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英國牛津研究:混合接種BioNTech輝瑞和牛津阿斯利康疫苗 抗體反應較接種兩劑同款疫苗更高 溝針後副作用知多點
【明報專訊】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周一(28日)在醫學期刊《刺血針》的預印本論文伺服器發布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混合接種(溝針)研究,報告指出混合接種BioNTech-輝瑞疫苗(下稱BioNTech疫苗)和牛津-阿斯利康疫苗(下稱牛津疫苗)的抗體反應,較接種兩劑同屬牛津疫苗高,而「先牛津疫苗、後BioNTech疫苗」的效果,較次序倒轉理想。溝針有助為全球疫苗接種策略增加彈性,且在英國政府正考慮應否在秋季為民眾接種第3劑疫苗之際,今次研究反映已打兩針牛津疫苗的人,改打BioNTech疫苗作增強劑的效用或許更大。
先接種牛津阿斯利康後BioNTech 抗體水平更高
研究團隊周一在醫學期刊《刺血針》的預印本論文伺服器公開報告。研究比較接種兩劑BioNTech疫苗、兩劑牛津疫苗,或混合兩款疫苗的有效性,有830名50歲或以上人士參與,今次報告是其中463人相隔4周接種兩劑疫苗的結果。研究團隊分析不同接種方案的抗體和T細胞免疫反應,抗體可黏附在病毒並阻止其感染細胞,T細胞則可摧毁受感染的細胞,並助B細胞分泌抗體。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養和研究:接種BioNTech復必泰疫苗後9成抗體呈陽性 較科興疫苗多
溝針後出現發冷、頭痛和肌肉痛等短暫副作用比例較高
研究發現,接種兩劑BioNTech疫苗的抗體反應最高,「先牛津後BioNTech」則產生最高的T細胞反應。至於「先BioNTech後牛津」的抗體水平,較兩劑BioNTech疫苗低近7倍,但仍然比兩劑都打牛津疫苗者高5倍,至於T細胞反應亦較「先牛津後BioNTech」效力減半,但都高於兩劑牛津疫苗。同一研究5月曾發布初步結果,指出溝針出現發冷、頭痛和肌肉痛等短暫副作用的比例較高。
帶領研究的牛津兒科和疫苗學副教授斯內普(Matthew Snape)表示,今次發現並非否定英國現時為民眾接種兩劑同款疫苗的做法,現行政策已有效降低重症和住院個案,新研究只是顯示溝針同樣有效,又稱以BioNTech疫苗作增強劑較牛津疫苗更能加強免疫系統。今次報告的測試者相隔4周接種兩劑疫苗,較英國現行建議的8至12周短,斯內普提到已知牛津疫苗相隔時間較長會產生較佳的免疫反應。他們預計下月公布相隔12周的溝針試驗結果。
另一研究:隔半年打第三針牛津效佳
英國政府副首席醫療官范塔姆(Jonathan Van-Tam)稱,在疫苗供應充足且有效下,沒理由改變現行政策,但未來或會考慮溝針,令接種增強劑的計劃更靈活,並可支援需進一步推廣疫苗或遇到供應困難的國家。
牛津大學同日發表另一份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顯示接種第二劑牛津疫苗後超過6個月再打第三劑可顯著增強免疫反應。英國政府正考慮應否在秋季為民眾接種增強劑,東英吉利亞大學醫學教授亨特(Paul Hunter)認為根據現有研究,長者等高危群組或需接種增強劑,建議已打兩針牛津疫苗的人或可接種BioNTech疫苗作增強劑,已打兩針BioNTech疫苗的人則毋須增強劑。
(BBC/衛報/CNBC/法新社)
相關文章:【變種病毒】Delta(B1.617.2)變種病毒成全球新冠病毒主流 英衛生部:傳染性強 住院風險較Alpha(B1.1.7)高逾2倍 世衛:需否接種疫苗加強劑 言之尚早
何栢良:倘免疫系統正常 暫毋須打加強劑
另外,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說,本月中至昨約40宗輸入個案,三成來自英國,大多數驗出L452R變異病毒株,且當地疫情集中在年輕人,若英國留學生回港,輸入個案會飈升。
對於「溝針」,何稱如接種者本身抗體水平高,即使跌一半,仍處高水平;若抗體水平不高,隨時間跌至臨界點,未必有效防止感染。他稱外國推算每過100天,抗體水平會跌一半,接種良好有效的疫苗,身體亦會產生免疫記憶對抗病毒。他說免疫系統正常市民暫不需接種第三針加強劑。
- 【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 【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 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 【失眠】拆解安眠藥或助眠補充劑的效用和副作用 教你從食物、按穴、呼吸法改善睡眠質素
- 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 解構全脂牛奶、脫脂奶、低脂奶、米奶、植物奶、營養奶 哪些非「真正牛奶」?食物敏感人士揀哪種?
- NMN可逆齡抗衰老?過量用或有副作用:腸胃不適、頭痛、傷肝腎、加速腫瘤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