發,所以身體檢查如發現類風濕因子呈陽性,不用太擔心。醫生可藉抽血檢查,檢測發炎指數有否增高,或透過影像掃描(如超聲波)觀察滑膜有否發炎,從而判斷是否類風濕關節炎。如病人有類風濕因子,並導致關節滑膜發炎,才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如體內帶有類風濕因子,亦要留意因子的濃度。低度陽性類風濕因子,10年之內發病率高約5倍。如度數很高,10年內發病風險則升至20倍。   不能根治 靠藥緩解? 問: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根治嗎? 余:類風濕關節炎跟其他免疫系統病,如皮膚敏感、鼻敏感一樣,不能根治。但不代表不能控制,現時利用藥物治療,很大機會能令病情緩解,即於臨牀、驗血及影像上,都偵測不到發炎。   類風濕關節炎發展過程需時,由一開始只有抗體,至其後關節發炎,引致關節侵蝕,最後變形,需要一段時間。如能及早用藥物控制病情,便能停止關節侵蝕、預防變形。目前很多藥物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按輕微至嚴重,藥物分類如下: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止痛消炎,但治標不治本 類固醇:能有效控制病情。在醫生監察下短時間使用,既安全又可改善病情。但長時間服用,易患上骨質疏鬆症 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使用多年的免疫系統藥物,用以減低免疫系統活躍度,多年來不少研究證實藥物能控制病情;但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脫髮 生物製劑:18年前面世,已發展出18種生物製劑,跟其他藥物相比,較具針對性,副作用較少,近年更推出了口服劑型。費用較昂貴,每月約1萬元   把握6個月至1年內求醫? 問:什麼是治療黃金期? 余:近20年,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有新突破,發現這病有治療黃金期。雖因應每人惡化速度不同,黃金期有長有短,但平均為6個月至1年。如能在黃金期內及早治療,有把握令病情受控,停止發炎,甚至緩解,即完全沒有發炎,病情不會惡化,關節不會變形,並防止其他併發症出現。及早治療,病人對藥物反應佳,用藥量較低、時間較短,亦有可能在停藥後減低復發風險。根據研究顯示,早期治療的病人,於停藥後不復發的機率達30%。如延遲治療,錯過黃金期,機率則減半。   以往藥物治療會由輕微、中等至嚴重,慢慢加重,現時新式治療方案,醫生或寧可先開較重藥物,令病情快點緩解後再慢慢減藥。     文:吳穎湘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不當 禍及眼、心、骨 認清類風濕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手臂密密揮 手肘勞損痛 延誤求醫 開門鎖扭毛巾也難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Read more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不當 禍及眼、心、骨

  【明報專訊】一名中年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治療不當,長時間服用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輔以中藥雷公藤,治療效果不理想,病情惡化。他不但全身關節發炎疼痛,在牀上動彈不得,更因藥物傷胃致胃出血。類風濕關節炎除了引起關節發炎、僵硬、疼痛,亦會禍及多個器官,導致以下併發症: 眼乾:三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有繼發性乾燥綜合症,眼睛發炎、乾燥 心血管病:身體長期發炎,令血管壁增厚,易引起中風及心臟病 骨質疏鬆症:類風濕關節炎本身或加上患者因關節疼痛而減少活動、服用類固醇等問題,患骨質疏鬆症機率比常人多1倍 淋巴癌:由於淋巴癌同樣是因白細胞出現問題所致,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患上淋巴癌的風險較高,機率少於1%。如病人淋巴有輕微腫脹或長期發大,要及早求醫 感染: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會抑制免疫系統,令抵抗力下降,增加患上感染疾病,較常見如生蛇、肺結核   吸煙、飲食不健康 刺激發作 類風濕關節炎牽連身體部位及器官甚廣,故驗出有類風濕因子的人士,以及受遺傳因素影響,如家人有類風濕關節炎者要格外注意,患病機率比一般人較高。而吸煙、生活壓力、飲食不健康影響腸道益生菌平衡等後天因素,會刺激類風濕關節炎發作。   相關文章: 認清類風濕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手臂密密揮 手肘勞損痛 延誤求醫 開門鎖扭毛巾也難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Read more

長期眼乾口乾 慎防乾燥綜合症

長時間望着電腦熒幕工作,有沒有感到眼乾口乾呢?除了眼睛和口腔外,如果身體其他地方都長期感到乾燥的話,則更要留神,因為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統毛病的警號,病徵與普通年長退化相似,故容易混淆。   乾燥症較難完全根治,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陳嘉恩醫生指,主要是因應病人的徵狀而作出相對處理。例如眼乾,會建議病人滴人造淚水。(明報圖片)   乾燥綜合症 自身免疫系統響警號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陳嘉恩醫生指,患上俗稱乾燥綜合症的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s syndrome)病人,他們的免疫細胞會攻擊淚腺及口水腺等分泌腺體,使病人眼乾、口乾,以及皮膚、鼻腔及陰道都會變得乾燥。病人的其他器官亦有機會受影響,包括腎、肺、血管、肝、胰、心、腦等。 部分病人甚至同時會出現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他們遇冷或面對情緒壓力時,手指會因血管異常而變成白色或藍色。除此之外患者亦可能會有出疹、關節痛、關節發炎、疲累、纖維肌痛等徵狀。   可影響其他器官 或出現類風濕關節炎 乾燥症可以是單獨出現,亦可以由類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硬皮症等誘發。 陳醫生補充說,患者以40至60歲女性較多,男女比例約為1:10,約每2000人便有一人發病。由於這是免疫系統毛病,故需要驗血找出病人是否有乾燥症抗體,或抽取口水腺組織,以檢查出是否有特定的發炎細胞。   40至60歲女性患者佔多 難根治 乾燥症很難完全根治,主要是因應病人的徵狀而作出相對處理。例如眼乾,會建議病人滴人造淚水、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多用潤膚劑等。如病情嚴重,就可能要用類固醇及免疫系統抑制劑。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