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瑪加烈醫院 1病人逗留5.5小時除口罩進食30分鐘 袁國勇料短距離空氣傳播4人 重申雙方戴口罩傳播風險由5%降至0.25%
【明報專訊】繼聯合醫院上月爆疫,瑪嘉烈醫院內科日間病房(E座地下)昨已累計3病人2醫護感染個案。爆疫源頭、居於深水埗「疫廈」的66歲骨髓瘤女病人(第8937宗),12月底到醫院注射補骨針,其間一度發燒,但沒被要求檢測,並在病房逗留5.5小時,曾除口罩進食約30分鐘,結果房內4人受感染,包括相距3米內的病人、沒接觸的醫生及曾為她吊針、遞飯的護士。港大專家袁國勇指源頭病人病毒量高,最大機率是因除口罩進食時而出現短距離空氣傳播,不排除有更多人感染,他解釋,如雙方均戴口罩,傳播風險會由5%降低至0.25%;若其中一方除口罩,「不說話、不咳嗽,單單呼吸病毒都會走出來」。他建議應為日間病人進行病毒檢測。
袁國勇:病人除口罩進食短距離空氣傳播 雙方戴口罩傳播風險減
66歲骨髓瘤女患者早於去年12月15日病發,28日到涉事病房「吊補骨針」(雙磷酸鹽注射治療),一度發燒,沒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經醫生聽肺後判斷肺清,其後退燒,故繼續接受治療。病人逗留病房5.5小時,其間曾除口罩進食午餐約半小時。病人居住的深水埗福華街華寶樓早前被要求強制檢測,衛生防護中心因病人家屬確診,通知院方追蹤。病人於1月1日氣促,入院檢查有肺花,檢測後確診,情况惡化要插喉,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患者病毒數值為17,即病毒量高。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到瑪嘉烈視察後稱,源頭病人要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及化療,而化療病人經常發燒,當時醫護已將她與其他病人隔開,雖然醫護做足感染控制,但難叫病人「坐定唔郁」,不排除移動期間傳播病毒;但他相信主因是病人除口罩進食,出現短距離空氣傳播。他解釋,如雙方均戴口罩,傳播風險會由5%降低至0.25%;若其中一方除口罩,「不說話、不咳嗽,單單呼吸病毒都會走出來」。
病人或將社區病毒帶內醫院 建議為日間服務病人檢測病毒
源頭病人當時被隔板分開,並與另一患者相隔一幅牆。袁國勇向本報稱,醫療設施內感染由內科病房、私院病房、洗血中心,發展至今次瑪嘉烈日間病房,雖設置不同,但料全是短距離空氣傳播。他說最先確診病人與其他病人相距約三四米,一至兩米可發生飛沫傳播,逾兩米可有空氣傳播,相信今次後者機率較大。
袁國勇稱社區爆發嚴重,病人或將社區病毒帶入醫院,建議當局為日間服務病人檢測病毒,並減少病人進食時間(見表)。瑪嘉烈發言人稱會詳細審視專家意見,並提出改善措施,醫院已暫停該日間病房運作並清潔消毒。
中招醫生房門打開
瑪嘉烈醫院發現,病人到訪當日有55名病人及27名職員於同時段於病房逗留,其中兩名分別35及60歲的病人(一男一女)初步確診,均為嚴重長期病人;另有一名醫生及一名護士驗出陽性。至昨共23名病人、15名職員及2名陪診者須檢疫。據了解,初步確診的是血科醫生及心臟科護士。血科醫生當日於病房診症室工作,沒接觸源頭病人,但房門打開;護士則曾為源頭病人吊針、遞水及飯盒。曾為病人聽肺的醫生則驗出陰性。
候召房環境樣本陽性 3醫生曾用
九龍西醫院聯網感染控制主任杜榮健表示,染疫醫生到過的醫生候召房及辦公室有環境樣本驗出陽性。消息稱,染疫醫生於1月2日病發,候召房的牀、被鋪、茶水間及水龍頭驗出陽性,傳染期內有3名醫生曾到該房。
食衛局昨日刊憲,12月28日至1月3日曾身處瑪嘉烈醫院EG病房者,包括職員、病人及訪客,須於1月7日或之前強制檢測。
10日兩公院爆疫 梁子超建議為常到醫院病人做核酸PCR檢測及抗原測試
公立醫院在10日內兩揭非高危區爆發院內傳播,兩醫生工會感憂慮,促醫管局檢視及提升醫護裝備,「不可以再拖泥帶水」。袁國勇建議為日間服務病人篩查。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建議,當局可為常到院的病人做核酸PCR檢測及抗原測試,他表示抗原測試敏感度不夠高,但至少可驗出病毒量高、即傳染力高的病人,減少院內爆發風險。若每次到醫院相隔一周以上,應接受PCR測試。
據醫管局2019/20年度年報,日間住院病人的出院人次及死亡人數合共68.3萬,即平均每日逾1800人次,但數字未反映疫情下減服務的情况。
本報綜合醫管局3名知情人士的消息,中央委員會今日召開會議,研究為日間服務病人檢測的可行性,並探討覆蓋病人的範圍。消息稱,當局需詳細研究建議,日間護理包括不同類型病人,部分已涵蓋於高風險病人群組的檢測計劃中,加上部分人一周到醫院幾次,相信大致可應付。
兩醫生工會促裝備升級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稱,被指引起院內傳播的瑪嘉烈醫院病人不需貼身照顧,但醫護仍染疫,促醫管局檢視普通病房等醫護裝備規格,考慮升級至負壓病房的裝備規格。前線醫生聯盟主席冼建文亦要求在防護裝備充足下,提升裝備級別。
明報記者
(疫情第四波)
- 【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 【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 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 【失眠】拆解安眠藥或助眠補充劑的效用和副作用 教你從食物、按穴、呼吸法改善睡眠質素
- 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 解構全脂牛奶、脫脂奶、低脂奶、米奶、植物奶、營養奶 哪些非「真正牛奶」?食物敏感人士揀哪種?
- NMN可逆齡抗衰老?過量用或有副作用:腸胃不適、頭痛、傷肝腎、加速腫瘤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