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用藥擔憂 補習追分壓力大 多動兒讀書難 母掙扎求出路

【明報專訊】「多動兒」(即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兒童)通常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及衝動,容易出現學習、社交和情緒方面的困難。研究顯示,多動兒父母與一般父母比較,在管教上承受更大的身心壓力。文仔媽媽發現孩子是多動兒,生活頓時遇上極大挑戰。 Read more

醫賢心事:工作失魂 成人也會專注力不足!

【明報專訊】不要以為只有小孩子才會專注力不足,成人也可以有專注力的問題。首先解釋一下,很多精神疾病也可引致專注力的問題,最常見的焦慮症、抑鬱症,或是簡單的失眠也可以影響專注力。但如果是真正的「專注力不足」,應該在童年讀書時,問題已開始浮現,而且在人生不同時期、活動,例如學業、工作、社交也會出現專注力的問題,即使情緒穩定,專注力不足的情况也會持續。 Read more

知多啲:情緒病、ADHD易混淆

【明報專訊】近年不時聽到學童輕生的新聞,社會更加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出,本港兒童或青少年精神科患者中,超過一半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而患情緒病及行為問題約佔20%至25%。 (資料圖片) 他補充指,因應傳媒多報道兒童精神健康,家長開始正視問題。以往求診的高峰期為每年10月,隨着學生開始測驗、考試而增加;現時家長較為緊張,在暑假期間已希望評估子女是否適合或能否上學。加上很多學校都已設有特殊學習支援,為有需要的學生作考試或功課上的調適,相比以前,家長已較少逃避問題。 情緒及專注力都會影響兒童的表現,兩者治療方法不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及早診斷,分清患者的病因。黎大森表示,父母不但可從翻閱小朋友的手冊、功課等,判斷其是否有情緒問題,也可觀察孩子專注力的情况。有情緒問題的小朋友表現會突然變差,而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因為從小到大都有同樣問題,學業表現會持續欠佳,也多因課堂表現不理想,手冊一直出現很多評語。此外,專注力不足小朋友一般在閱讀理解、組合句子或段落、數學文字題等「甩漏」較多,表現較弱。 專注力與情緒問題可互為影響,黎大森指,有專注力問題的人,小部分會同時患有抑鬱或焦慮。有些小朋友因專注力不足,學習表現不好,導致被同學取笑,影響情緒。所以要治療其專注力不足,才可根治情緒問題。 網上評估問卷質素參差 現時網上有不少聲稱可評估情緒問題的問卷,黎大森認為這些問卷的質素參差,但整體來說,總有幾條問題會提及患者的睡眠、胃口、興趣問題,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方向讓家長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可以積極聯絡家庭醫生、社工或專科醫生等,有助及早得到適切治療,如果能夠在病情初期治療,可免於使用大量藥物,對患者生活的影響都會降低。 Read more

功課債纍纍 回家似打仗 照顧ADHD兒 就爆煲點算?

【明報專訊】今年初,一個懷疑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的六歲男童被家人勒斃,引起大眾關注。大眾對ADHD認識不多,常將患者誤解為愛破壞秩序的頑皮孩子。近年,香港以至全球確診ADHD個案持續上升,本港約6.4%兒童及青少年出現徵狀,當中多為男生,估計全港約有超過40,000兒童確診ADHD。他們如能及早得到專家協助及同路人互相鼓勵,不單孩子可得到適當支援,家長的壓力亦大減。 張女士的兒子剛上小學,經常被老師投訴上課不專心,跑來跑去,又時常欠交功課,弄得「欠債纍纍」。縱然老師嘗試替他「重組債務」,但兒子也未能還清功課債。開學不足一個學期,張女士已多次被學校約見。全職工作的她坦言:「每一次收到老師的投訴電話時,我都感到迷惘及難受,經常責怪自己因上班而沒有好好督促管教孩子。」 全港約6.4%孩子現徵狀 回家後又是另一個戰場,張女士每天也奮力與兒子鬥體力鬥意志。戰事從吃飯到做功課、溫習、洗澡,直至睡覺方為結束,她直言身心俱疲。一開始,張女士以為孩子不過比較活潑好動,惟在老師多次建議下,同意由校本教育心理學家作初步評估,並轉介到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終確診為ADHD。張女士透露:「起初也擔心有此標籤,會為孩子帶來不良影響,慢慢地卻發覺在確診後,我和身邊的人對兒子似乎多了一份了解與體諒。」 參加家長小組 遇見同路人 張女士經學校社工介紹,參加了由相關服務機構舉辦的家長小組,學習與孩子相處及管教技巧,亦在家長小組遇到同路人,互相關照鼓勵;加上學校的配合,為兒子作出調適,老師也會運用課堂策略來幫助兒子多專心上課,孩子的學習漸見進步。雖然家中戰火依然,但看到孩子不像以往那麼害怕上學,張女士彷彿看到一線曙光。 ■學懂求助免壓力爆煲 不少家長或許有跟張女士類似的經歷,要照顧ADHD孩子確實很不容易。孩子常常有無限的精力,好像一輛不能停的火車,無法安安靜靜的定下來;自制能力和情緒管理也相對較弱,要排隊等候對他們而言是難事一樁。在學習上難以專注,容易分心,做事欠缺條理,亦會經常忘記事情或遺失東西,導致「債台高築」。作為照顧者的壓力與疲乏,雖能想像,但實非外人所能完全理解。 學校配合 適切照顧孩子需要 當家長發現孩子經常出現以上徵狀時,應及早正視問題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在本地,ADHD須由精神科醫生或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兒科醫生診斷。醫生會透過臨牀觀察,並向家長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嚴重及持續程度、成長歷程等等來作出判斷。同時亦會向老師查詢孩子的學習情况,從多角度去了解孩子的問題與需要。 家長亦可主動聯絡學校老師、社工或輔導人員,讓學校為孩子提供適切的支援,例如運用合適的課堂教學策略、安排朋輩支援、提供校本小組訓練及個別輔導等。緊密的家校合作,有助雙方更了解孩子的情况和需要,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鑰匙。 ■家長可瀏覽教育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網頁,尋找更多有關ADHD及其支援服務的相關資料。 文:沈嘉敏(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教育心理學家) 編輯:王俊杰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開學系列】知多啲:捱夜做功課 陷惡性循環

小朋友無心機讀書,默書讀極唔識,功課錯漏百出……是否ADHD? 影響小朋友學習的原因眾多,未必一定是ADHD,有時可能是視力或聽覺出問題,或只是因為睡眠不足,導致無精神專注學習;但亦可能是患有腦癇症。兒科專科醫生楊穎欣指出,香港小朋友「好多時唔瞓覺」,有3歲小朋友晚上11、12點才上牀睡覺,翌日早起上學自然「無精神」,上課時無心機,難以吸收新知識。小朋友測驗考試成績欠佳,家長應先檢查小朋友睡眠情况,例如作息時間,或有否受鼻敏感、睡眠窒息症等影響睡眠質素,如有懷疑宜及早求醫。 家庭醫生鄭志文亦稱,有些小朋友做功課比較慢,但又要完成才能上牀睡覺,「夜瞓給家長鬧,翌日又無精神,令學習又再差一點,再加上一大堆功課,結果又要夜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家長必須正視及改善兒童睡眠不足的情况。 另外,小朋友經常失神發呆,父母誤以為是專注力不足,但可能是失神性腦癇症的徵狀。楊穎欣稱,患有腦癇症的小朋友,無論是做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現「突然斷片」的失神情况,「就算食雪糕、行街途中,突然好像定鏡一樣,有時更可能在睡覺時抽筋」。 無端失神「斷片」 或患腦癇症 小童失神性腦癇症,失神情况每次維持數秒,一般不會引起危險,多數在青少年時期會好轉。但「一日失神幾十次」,對學習的影響就可以很大,雖然病情會隨成長改善,但若失神次數多也需要藥物幫助,以免妨礙學習。 鄭志文提醒家長,小朋友做功課或學習出問題時,「唔好一味話佢曳」,例如有時在診症室也會見到家長斥責小朋友亂寫字,但其實可能跟小朋友學習困難有關,應該與醫生傾一傾。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寫極都錯,唔係我曳呀!

為了令子女贏在起跑線,家長扭盡六壬,由playgroup、學前班到小學,精心部署。一旦發現孩子成績稍微落後,即擔心是否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小朋友學習追不上進度,到底睇醫生有沒有幫助? ■問醫生 ◆楊:楊穎欣(兒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進度差 或涉一籃子問題? 問:懷疑小朋友有學習問題,是否需要看醫生? 鄭:新一代的小朋友十分忙碌,年紀小小就要學習各種知識,課程內容艱深,小朋友之間的學習進度較易出現落差。當進度不理想,家長便會懷疑子女有學習問題。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視力或聽力問題,也可以是廣泛性的智力問題,如智力過低或資優學童無心機上堂,或是讀寫障礙、集中力欠佳、過度活躍等問題,甚至是行為或性格問題,最後還有是父母對小朋友的過度期望。 ■點解打機才可坐定定? 問:兒子平日跳跳紮,做功課坐唔定,但打機就好專注,是否ADHD? 楊:大概要等到小朋友讀K2,才較易分辨是否ADHD。因為K2開始接觸讀書和寫字,較易反映情况,例如教師發出一個指令,小朋友卻聽漏部分內容無法完成,又或答題時心不在焉,不知翻到第幾頁書。至於N班或K1小朋友,通常坐不定又難專心,較難判斷,除非教師發覺情况異常,如:性格行為較衝動。很多時可以透過教師了解,看看小朋友上課是否特別不留心,或行為和情緒十分衝動。如是,建議及早接受評估。 ■孩子食藥無胃口? 問:如何治療ADHD?藥物有何副作用? 楊:治療可分為認知行為訓練及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首選利他能(Ritalin)。整體而言,6歲後可考慮藥物醫治,4至6歲用藥治療的效果較差,所以主要是做認知行為治療。ADHD與前額葉功能發揮不佳有關,藥物可以改善小朋友的行為和情緒,情况就像小朋友踏上一架沒有煞車掣的單車,藥物有助他們的大腦重新裝上煞車系統。利他能是與安非他命相類似的興奮劑,家長最擔心是導致子女上癮,但只要跟足指引服用,一般不會上癮。另一常見副作用是令胃口變差,家長有可能要配合周末休假、小朋友毋須用藥時,讓孩子多吃一點,或多煮一些他們喜愛的食物去補充營養吸收。 ■ADHD代代相傳? 問:ADHD成因是什麼? 楊:磁力共振研究顯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其中一種成因與前額葉的執行及自我管控能力有關。 ADHD分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兩部分。有些小朋友只是專注力不足,沒有過度活躍;有些則相反。現時成因仍然不明,部分與遺傳有關,例如父母有,小朋友便有,亦有不少兄弟姊妹都有這方面的問題。 ■自我評估嚇自己? 問:網上有些自我評估測試,聲稱可以診斷讀寫障礙、ADHD,可信嗎? 鄭:網上資訊發達,部分家長懷疑子女有學習問題時,會自行上網找資料,填寫一些問卷。這樣做有好有壞,好處是家長察覺問題所在,而這些問卷是根據診斷準則去建立,所以有一定幫助。不過要留意,這些問卷設計十分細緻,填寫時要小心細讀及跟足指示,醫生也要經過學習及訓練,才能有效使用這些工具,而評估過程需要臨牀判斷,因為很多情况可以導致學習困難,因此要確診子女的表現是否正常,最好還是求醫跟進。 文:張意宇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用藥減ADHD孩子受傷風險 長效藥穩定 降低不適感

【明報專訊】全球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發病率約為5%至10%,而本港6至16歲的兒童,ADHD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近年確診個案持續上升,令家長愈來愈關注。 家長都聚焦於ADHD影響子女學業及人際關係,較少人知道的是,ADHD患者出現身體損傷的風險比常人高,小朋友容易「一仆一碌」,家長卻以為孩子只是比較「論盡」,不以為意,當子女發生意外或創傷時會不知所措。 全球兒童發病率5至10% ADHD是發展性障礙,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患者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量較一般人偏低,因而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信息,注意力無法集中;也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並產生過動及衝動的徵狀。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分心,粗心大意,再加上活動量過高,經常紮紮跳、因而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此外,ADHD患者自制能力比較低,行為衝動,當面對外界刺激時,可能容易激動,做出鹵莽行為,使他們容易受傷。有精神醫學研究報告指出,ADHD患者更容易出現身體傷害,包括交通事故、骨折和腦部損傷。其實,ADHD的問題有方法去改善,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可大大減少意外和受傷的發生。 藥物治療在改善ADHD的徵狀非常有效,很多家長卻抗拒藥物,擔心為子女帶來不良影響。然而,2017年12月一份題目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治療對防止身體受傷的效果:觀察性研究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報告,結果指出ADHD藥物治療,有效減少患者受傷的風險。 該文獻由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研究人員於PubMed、EMBASE、PsycINFO、CINAHL和CochraneReview資料庫搜索了截至2017年5月發布與ADHD藥物治療和受傷風險有關的相關研究,當中包括各種研究設計、所有年齡組(兒童和成人)和所有ADHD藥物(興奮劑和非興奮劑)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從2001個相關文獻中找出符合篩選條件,提取了10個有關ADHD藥物使用與ADHD患者損傷風險之間的觀察性研究,並統合分析。這項研究是對現有文獻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並估計ADHD藥物使用與身體損傷之間的整體關聯性。而受傷定義為住院,於急診或門診就診。 研究:用藥減13%受傷風險 根據研究結果,有6個研究均指出ADHD治療藥物對於減低患者受傷有明顯幫助,整體上能減少13%受傷風險,特別對青少年和成年患者的幫助更為顯著;另外4個研究亦觀察到ADHD藥物對減輕患者受傷風險有正面的影響。由此可見,藥物治療除了能改善ADHD的病情,亦可以減少身體損傷風險。 把握10歲前黃金治療期 治療ADHD的黃金時間為10歲前,一來趁子女還未深受ADHD徵狀影響社交和心理(例如感到挫折、自信心低),二來那時的兒童快將踏入青春期,未必再依從父母指示,若不盡快處理將來更難糾正。 ADHD主要因為腦內多巴胺分泌失調,故常用藥物為中樞神經刺激劑,以刺激負責傳遞腦部信息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專注力。如果刺激劑不適合,也可考慮使用非刺激中樞神經藥物,但一般要數周後才見藥效。傳統ADHD藥物為短效藥物,患者每天需要服用2至3次,這樣會令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時高時低,不但有機會使患者狀况隨藥物濃度的變化而受牽引,更可能因藥力迅速下降而引致情緒波動和疲倦等不適。其實,家長亦可考慮選用長效藥物,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其藥效會慢慢釋出,效力可維持12小時,身體亦有較長時間慢慢吸收,提高藥效穩定性,更可減少隨藥物濃度變化而引致的不適感。再者,短效藥物或會令患者情緒波動而作出發泄舉動,如踢桌椅或跑跳,亦有可能間接增加受傷的風險。 放「藥物假」要諮詢醫生 有些家長會替子女安排「藥物假期」,即是於假期時讓孩子停藥。雖然可減去副作用的影響,但亦會使某些兒童患者的徵狀及行為表現惡化,破壞服藥期間所建立的良好生活,所以停藥前必須與醫生商討。事實上,有不少個案都反映出自行停藥後,子女的專注力立即下降和活動量上升,短時間內增加意外的風險。 文:劉潔玲(精神科專科醫生) (本文圖為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有片:開學系列】升小第1個月 易發現ADHD

【明報專訊】暑假步入尾聲,小朋友正準備開學,甚至已回校上堂。升小一或轉校是發現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高峰期。 小朋友活潑好動「無時停」,家長頭痛萬分,甚至擔心是ADHD。 ADHD令孩子學習出現問題,也影響與朋輩的相處,更會牽動家長情緒健康;若未有適當處理,問題更可延伸至成人階段。 明仔升上小一,返學沒多久媽媽便收到教師的電話,「投訴」明仔問題多多,例如上堂不專心,上廁所不排隊,又因為口沒遮攔而得罪很多同學,試過指着鄰座女同學說「你條辮真係紮得好核突」。 其實,明仔媽媽也正為兒子而煩惱,縱使剛剛開學功課不多,但每日做功課也要拉鋸三四小時才完成,令母子身心俱疲。於是她決定帶明仔看醫生,結果診斷他患有ADHD。 正規學習模式突顯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愷怡表示,升小一或轉校首個月是發現ADHD的高峰期,因為面對新的校園和學習環境,例如由幼稚園小班教育進入小學正規的學習模式,較容易發現一些「上堂坐唔定、唔留心、衝動易鰥脾氣等問題」的小朋友。另外,第一次考試成績也可能觸發家長帶小朋友求診的動力。她稱,有些家長在孩子四五歲時已察覺他們難專注學習,但部分會認為只是年紀小,「大個會定啲」;但六歲升小一時問題依舊,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便要正視。 臨牀上,ADHD有三類 一、專注力不足 小朋友很難專注,容易分心,功課或考試錯漏百出,又經常遺失自己的物件,如水壺、八達通等。 二、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 小朋友「坐唔定」,缺乏耐性,例如排隊時插隊,大人說話時插嘴,又因衝動而容易發脾氣及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 三、同時有上述兩種問題 服藥、行為治療助專注 陳愷怡指出,治療ADHD主要靠藥物及行為治療兩方面,近年家長明白到藥物能改善小朋友的專注力,較願意接受藥物,藉以令孩子追上學習進度。而明仔接受治療後情况明顯改善,教師投訴減少,而明仔媽媽亦在醫生建議下,幫助明仔改善與同學的關係,增強其自信心,上學也重現笑容。 IQ130成績差 影響至成年 別以為ADHD只影響兒童階段,問題可能延續到成年。例如二十多歲的Edward,小時候智力評估得分超過一百三十,屬於「叻仔」,但多年來讀書成績不理想,每次考試明明溫習充足,應考時卻空白一片,要半小時後才進入狀態,以至無法完成所有題目,慢慢地他懷疑自己有問題,求醫後才知道自己專注力不足。 除了ADHD外,兒童亦可能出現情緒困擾而影響學習,展現的徵狀可能是身體不適,如嘔吐、頭痛,或拒絕上學。陳愷怡說,家長發現小朋友身體持續不適但檢查後並無不妥,又或拒學,應該與孩子多溝通及尋求協助,經驗顯示,這些情况大都是情緒問題所致,例如有一個小五學生,每天上學便嘔吐,後來發現有抑鬱問題。及早求助可以盡快找出原因和處理,以免問題持續困擾兒童的學習和成長。 文:張意宇 圖:劉焌陶 註:本版設計圖片中的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有片】徵狀與過度活躍症相似 孩子坐不定 甲亢作怪

【明報專訊】小朋友坐不定、活躍好動又多說話,是否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抑或是甲狀腺素過高?如何分辨是正常,還是病態? 基督教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兒科專科醫生鄭慧芬指出,小朋友活潑好動,是正常的,「大部分小朋友,除非是病倒或者受傷,才會不動」。 胃口突增 體重卻下降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甲狀腺素過高的徵狀有些相似,但細心看,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主要徵狀包括3個範疇﹕專注力差、過度活躍或衝動行為,如果有其中一項,影響日常生活或學習,就可能患病。 至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甲狀腺是內分泌組織,負責分泌甲狀腺素。甲狀腺素是一種荷爾蒙,有助控制新陳代謝、調節體內鈣的平衡,亦是兒童成長發育的重要激素。當甲狀腺素分泌過高,會導致新陳代謝過速,身體整體運作加快,家長如發現孩子突然胃口大增,但體重下降;怕熱、出汗、緊張、焦慮、心跳加速、手震、難以入睡等,就要盡快找醫生檢查。 小童及青少年患上甲亢的比率較成人低。「香港早年做過研究,每十萬人計,成人每年有20至30病例,兒童及青少年則只有3至6.5病例。」鄭慧芬說。 女性居多 五六成有家族病史 不論成人、青少年或小童,甲亢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是1:9。她指出,「青少年女性發病比男性多,當中有五至六成患者都有家族病史;通常都是媽媽的女性親友也有類似情况」。家庭醫生鄭志文補充,「媽媽通常帶同女兒前來,說﹕『她好像跟我從前一樣』或『她的徵狀跟姨媽的相似』。」 「小朋友容易煩躁、學業突然退步;青春期少女可能經期紊亂、經量減少。父母或會發覺小朋友的甲狀腺腫脹,有小部分更會眼突。」鄭慧芬說。 甲狀腺腫脹 小部分眼突 患上甲亢的小朋友,大都是由Graves’ disease(格雷氏症)引致。格雷氏症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產生抗體,刺激甲狀腺素分泌;而由甲狀腺腫瘤引致的個案則很少。 醫生會透過驗血確診,鄭慧芬解釋,T4(甲狀腺素)是由甲狀腺分泌;而TSH(促甲狀腺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分泌,負責控制甲狀腺的分泌功能。「甲狀腺有一個負回饋機制﹕當T4高,腦下垂體就會抑壓TSH的分泌,所以TSH就會低。憑着這個關係,醫生可以確定問題出於甲狀腺而不是腦下垂體。」 甲減影響智力 免費抽臍帶血驗 「然而,除了甲亢,也有甲減(即是甲狀腺分泌過低)。」鄭志文說,缺乏甲狀腺素是會直接影響嬰兒和小童的生長和智力發展。「有見及此,政府提供『先天甲狀腺功能不足普查』,詳細情形是怎麼?」 「『先天甲狀腺功能不足普查』早在1982年4月試行,1984年全面推行。現時,衛生署遺傳篩選組會為所有公立醫院出生的嬰兒提供甲狀腺普查。方法是抽取嬰兒臍帶血檢驗,費用全免。」鄭慧芬說,由於甲減早期沒有明顯病徵,普查旨於及早發現,有助嬰兒預防身體和智力發展遲緩。 她補充,如果懷疑嬰兒先天性甲減,有關部門就會安排嬰兒驗血和檢查。如果確診甲減,就會轉介作進一步檢驗及治療。 文:麥穎姿 協力:鄭寶華、勞耀全 圖:馮凱鍵 編輯:梁小玲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開學系列】功課困獸鬥 不如桌遊鬥個夠

【明報專訊】「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 陳媽媽和陳爸爸曾經因為功課,每晚和女兒開戰,但看見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新聞後,陳媽媽及時回頭,放下功課,每晚透過桌上遊戲,不單重修親子關係,還增加女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我看到的現象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從高樓上跳下去。因為我們一直為應付考試功課逼孩子,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陳太和丈夫曾經跟女兒為功課困獸鬥,她每天放工回家,開門時手便會顫抖,因為她害怕看到屋內的丈夫和女兒正為功課開戰。看到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張太一陣怵然——幸好自己知道回頭,不然瘋掉的是自己,跳下去的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只懂強迫 愈不快樂 陳太的經歷,或許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孩子的家庭寫照,孩子做功課往往轉化成親子戰場。陳太發現,女兒升小一後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短至十分鐘做功課的專注力也沒有。每一科的老師都說她女兒專注力不足,心理學家也評估懷疑女兒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需排期等候看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孩子的困難讓陳太反思,重新整理她對孩子及家庭的期望,決定要改變原來的家庭相處模式。「孩子有學習障礙,如果我們仍然只懂強迫,孩子愈來愈不快樂,最終只會不告而別。所以我決定把分數成績擱在一旁,重建孩子的身心,讓她快樂自信是最重要。」 盡快完成功課 與父母玩遊戲 當時陳太想起,老師曾建議他們和女兒下棋,改善親子間的衝突關係;再加上得到心理學家的鼓勵和肯定,陳太便在網上尋找桌上遊戲資料。她除了帶女兒跟其他家長和小孩一起玩桌上遊戲,晚上還會待女兒做完功課後,放下手機等所有電玩,全家一起專心玩遊戲。 親子一齊玩 大家治療大家 經過約一年的全家一起玩桌遊,陳家不經不覺產生了改變。「現在放工回家開門時,不會再有恐懼,我會問﹕今晚玩哪種遊戲?」每晚桌遊時間,就是最佳的親子時間。陳太發現,原來女兒心底十分渴望父母下班回家跟她玩,正因如此,女兒會主動盡快完成功課,以便爭取更多與父母玩桌遊的時間。一家人比以前快樂,衝突減少了,因為在遊戲中,父母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輸給女兒的朋友,一家人一起同哭同笑。「我上班也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原來透過玩,是可以大家治療大家。」在遊戲間,親子還可以有真正對話。「以前追問她學校發生的事,她不肯說。但現在玩得高興時,她就自然會說『學校的同學這樣那樣……』。」 此外,桌上遊戲也是一個讓孩子愉快學習,以及讓家長正向管教的平台。透過玩模擬現實的遊戲,家長適時給予孩子協助和讚賞,孩子的自信也會增加。 上課專心了 把快樂還給孩子 玩了親子桌上遊戲,陳太女兒在學校表現也大有改善,老師說她女兒上課時專心多了。「我覺得,這是因她在家中找到了快樂,覺得被接納,所以每天也有動力了。」陳太不想看到不快樂的女兒,所以選擇了改變。「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下次重組句子時,你可以給我多些練習嗎?』」陳太說,把快樂還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用他們的方法回饋父母。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工作忙碌,學童功課量大,加上中國文化中「勤有功,戲無益」的價值信念,讓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徵狀孩子的家庭,往往為應付孩子的課業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玩樂的重要性。陳太的故事,會否給大家一點撥亂反正的啟示? ■知多啲 平衡電玩世界 鍛煉思維情商 桌上遊戲(Tabletop Game)簡稱桌遊,指可以在桌上或平面上玩,毋須依賴電子設備的遊戲,包括卡片、圖板、骰牌遊戲等。傳統的象棋和撲克亦算是桌上遊戲。相較其他遊戲,桌遊較注重多種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情商能力鍛煉。近年愈來愈多桌遊愛好者組織起來,推廣各種桌遊,以平衡電玩世代。 文:何慧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蔡曉彤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