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服藥解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青少年減病發率 預防失眠6個貼士
【明報專訊】失眠問題困擾不少港人,中大、港大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在2015至2018年進行全球首個針對有家族失眠病史的高危青少年研究,發現失眠能夠預防,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青少年,比起對照組的失眠風險減低逾七成。研究結果在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發表。
研究人員向20間中學派發篩查問卷,邀請最少一名父母有失眠問題的青少年做詳盡評估,將242名符合條件(有輕微失眠徵狀,無其他精神疾病或健康問題)的青少年納入研究,平均15歲。當中一半青少年最少接受3節認知行為治療小組活動,治療內容包括教授睡眠及失眠知識、辨別扭曲概念、放鬆練習等,另一半人作對照。兩組人均要呈交睡眠日記,再於6個月及1年後跟進。
中大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表示,結果發現參與小組的青少年失眠病發率僅5.8%,對照組則高達20.7%,即有參加治療者失眠發病率下跌71%。
相關文章: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睡不着感壓力 變惡性循環
理大三年級生Tommy中三時參與計劃,他稱當時一周失眠兩日,「好想瞓,數綿羊分散注意力但覺得無用,令自己更唔想瞓」。參加治療後,他說了解到「失眠並不恐怖」,如因睡不着而感壓力,則變成惡性循環,更難入睡。
疫情下Tommy偶爾也感焦慮而失眠,「會諗自己係咪下一個」,但現在他學會了失眠時不要在牀上做其他事,分開工作及睡覺的地方,失眠就落牀閱讀至有睡意為止,現在失眠情况已較中學時期改善,一個月只會失眠一次。
學者:僅一成青少年求助
中大精神科學系主任榮潤國指出,過往面對失眠問題,市民大多服藥解決,只有10%青少年會就失眠求助,忽略失眠的重要。他盼能有更多資源,持續在社會層面研究預防失眠,亦希望與教育局合作製作預防失眠治療影片。
- 活動髖關節時臀部咔啦響 或彈響髖作怪 物理治療師教你自行測試(姿治通鑑)
-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 【世界肥胖日】有效管理體重 飲食為重要關鍵 (衛生處方)
- 打網球拉傷肩膊不能發力舉高手?原來旋轉肌腱撕裂 手術修補(醫路同行)
- 【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 骨質疏鬆症增骨折風險 補鈣飲食知多啲 附高鈣食譜 (食得smart)
- 【失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食出好睡眠質素?教你滅壓 放鬆練習改善抑鬱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