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糖增中風機會2至4倍 了解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控制三高預防10個貼士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患者通常50歲以上,但近年數字顯示中風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除年紀外,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肥胖等不健康生活習慣都是中風的風險因素,其中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至4倍,因此如何預防中風對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以下提供了糖尿病人預防中風的10個貼士。
相關文章:【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明報獨家網售】阿一海景中秋南非鮑魚盆菜(六位用、外賣自取) 原價: $2688 讀者優惠價: $1988 早鳥優惠送「阿一$100現金禮券」 立即訂購! |
糖尿病人持續高血糖致血管硬化 增中風機會2至4倍
養和醫院糖尿科護士李玲兒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異常的慢性病,當血糖過高會令血管出現發炎反應、內皮細胞功能受損、血小板容易凝聚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導致動脈血管硬化、血管收窄,從而減少血流量。一旦血液循環不良,就會對器官造成損害,若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長期持續高企,會加速心血管、腦血管和周邊動脈血管硬化,令血管和器官的損傷程度越來越嚴重,增加中風風險。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注意三高、肥胖
中風可以帶來嚴重的後遺症,要預防中風必要先了解中風的風險因素,高危人士應特別提高警覺。中風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11個:
.55歲以上人士,年紀越大,中風機會越高
.家族曾有中風病史
.高血壓:七成中風個案與高血壓有關
.高膽固醇: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血管收窄的機會
.高血糖:增加中風機會2至4倍
.肥胖
.吸煙:增加中風機會,男性為3倍,女性為4.7倍
.曾患心肌梗塞和心房纖顫的人士
.腦血管瘤或腦血管壁過薄,增加出血風險
.酗酒
.短暫腦缺血(又稱「小中風」),其徵狀與中風相同,包括突然言語不清、半邊身或半邊臉麻痺或無力、手腳協調出現困難等,但小中風只持續數分鐘便消失,不會造成永久殘障。研究指出約三成小中風患者會發展成完全中風,因此如果出現懷疑小中風的徵狀,應立即求醫。
相關文章:急性中風治療 黃金3小時?愈早診斷計算可挽救腦細胞和功能 加快病人康復進度
預防中風10個貼士 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由於糖尿病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李玲兒提醒糖尿病人應好好控制「三高」和體重,以下是10個給糖尿病人預防中風的小貼士:
1. 控制血糖水平:糖化血紅素的理想水平是低於6.5%。研究顯示,空腹血糖每上升1 mmol/L或糖化血紅素每上升1%,中風的風險便增加大約六分之一。
2. 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當低密度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及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增加,會讓脂肪容易在血管壁積聚,增加患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人一般建議需維持LDL低於2.6 mmol/L,如有其他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或曾經患上心血管、中風等疾病,LDL的濃度需進一步降低至1.8mmol/L,而三酸甘油脂建議低於1.7mmol/L。
3. 控制高血壓: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和世界高血壓學會的指引,糖尿病和高血壓人士的理想目標血壓為上壓(收縮壓)約120至130mmHg;下壓(舒張壓)約70至80mmHg。
4. 控制體重:中央肥胖即腹腔和內臟積存過量脂肪,對血管硬化及氧化自由基的影響尤其嚴重,高血糖更會加劇其傷害,因此糖尿病人應盡量控制體重,避免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BMI)超標,以亞洲人的標準來說,若體重指標 【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公斤)/身高(米)2】超過23,便是過重(overweight);若BMI 超過25,就是肥胖(obese)。亞洲男女的腰圍亦應分別維持在90厘米及80厘米以下。
5. 健康飲食:少食多餐,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遵從「一高三低」原則,即高纖、低糖、低油、低鹽。
6. 恆常運動:每星期進行3至4次體能活動,至少共150分鐘。
7. 藥物治療:按醫生指示定時服藥。
8. 戒煙
9. 避免酗酒
10. 保持心情愉快:適當處理壓力、學習放鬆。
- 【自閉症譜系障礙】《非常律師禹英禑》助社會理解自閉症 了解ASD常見7個症狀
-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 【跌倒】40歲後肌肉流失 平衡力反應變差 young old防跌3招鍛煉下肢
- 疫境中決心成為新一代護士 學護起步 守護更多人健康
- 兒童哮喘難斷尾?家長注意:及早診斷、勿自行停藥 7個預防貼士
- 【中風治療黃金3小時】「談笑用兵」及時辨識中風病徵 應對危機減患者後遺症
- 20歲已斑禿?了解兩類脫髮成因及外用生髮水、口服藥治療成效
- 【新冠疫苗】完成接種科興、國藥疫苗人士 世衛建議60歲或以上1至3個月後打同款第三針 減感染風險
- 【流感疫苗】(更新)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 冬季流感重臨?未接種新冠疫苗與流感針 專家建議先打新冠 關於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附流感疫苗接種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