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氣警告】做運動暖身注意5個穿著宜忌 長者小孩易患低溫症 體溫32度或進入僵凍狀態
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霜凍警告,並已預測未來數天天氣仍然寒冷。溫度驟降,加上早晚溫差轉變大,不少人或會選擇做運動來「暖暖身」。不過由於氣溫低,身體很容易因不適應而導致受傷。物理治療師指出,在冬季做運動時,除了必須做足熱身運動外,亦要確保水分不會大量流失,穿著合適的運動服亦要講究,尤其是有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最容易患有低溫症(Hypothermia)!有專科醫生表示,人體的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如果高於攝氏37.5度即發燒,相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若未及時處理,患者的體溫有機會下降至攝氏32度以下,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 究竟低溫症初期有何徵狀?應對和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呢?

什麼是低溫症呢?若體溫低於攝氏35度即是低溫症,長者、嬰兒尤其要注意保暖。
寒冷天氣長者、小孩易患低溫症 適合留在室內運動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劉焯霆指出,如選擇在戶外運動,要了解當日天氣、日夜溫差等問題,包括氣溫的高低、濕度和風速。他解釋,氣溫、濕度和風速三者有着密切的關係,舉例溫度是攝氏10度,但風速達時速50公里,最終體感溫度可能只有6度左右。若再加上高濕度的情况,體感溫度可能會更低,同時容易引起低溫症和凍瘡等常見的寒冷天氣傷患。有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最容易患有低溫症,建議上述人士多留在室內運動會較為合適。他們在冬天亦應做適量的運動,這樣有助他們增進血液循環,減低患低溫症和凍瘡的風險。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冬天運動 5 個穿著宜忌你要知
在運動前和運動期間,穿著衣服有什麼需要留意的地方呢?劉焯霆有以下建議:
1. 在熱身前應穿足夠衣服和穿外套,當熱身動作完成及感到微暖後,才可逐件脫去,然後正式開始運動。
2. 避免穿著過多或過厚衣服,避免令身體因大量流汗而加快熱量流失。
3. 應選穿具吸汗、排汗能力的運動服,避免汗水停留在皮膚表面,以保持體溫。
4. 可戴上手套、帽、耳罩等做運動,為免皮膚長時間暴露在冷空氣中。但不適合多汗人士,因為當汗水被鎖着又未能及時排走時,皮膚遇到濕度加上低溫會容易形成凍瘡。
5. 多帶一套衣服,以便運動後可立即更換。因為運動後身體的代謝率會慢慢減低,而汗水又導致大量熱能流走,令體溫轉變較大,較易患病。

(網上圖片)長者和小孩在冬天也應做適量的運動,有助增進血液循環,減低患低溫症和凍瘡的風險。建議多留在室內運動會較為合適,並要注意穿著足夠的衣服,也要避免過多或過厚。
體溫35度屬低溫症 高危人士:長者、新陳代謝慢、低血糖、服用精神科藥物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表示,人體的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如果高於攝氏37.5度即發燒,相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當一個人感到寒冷時,正常情况下會不自覺地「打冷震」,肌肉會收縮並製造熱能,同時表層的微細血管會收縮減慢散熱,但由於長者、新陳代謝較慢或血糖低的人士,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的病人,他們的體溫調節機能較差,較容易出現低溫症。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教你食得健康
初期徵狀:神智不清、不停震顫 體溫32度或以下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
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岑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甚至會做一些不合情理的行為,例如在寒冷天氣下脫去外衣。如果未有及時處理,患者的體溫有機會下降至攝氏32度以下,此時身體肌肉會繃緊、瞳孔放大,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量度身體核心溫度 明顯病徵即保暖及送院
如果懷疑長者患低溫症,可以為長者量度體溫,由於要量度身體內的核心溫度(core body temperature),以肛探會較為準確。萬一長者已出現明顯病徵,最好立即為他保暖以及送院治理。
檢查嬰兒手腳是否溫暖 成人注意劇烈運動後
除了長者,小朋友也有機會出現低溫症,特別是散熱較快及能量儲備較少的嬰兒。家長可以透過觸摸嬰兒的手腳是否溫暖,檢查子女是否出現體溫過低的情况。另外亦有一些成人低溫症的個案,例如在濕冷的天氣下進行劇烈運動後,人體無法製造足夠熱能,加上身體不夠血糖,也有機會引發低溫症。
總括而言,不論老幼,在寒冬下也必須注意保暖,保持家居環境溫暖,作適量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長者應保持適量的進食,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減少低溫症發生的機會。
- BioNTech疫苗最遲8月底打首劑 24小時內預約升35% 接種擴大至16歲起 23日起可預約(附疫苗接種最新安排及預約連結)
- 兩32歲孕婦接種BioNTech疫苗後流產 衛生署未證與疫苗有關 專家:美國逾3萬孕婦已接種mRNA疫苗
- 本港9%人口已接種首針新冠疫苗 6成打科興 港疫苗氣泡分階段實行 以接種疫苗為前提(附科興/BioNTech疫苗接種中心地點和預約)
- 【新冠疫苗】牛津-阿斯利康、強生疫苗同採用腺病毒載體技術 許樹昌:不排除血栓同樣出現 附:6款新冠疫苗比較
- 嬰兒出生後感染新冠病毒 醫生:身體免疫反應可製造抗體 中大:3歲下患者逾四成無病徵 倡幼兒驗糞截隱形傳播
- 本港累計25宗同時驗出N501Y和E484K變種病毒 BioNTech對英國、巴西變種病毒有效率逾85% 科興未有資料 許樹昌:患者或會交叉感染(附:3種變種病毒株知多啲)
- 【新冠肺炎】上環27大廈污水樣本呈陽性 32地點納入強制檢測(附流動採樣站及社區檢測中心地點)
- 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肌肉注射、皮內注射、皮下注射有何分別?拆解3個打針迷思
- 【新冠疫苗】已接種第一劑BioNTech復必泰疫苗怎辦?4個問題你要知 衛生署:勿溝針轉打科興疫苗 仍在研究階段
- 接種兩劑科興或BioNTech疫苗反應對比 專家分析不接種、推遲注射第二劑意見
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霜凍警告,並已預測未來數天天氣仍然寒冷。溫度驟降,加上早晚溫差轉變大,不少人或會選擇做運動來「暖暖身」。不過由於氣溫低,身體很容易因不適應而導致受傷。物理治療師指出,在冬季做運動時,除了必須做足熱身運動外,亦要確保水分不會大量流失,穿著合適的運動服亦要講究,尤其是有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最容易患有低溫症(Hypothermia)!有專科醫生表示,人體的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如果高於攝氏37.5度即發燒,相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若未及時處理,患者的體溫有機會下降至攝氏32度以下,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 究竟低溫症初期有何徵狀?應對和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呢?
寒冷天氣長者、小孩易患低溫症 適合留在室內運動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劉焯霆指出,如選擇在戶外運動,要了解當日天氣、日夜溫差等問題,包括氣溫的高低、濕度和風速。他解釋,氣溫、濕度和風速三者有着密切的關係,舉例溫度是攝氏10度,但風速達時速50公里,最終體感溫度可能只有6度左右。若再加上高濕度的情况,體感溫度可能會更低,同時容易引起低溫症和凍瘡等常見的寒冷天氣傷患。有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最容易患有低溫症,建議上述人士多留在室內運動會較為合適。他們在冬天亦應做適量的運動,這樣有助他們增進血液循環,減低患低溫症和凍瘡的風險。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冬天運動 5 個穿著宜忌你要知
在運動前和運動期間,穿著衣服有什麼需要留意的地方呢?劉焯霆有以下建議:
1. 在熱身前應穿足夠衣服和穿外套,當熱身動作完成及感到微暖後,才可逐件脫去,然後正式開始運動。
2. 避免穿著過多或過厚衣服,避免令身體因大量流汗而加快熱量流失。
3. 應選穿具吸汗、排汗能力的運動服,避免汗水停留在皮膚表面,以保持體溫。
4. 可戴上手套、帽、耳罩等做運動,為免皮膚長時間暴露在冷空氣中。但不適合多汗人士,因為當汗水被鎖着又未能及時排走時,皮膚遇到濕度加上低溫會容易形成凍瘡。
5. 多帶一套衣服,以便運動後可立即更換。因為運動後身體的代謝率會慢慢減低,而汗水又導致大量熱能流走,令體溫轉變較大,較易患病。
體溫35度屬低溫症 高危人士:長者、新陳代謝慢、低血糖、服用精神科藥物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表示,人體的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如果高於攝氏37.5度即發燒,相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當一個人感到寒冷時,正常情况下會不自覺地「打冷震」,肌肉會收縮並製造熱能,同時表層的微細血管會收縮減慢散熱,但由於長者、新陳代謝較慢或血糖低的人士,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的病人,他們的體溫調節機能較差,較容易出現低溫症。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教你食得健康
初期徵狀:神智不清、不停震顫 體溫32度或以下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
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岑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甚至會做一些不合情理的行為,例如在寒冷天氣下脫去外衣。如果未有及時處理,患者的體溫有機會下降至攝氏32度以下,此時身體肌肉會繃緊、瞳孔放大,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量度身體核心溫度 明顯病徵即保暖及送院
如果懷疑長者患低溫症,可以為長者量度體溫,由於要量度身體內的核心溫度(core body temperature),以肛探會較為準確。萬一長者已出現明顯病徵,最好立即為他保暖以及送院治理。
檢查嬰兒手腳是否溫暖 成人注意劇烈運動後
除了長者,小朋友也有機會出現低溫症,特別是散熱較快及能量儲備較少的嬰兒。家長可以透過觸摸嬰兒的手腳是否溫暖,檢查子女是否出現體溫過低的情况。另外亦有一些成人低溫症的個案,例如在濕冷的天氣下進行劇烈運動後,人體無法製造足夠熱能,加上身體不夠血糖,也有機會引發低溫症。
總括而言,不論老幼,在寒冬下也必須注意保暖,保持家居環境溫暖,作適量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長者應保持適量的進食,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減少低溫症發生的機會。
- BioNTech疫苗最遲8月底打首劑 24小時內預約升35% 接種擴大至16歲起 23日起可預約(附疫苗接種最新安排及預約連結)
- 兩32歲孕婦接種BioNTech疫苗後流產 衛生署未證與疫苗有關 專家:美國逾3萬孕婦已接種mRNA疫苗
- 本港9%人口已接種首針新冠疫苗 6成打科興 港疫苗氣泡分階段實行 以接種疫苗為前提(附科興/BioNTech疫苗接種中心地點和預約)
- 【新冠疫苗】牛津-阿斯利康、強生疫苗同採用腺病毒載體技術 許樹昌:不排除血栓同樣出現 附:6款新冠疫苗比較
- 嬰兒出生後感染新冠病毒 醫生:身體免疫反應可製造抗體 中大:3歲下患者逾四成無病徵 倡幼兒驗糞截隱形傳播
- 本港累計25宗同時驗出N501Y和E484K變種病毒 BioNTech對英國、巴西變種病毒有效率逾85% 科興未有資料 許樹昌:患者或會交叉感染(附:3種變種病毒株知多啲)
- 【新冠肺炎】上環27大廈污水樣本呈陽性 32地點納入強制檢測(附流動採樣站及社區檢測中心地點)
- 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肌肉注射、皮內注射、皮下注射有何分別?拆解3個打針迷思
- 【新冠疫苗】已接種第一劑BioNTech復必泰疫苗怎辦?4個問題你要知 衛生署:勿溝針轉打科興疫苗 仍在研究階段
- 接種兩劑科興或BioNTech疫苗反應對比 專家分析不接種、推遲注射第二劑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