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膝痛楚難忍 注意姿勢減勞損

無論是長者或年輕人,長期姿勢不正確或關節勞損,都有機會引起膝關節痛及腰痛問題,嚴重情況下甚至需要進行手術治理。由明報健康網及養和醫院合辦的「膝關節退化及腰骨痛診療新趨勢」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專家分享痛症成因及治療方法,助患者解除痛楚。   要維持腰椎及膝關節健康,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左)及高天祐醫生(右)強調預防最重要。   年長人士或膝關節曾經受傷人士都容易出現膝痛問題,影響行路及日常生活。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指出膝痛情況普遍。本港約7%人口在40歲後開始出現膝關節痛,70歲後全部會有膝關節問題。   由於華人天生膝關節向內微彎,令關節內側受力較重,容易出現磨損及導致膝痛問題出現。相關徵狀會由痛楚開始,由最初間斷出現痛楚,逐漸演變成活動時痛楚,尤其在行斜路或樓梯時更為明顯。隨後有機會出現水腫及關節僵硬,影響關節屈曲程度,甚至完全鎖實。關節會不時發熱,出現變型,導致「O字腳」。   隨着關節逐漸磨損,會開始出現骨磨骨問題,引致劇烈痛楚。以往醫生會在患者的關節注射類固醇或潤滑劑,現在可利用科技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長時間免除痛楚。鄧醫生坦言,很多人誤以為要切去關節骨骼,其實只需將受損骨骼及軟骨部分磨走,然後平整表面及套上人工關節,藉此保護脛骨及股骨,避免出現骨磨骨情況。   精確重建膝關節表面 如果人工關節放置角度偏差,有機會出現如車輪的「省軚」情況。鄧醫生表示,70年代時只能靠肉眼判斷,現在會以電腦導航配合手術,令股骨及脛骨受力平均,延長關節壽命。導航系統能實時顯示骨骼、人工關節及手術儀器的位置,電腦系統會向提示醫生人工關節大小,放置位置及角度,有助減低問題出現的機會,提高手術質素。   除了全膝關節置換,醫生亦可為局部關節受損的患者,進行局部關節置換手術。鄧醫生表示,局部置換手術造成的傷口較細,可保留大部份軟組織及韌帶。但是由於人工關節與骨骼之間的接觸面減半,放置不穩會更容易出現磨損及鬆動。因此引入了機械臂手術,透過電腦實時監察患者骨骼位置,計算人工關節擺放位置以重建關節,好處是可減少手術偏差。   椎間盤受損難修復 脊骨由多塊椎骨組成,並以椎間盤及韌帶連繫,能夠支撐身體站立或坐下,並可保護神經線。據港大在2012年的研究發現,10位港人中7位有椎間盤退變。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表示,椎間盤位處兩塊椎骨之間,如車軚一樣具有避震功能,一旦結構受損將難以修復。另外,椎間盤長久使用會出現裂痕,導致椎間盤移位或凸出,若神經線受壓會引起腰痛,甚至造成坐骨神經痛。   腰痛成因很多,大多與勞損及退化有關,亦可能由創傷、癌症或感染引起。高醫生指出,姿勢不正確或缺乏肌肉訓練,都是腰痛的成因。例如坐著時「寒背」,腰部肌肉會因為受壓而出現勞損及腰痛,受壓情況持續會影響關節,令腰椎間盤退化,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因此預防極為重要。   許多市民也有腰痛或膝關節痛問題,在講座內尋找解決良方。   各種治療方法減痛楚 大部分求醫的腰背痛的病人,都不知成因。腰椎間盤出現問題有機會導致坐骨神經痛,可以透過磁力共振造影了解軟組織有否損壞及壓著神經線。情況輕微可服食止痛藥及接受物理治療,藉此放鬆肌肉及進行運動鞏固腰椎,避免病徵復發。如腰部出現麻痺及無力等神經線受壓病徵,就可能需要進行手術。高醫生解釋,可利用微創手術在背部開小傷口,放入內窺鏡將突出的椎間盤取走,也可進行內窺鏡椎間盤切除手術,手術簡單,大多可一日出院。另外,位於脊椎的小面關節也經常引起腰痛,容易與坐骨神經痛混淆。   常見於經常搬重物或進行高爾夫球等扭動運動人士,一般可用藥物治療,嚴重情況下可用封閉針或以射頻治療,將針刺入小面關節附近神經線,利用熱能止痛,效果可維持六個月以上。   腰椎間盤狹窄是常見的老人問題,主要因為退化而出現骨刺,令腰椎管道收窄,甚至因為關節磨損嚴重,造成鬆脫或移位。患者最初可能只感到雙腿酸軟,直至越行越慢,經常要停下休息才發現問題。高醫生表示,只需以磁力共振診斷及進行微創手術磨去骨刺,即可紓緩病徵,回復正常走動。   假如腰椎退化令腰椎骨鬆散,可進行核心肌肉運動及糾正姿勢,減慢病情惡化。另外亦可進行減壓手術改善情況,如脊椎不穩,就要考慮進行固定手術,打入螺絲釘固定腰椎,令骨骼產生融固效果支撐身體。現時會以導航技術,提升打入螺絲釘的準確度和速度。   【運動消閒】關節運動:復康運動 增關節活動幅度 知多啲:肩袖肌群受傷 徵狀似五十肩 分清關節囊還是肌腱受損 中年膊頭痛 未必五十肩

Read more

【2019年膝關節退化及腰骨痛講座】護「腰」有道 莫「膝」良機

膝痛只是老人病?年輕人不容易患腰痛?這種想法大錯特錯!隨着越來越多都市人成為「低頭族」及長期使用電腦,腰膝痛患者已有年輕化趨勢。持續受腰膝痛症折騰,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會對睡眠、情緒、社交等帶來負面影響。及早關注膝關節及腰椎健康,做好預防措施或減慢關節退化的情況,避免將來受痛症困擾。立即參加講座,防患於未然。 「膝關節退化及腰骨痛診療新趨勢」講座 日期: 2019年3月6日(星期三) 時間: 晚上7:00-8:30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講題一:膝關節退化的診斷及治療 講者: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鄧偉文醫生 – 常見膝關節退化的原因 – 診斷、治療及預防 講題二:腰骨痛的診斷及治療 講者: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高天祐醫生 – 常見腰骨痛的原因 – 診斷、治療及預防 感謝您的支持!由於是次講座反應熱烈,所有門票均已派罄。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運動消閒】好Zone動:善用睡姿 遠離椎間盤突出

【明報專訊】香港人工時長,需長時間坐着工作,辦公室一族平均一日坐九至十二小時,不論是辦公室的椅子,還是家中的沙發,可能都無法有效地承托我們的脊椎。如果連睡醒後都腰痠背痛,長久下去會出現肌肉勞損,更有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究竟椎間盤突出,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椎間盤,好像軟骨一樣,剛好在兩節脊椎硬骨中間,用作吸震和幫助脊椎活動。椎間盤突出,可以想像成漢堡包一樣,兩片麵包中間有一片牛肉,兩片麵包就像是我們的兩塊腰椎,中間的牛肉就是我們的椎間盤,當兩片麵包受壓時,中間的牛肉就可能會擠出。 嚴重可致癱瘓失禁 但是,椎間盤的組織比較特別,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外邊比較強的保護部分,內裏則水分較多。我們整條脊椎都有椎間盤,可是在腰椎部分的椎間盤會經常受壓,受傷機會比較多。不過,有時候頸椎也會出現椎間盤突出。 如果受壓導致髓核部分擠了出來,可能會壓到神經線。當然要視乎擠出來的程度,有可能只是膨脹而已,有些真的擠壓到神經線,就有可能出現局部疼痛,譬如嚴重腰痛;也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地方,如臀部、大腿後側、小腿或腳趾,可能會有麻痺感覺,嚴重更可能影響到神經的控制,令大腿乏力,提腿或上落樓梯時會特別費勁。更嚴重的話,如交通意外導致椎間盤壓住脊髓神經,或會導致不能走路、腿部失去感覺,甚至影響控制大小便,引致失禁。 用枕頭保持睡姿 因此,除了坐着時要挺直兼有靠背,減少腰部壓力之外,睡覺時亦需找一個身體最舒服的體位來休息。最舒服的體位是指沒有痛楚而又能讓你放鬆的位置,可能是側臥,側臥也分左側或右側,必須要試;有人可能覺得是平躺朝天仰臥,也可能是趴下俯臥,每個人舒服的體位都不一樣。如果你覺得平躺朝天比較舒服,可以墊一個枕頭在膝關節下,讓腰部平貼在牀墊上(圖1),如果覺得側臥比較舒服,可以放一個枕頭在兩腿中間,減少腰椎跟骨盆向前轉動(圖2)。 如果腰背部痛楚持續,建議尋找物理治療師或專業人士作詳細檢查,以免情况惡化。 文:周錦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圖: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提供

Read more

【運動消閒】毋須器械 隨時可做 「扮蟹」收身 「爬」出靚線條

【明報專訊】步入五月,大家開始為夏天來臨做運動keep fit。歐美興起爬行運動,模仿嬰兒、猩猩、螃蟹爬行,數十種爬行動作有不同難度,可鍛煉全身肌肉,部分簡單易學,最適合女士在盛夏前收身加強線條。 鮮運動女生 腰背痛人士都適合 爬行運動在歐美已經興起一段時間,它的出現全因一本名為《囚徒健身》(Convict Conditioning)的書籍帶動,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課程總監兼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表示﹕「《囚徒健身》是由美國囚犯所寫的健身書籍,教人用自身體重做一系列的健身運動,由於不需使用器械即可做到健身效果,迅速在美國流行,亦令更多人研究自身體重的健身方式,爬行運動便是其中之一。」 「爬行動作,雖然每個人都會在嬰兒時期做過,但小時候是因為受到外界刺激而作出的動作,而現今所講的爬行運動,旨在利用自身體重來收身,概念相似但不盡相同。」周錦浩指出,爬行運動可以作為熱身運動,近年香港多人愛跑步,有時更會約朋友一齊跑,練跑前加入這些爬行運動,可增加跑友們的興致。 爬行運動,大部分以支撐動作為主,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學習,可說是老少咸宜;亦由於門檻低,周錦浩指出,這項運動很適合女士收身,「雖然現時不少自身體重訓練,可以透過公園的器械,例如單槓、雙槓去做,但對於女性來說,未必有足夠氣力做到引體上升這類需要臂力的動作,強行去做隨時受傷。反而爬行運動的動作,毋須強大力量,目的亦多以改善身體線條為主,不會練到一身肌肉,相對來說較適合女士操練」。 另外,爬行動作是一種全身性動作,爬行時,由頸、手臂、背肌、腰、腹、下肢肌肉全部用到,而且動作涉及支撐,亦可訓練穩定肌及核心肌群。周錦浩表示,入門門檻低,動作亦偏安全,所以除了女士們收身適合做,初級的爬行動作亦適合腰背痛人士,「例如每日坐在辦公室工作,有輕度腰背痛的人士,都可透過初級的爬行動作,改善問題」。 如果將難度提高,更可訓練心肺功能。「其實在爬行運動中,亦有一些高強度的動作,例如拱橋爬行,除了需要身體協調之外,更要求一定體力,對訓練心肺功能有一定幫助。」 手臂過直 手腕過屈皆招受傷 然而,周錦浩提醒,動作簡單並不代表沒有受傷風險,練習時必須留意以下兩點,「首先是對於一些少做運動的人士初學者,平時沒有練習支撐性運動,未必懂得手部支撐身體時的正確動作。注意切勿過分伸直雙手,令手踭關節向內過分屈曲,因而出現超伸問題,由於這個動作會令手踭關節鎖死,令關節壓力過大,容易出現脫骱、移位等問題」。 其次是女士若手腕的力量不足,當手掌按壓地上爬行時,手腕可能受壓而受傷。想減少受傷,可考慮戴上護腕,或雙手拿着輕身的啞鈴,減少前臂與手掌的屈曲角度。「另外,由於部分爬行運動臀部向上令上身向前傾,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士練習這類運動時,可能會頭暈,必須要留意」。 ■知多啲 每組動作持續半分鐘 爬行運動不受地方限制,但始終需要一個足夠爬行的空間,究竟幾大地方才最合適?周錦浩表示,最理想是一個8至10米長的空間,「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一般準則是連續運動約半分鐘。以爬行運動的動作計算,長度為8至10米,運動時間便為20至30秒,符合高強度訓練的原則,其中最理想的位置,就是家中的走廊」。但如果家中沒有長走廊,其實可在短距離來回多次,「最重要記住每組動作持續做半分鐘」。 ■爬行三級跳 扮完BB再扮蟹 示範﹕AASFP高級私人體適能教練羅樹鈞 ◆初級熱身動作 1.嬰兒式爬行 做法﹕跪在地上,雙手按地,以雙手、雙膝及雙腳支撐身體。伸出左手向前,再將右腳提起向前,之後分別為右手及左腳,重複動作向前爬行。頭部輕微抬起,眼望向前,背部輕微上拱。每次做兩分鐘。 訓練﹕核心肌肉、手腳協調 2.枱面式爬行 做法﹕跪在地上,雙手按地,然後雙膝離地,只以雙手及雙腳支撐身體。伸出左手向前,再將右腳提起向前,之後分別為右手及左腳,重複動作向前爬行。每次做兩分鐘。 訓練﹕腹、臀部肌肉 ◆中級動作 3.猩猩橫爬 做法﹕雙腳合上,跪在地上,雙手按地,然後雙膝離地、微曲。雙腳跳向左方,隨後雙手屈曲後向上推,令上身跳向左方,重複以上動作移動。每組半分鐘,每次做三組。 訓練﹕手臂肌肉、心肺功能及加強身體協調 4.支撐式爬行 做法﹕做平板支撐,右手臂提向前,左腳掌向前移動,然後左手及右腳重複動作,向前移動。注意腰背保持水平,頭部輕微向上,眼望前下方。每組半分鐘,每次做三組。 訓練﹕背、腰、腹、小腿及肩膀肌肉 ◆高級動作 5.蟹式爬行 做法﹕坐在地上,面向天,雙手向後按住地面,臀部離地,形成拱橋。然後左腳向前踏,右手跟隨向前按,之後右腳及左手重覆動作,向前移動。注意腳向前踏出時,步幅毋須太大,否則難以前進。每組半分鐘,每次做三組。 訓練﹕手臂三頭肌、大腿後側肌肉 文:勞耀全 圖:蘇智鑫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爬行運動goo.gl/CozCMm

Read more

【卵巢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及早發現治癒機會大

卵巢癌位居本地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由於初期病徵不明顯,因此容易被患者忽略,若能及早發現可增加治癒機會。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表示: 「研究發現女性若遲收經、不孕或曾進行不育治療、家族病史及帶有突變基因BRCA 1/ 2,會增加患上卵巢癌的風險。然而,懷孕次數多、服用避孕丸、已切除子宮或絕育人士,則有助降低患卵巢癌的機會。」   初期病徵不明顯 卵巢癌一般分為上皮性細胞癌、生殖細胞癌及性索間細胞癌,當中九成個案屬於上皮性細胞癌。根據醫管局2013 年的數據顯示,卵巢癌每年新增發病個案有526 宗,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0歲,即女性在收經後仍有機會患病。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表示: 「研究發現女性若遲收經、不孕或曾進行不育治療、家族病史及帶有突變基因BRCA 1/ 2,會增加患上卵巢癌的風險。然而,懷孕次數多、服用避孕丸、已切除子宮或絕育人士,則有助降低患卵巢癌的機會。」 由於女性盆腔空間寬闊,即使腫瘤有10 厘米大,也未必觸摸得到或感到不適。譚家輝醫生指出:「患者要到後期,腫瘤脹大或癌細胞擴散,徵狀才明顯,並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腫瘤持續脹大並壓着膀胱會造成尿頻;壓着腸道可能引致腸塞,造成消化不良、嘔吐或大便不暢;擴散至淋巴並壓着尿管令腎臟脹大而引致腰痛;擴散至肺部會引致咳嗽等。患者若身體持續不適,應及早求診檢查。」   確診後決定治療方案 後才進行治療。譚家輝醫生坦言: 「醫生會做很多前期工作,包括向患者仔細詢問身體情況,進行X 光或電腦掃描,以確定腫瘤大小,並檢查是否繼發性癌症,以便作出針對源頭的治療方案。」 手術治療主要是切除腫瘤及進行病理分期。譚家輝醫生表示: 「手術後的癌症分期有助作出針對治療,減少復發風險。將腫瘤盡量清除,則有助化療效果。病人不必太過在意癌症期數,因為同一期數也分好與壞。最重要的是病人明白治療內容及治療後反應,並跟從醫生指示覆診,不必因為期數而感到壓力。」   標靶配合化療提升存活率 卵巢癌主要分為四期,第一、二期主要在卵巢及盆腔部位內,第三期擴散至腹腔,第四期擴散至肺或肝等遠處部位。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關永康醫生表示: 「第一期卵巢癌存活率達九成,到第四期已降至一成多,因此病向淺中醫很重要。」 手術、化療及標靶藥,都是治療卵巢癌的方法。關永康醫生指出: 「由於癌細胞分量會影響化療藥效,因此 建議早期病人先接受手術治療,以定病理分期及將腫瘤盡量切除,之後輔以化療,將其餘癌細胞清除。但若腫瘤太大,並黏附腸道或血管等影響切除手術,則會考慮以化療縮小腫瘤後,才進行手術切除。」 大部分病人都要進行術後化療,因為可能有細微壞細胞隱藏在病人體內。關永康醫生表示: 「術後化療有助減少復發,提升存活率。」 化療藥會對身體所有繁殖細胞造成影響,例如影響骨髓造血、頭髮增長、口腔黏膜生長而造成口腔潰爛等。關永康醫生指出,五年前推出的標靶藥能針對腫瘤血管生長,使腫瘤缺乏營養而凋謝,配合化療藥治療,復發風險比只用化療藥減低約兩成半,用於復發病人更可減低一半再復發風險。此外,針對BRCA 1 / 2基因突變,最近剛註冊的口服標靶藥能影響癌細胞複製。若化療效果好,癌細胞剩餘分量少,可用此藥持續治療。」 卵巢癌及腹膜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