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馬拉松】賽前、中途要補充多少碳水化合物?長跑毋須蛋白粉增肌?5個貼士減受傷風險

【明報專訊】渣打香港馬拉松將於周日(2月12日)舉行,不少跑友疫情後首次復出;或有人已率先「偷步」,出戰世界各地馬拉松。備戰渣馬賽前、比賽當日、中途應做好哪些準備呢?什麼時候要攝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停戰多時,肌力下降、步速減慢,如何提升運動表現?吃蛋白粉、補充BCAA增肌有用嗎?澳洲體育學院列為A組——可提升運動表現的運動補充品如咖啡因、β-丙氨酸和紅菜頭汁,又應何時開始食用?在健美風潮帶動下,很多健身人士選擇以蛋白粉增肌,跑手也需要嗎?還有物理治療師教4招增肌耐力和5個賽前貼士,以減低受傷風險。 相關文章:【長跑】錯誤跑步姿勢人疲倦 新手易犯的4個錯誤 建立跑步習慣 5種常見長跑訓練方法 備戰馬拉松賽前、中途攝取多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水分? 離比賽只剩6天,註冊營養師兼健身教練曾熙建議,與其臨急抱佛腳找「雞精」,不如在比賽前和中途補充足夠碳水化合物,對提升表現也十分重要,「要為長達幾個小時的運動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相較蛋白質重要」。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重要來源,比賽前2小時可以吃較多碳水化合物,每公斤體重攝取1至2克,如60公斤人士,宜進食60至120克,例如1滿碗飯或2至3片麵包加果醬;同時攝取適量蛋白質和水分,如火腿、低脂芝士、脫脂奶或咖啡。 能量啫喱非人人適合 勿在賽前嘗試新食物 比賽中途,也要為身體不斷加添「燃料」。每1小時應補充30至60克碳水化合物,可考慮能量啫喱或運動飲品。曾熙指,能量啫喱糖分濃度高,或引致部分人腸胃不適,可嘗試醣分漱口法(carb rinsing),把能量啫喱含於口中,漱口5至10秒再吐出,這能刺激口腔內神經感應器(sensory receptor),「欺騙」大腦有食物,從而產生精力充沛的感覺。但此舉並沒有真正補充能量,若運動超過60分鐘,仍是要吃下能量啫喱,因此容易因能量啫喱而腸胃不適的人應及早準備,訓練腸胃適應。 她強調,「比賽前及中途不應吃從未吃過的食物和補充品,一來未必接受該口味,二來不知道腸胃能否受得住」。 比賽日起牀先冲暖水浴 5個貼士減受傷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強調,長跑應量力而為,「訓練不足的問題通常在比賽中段才浮現,如感到痛楚就不應勉強再跑,就算想完成賽事也應步行至終點,如因跑姿差而造成傷患,得不償失」。他提供以下賽前5個貼士,減低受傷風險: ․賽前1周多拉筋,舒展肌肉、關節 ․在跟開賽時間相若的時間練跑,讓身體習慣氣溫、環境等變化 ․到海外比賽,前1天可以在開賽相若的時間去賽道附近散步,感受氣溫、環境 ․賽前要有充足睡眠;比賽日起牀後,宜先洗個暖水浴,活動身體,關節不會「硬邦邦」 ․提早到達比賽場地,做15分鐘熱身,包括慢跑、伸展和輕量肌肉訓練「喚醒」肌肉及關節 毋須吃蛋白粉 太健碩不利長跑 「增肌對於長跑不是很重要。」曾熙表示,很多長跑好手,例如是肯尼亞跑手Eliud Kipchoge的肌肉量都不多;太健碩反而令身體沉重,跑得辛苦,因此毋須過分補充蛋白質。「健身人士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補充1.6至2.2克蛋白質,但長跑者每公斤體重只需補充1至1.6克蛋白質。」適量蛋白質可以防止肌肉流失和促進肌肉復元,一般從食物已可攝取足夠分量,毋須使用蛋白粉。 相關文章:【大隻奶粉】拆解蛋白粉成分、類型 要增肌蛋白質有幾重要 素食者或需服BCAA 蛋白粉以外,聲稱能提升運動表現的BCAA(branched-chain amino acid),也受不少運動愛好者追捧。曾熙指,人體9種必需氨基酸,BCAA是其中3種支鏈氨基酸,即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纈氨酸(valine)。「如已進食足夠優質蛋白質食物,包括肉、魚、蛋、奶及奶製品,已含有9種必需氨基酸,再補充BCAA其實沒有額外效用」,惟未能從食物中吸收足夠蛋白質的人,如素食者,就可能需要服用蛋白質補充品和BCAA。 練習時試食 觀察腸胃反應 由澳洲體育學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AIS)設立的運動補充品分類系統(ABCD Classification System),把運動食品和營養補充品分成A、B、C、D 4個組別。曾熙指出,BCAA列入C組,即科學證據不支持或沒有相關研究顯示能提升運動表現。至於A組的運動食品及補充品,則是有科學實驗證明,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有助提升運動表現;針對耐力運動,咖啡因、β-丙氨酸(ß-Alanine)和紅菜頭汁都屬A組。 ‧咖啡因能提高神經系統警覺力、減低痛楚和減少用力的感覺,「運動前1小時,可攝取每公斤體重3至6毫克咖啡因,如60公斤就是180毫克,約為1杯double shot咖啡」,亦可選擇加入了咖啡因的能量啫喱(energy gel)。 ‧β-丙氨酸是製造肌肽(carnosine)的重要成分,肌肽可以中和高強度運動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減少疲勞。但要留意,研究指持續補充β-丙氨酸至少4周,才能令肌肉肌肽水平顯著增加。 ‧紅菜頭汁在跑步界愈來愈紅,曾熙指,「紅菜頭汁中的硝酸鹽(nitrate)在體內轉化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能使血管擴張,增加氧氣輸送到肌肉」。從紅菜頭、菠菜等食物中可以吸收硝酸鹽,而紅菜頭運動飲品所含的濃度和穩定程度會較高。雖然有研究指連續使用紅菜頭汁3天就可以獲得功效,但建議先在模擬練習中嘗試。 訓練貼士:4招增肌耐力 免跑姿「走樣」致傷 練跑多時,馬拉松比賽就像是跑手的考試。考試殺到,有「雞精」可速成嗎? 梁澤祺指,長跑是耐力訓練,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同樣重要,「心肺功能可透過跑步訓練,大部分跑友有做;但忽略了肌肉訓練,有如死讀書而欠缺考試技巧」。提升肌耐力有助維持正確跑姿,否則肌肉力量不足,跑姿容易「走樣」,不但容易受傷,速度也下降。長跑者可重點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和膕繩肌,以下4個運動可一次過滿足3個願望!均以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第1至3個運動需換邊再做3組,隔天進行,習慣訓練強度後可慢慢增加次數。「肌肉訓練至少要鍛煉2至3個月才有效果」,梁澤祺提醒,從未做過肌肉訓練者,不應在臨近比賽時才開始訓練,以免肌肉痠痛,又不夠時間恢復,影響表現。 1. 箭步蹲 做法:前後腳站,慢慢屈膝、身體下沉(圖A),維持3秒後回起始姿勢 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 2. 單腳半蹲 做法:單腳站立,慢慢屈膝、身體下沉(圖B),維持3秒後回起始姿勢 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平衡力 貼士:起初可扶住穩定物件幫助平衡 3. 軀幹穩定髖伸展 做法:雙腳跪墊子上,雙手與肩同寬撐地,眼望地下;向上提起一隻腳,膝部維持約90度,收腹(圖C),維持3秒後回到起始姿勢 訓練:膕繩肌、臀部、腰腹核心肌肉 4. 橋式練臀 做法:躺墊子上,屈膝,雙腳與臀部同寬,雙手伸直,手掌朝下;提起臀部,身體與大腿成一直線(圖D),維持3秒後回起始姿勢 訓練:臀部肌肉、跑步推進力 示範:AFTC運動治療師曾燕填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耳水不平衡頭暈反覆發作3原因:勞神、憂思、失眠 中醫教健脾益氣 按穴位紓緩耳眩暈

【明報專訊】「耳水不平衡」常見症狀,包括突發頭暈如天旋地轉、惡心嘔吐、耳鳴耳脹。病情隨頭部活動加劇,停止活動則症狀逐漸消退,每次發作時間由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中醫認為本病根本是臟腑虛弱,復加風、痰等致病因素。治療着重補益固本,有助減少頭暈反覆發作。俗稱耳水不平衡的旋轉性頭暈,相當於西醫美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中醫稱之為「耳眩暈」。(編者按: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憂思太過、長期失眠,皆是導致耳眩暈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 (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相關文章:【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耳水不平衡反覆發作原因:勞神 憂思 失眠 常見症狀頭暈、惡心、耳鳴 耳眩暈:眩即眼前昏花,暈即頭部運轉不定,多見於中年人士及女性身上。患者發病時通常感到單側或兩側耳鳴、耳脹感,隨頭部轉動時會出現天旋地轉的頭暈,甚則站立不穩,但不會導致昏迷不醒;還有反胃作嘔,需靜坐或臥牀休息一段時間方能緩解。耳眩暈最令患者困擾的地方是,一旦這種頭暈症狀出現過一次,日後就有可能反覆復發,影響日常生活。 中醫治療:脾虛痰濕 腎精不足 補益固本 中醫對耳眩暈的理解,主要認為其本質在脾、腎兩臟虛弱,在此基礎上當遇到吹風受寒、飲食不節或情志過極,病邪乘虛上擾清竅,便會導致頭暈。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憂思太過、長期失眠,皆可造成腎精不足或心脾兩虛,是導致耳眩暈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治療時不僅要根據患者眩暈具體表現及望聞問切的信息辨證治標,更要透過補益脾腎、補氣血、益精髓來固本扶正,杜絕病根。 一般而言,耳眩暈發作時中醫治療宜「急則治標」。在旋轉性頭暈、耳鳴的基本症狀之上,證屬風邪外襲者,例如受上呼吸道感染耳道的患者,可伴隨外感症狀如發冷、咳嗽,治療可用桑菊飲疏風解表;證屬肝陽化風者,例如因暴怒、血壓波動而導致內耳壓力增高者,可伴隨煩躁、面紅、口苦,治療可用天麻鈎藤飲平肝熄風;證屬痰濁中阻者,例如受內耳淋巴回流阻滯或吸收障礙者,可伴隨胸悶惡心、痰多、舌苔厚膩,治療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祛痰熄風。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耳眩暈 按穴5分鐘紓緩 耳眩暈發作時,常用紓緩穴位包括位於頭部百會、神庭、頭維、風池、風府,以及位於手上的神門、內關(見右圖),可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壓3至5分鐘。 由於耳眩暈發作多有正氣不足的因素,以致反覆發作,故治療不單要祛邪,還強調扶正。一旦頭暈眼花的急性發作症狀稍為消退,就需要針對病根(脾虛痰濕、腎精不足)扶正固本,不要忽視。 健脾益氣 杜絕生痰 脾虛易生痰濕,而痰濕是臨牀常見致暈因素,可令患者容易出現頭目重墜昏蒙。痰濕之生成與脾胃運化飲食及水液功能欠佳有關,因此針對脾虛痰盛之耳眩暈者,在固本方面要健脾補氣。脾虛特徵包括易倦乏力、身體浮腫、體胖痰多、胃口差、易腹脹、大便不成形、舌體腫脹、舌邊滿佈齒痕等。 調治宜補氣健脾、祛濕化痰。常用方藥包括陳夏六君子湯、法半夏、陳皮、茯苓、白朮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腹部中脘穴、下肢足三里穴和豐隆穴,通過健脾益氣來杜絕生痰之源。 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 腎精不足亦是臨牀常見的「病根」,患者通常有過度勞神、休息不足的經歷,如持續熬夜、憂思太過,以致精神不振、情緒低落。西醫理解可引起自身免疫失調或情緒心理障礙,令內耳迷路狀態出現異常。腎虛者特徵包括精神恍惚或委靡不振、腰膝痠軟、耳鳴如蟬、健忘、難集中精神、虛煩多夢、潮熱盜汗等。 調治宜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常用方藥包括杞菊地黃丸、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白芍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背部腎俞穴、下肢三陰交穴和太溪穴,通過補腎精、滋肝血來改善精神狀態,減少因精血虧虛而引起眩暈。部分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如經常出現頭暈目眩、如坐舟車,或伴隨情緒不穩者,臨牀辨證需要考慮腎虛的因素而予以補益。 知多啲:靜養+清淡飲食 減復發 耳眩暈發作期間除接受治療外,建議患者宜靜養,減少勞累或精神刺激,同時要保持飲食清淡,症狀一般在1、2周內緩解。要預防耳眩暈發生或反覆復發,平日勿過於操勞,特別是避免精神過度消耗,如伏案工作時間太長、不斷鑽牛角尖思慮問題等。要注意保持適量休息、充足睡眠,持續失眠人士要認真處理失眠問題,通過身心調治改善睡眠質素。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肥甘厚味,即過分甘甜、肥膩、油多、味道濃烈食物,以免妨礙消化,助濕生痰。 若耳水不平衡的耳眩暈經常反覆發作,食療方面可運用滋養肝腎的辦法補血填精,改善精神狀態和調節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常用中藥如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桑寄生等。 熟地淮杞烏雞湯 材料:熟地黃2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龍眼肉10克、桑寄生15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烏雞1隻 製法:烏雞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後放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成 功效:滋肝腎、益精血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Read more

應對Omicron再變種XBB.1.5 接種二價疫苗更具保護力?副作用?7個問題你要知

新冠病毒歷3年以來已出現多次變種,最新變種病毒株XBB.1.5在短時間內成為美國主流病毒株,本港亦已出現零星的輸入和本地個案。養和醫院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指出,縱使病毒的「殺傷力」有走弱之勢,但其傳播力變得更強故此不容忽視,呼籲盡早接種新冠疫苗,以二價疫苗作為加強劑、佩戴口罩等仍是最切合現時疫情的防疫措施。 不過,部分人對於復必泰二價疫苗仍心存疑問,現階段應接種原始疫苗,抑或二價疫苗?二價所產生的中和抗體、副作用會否更強?有關二價疫苗、變種病毒、新冠口服藥的7個問題你要知,勿再以訛傳訛。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 美數據: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中風有關 林永和籲三高吸煙長者可先諮詢後接種 問題1:Omicron不斷變種,應接種二價疫苗,抑或是第一代疫苗呢? 現時本港居民可以免費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加強劑,究竟跟第一代mRNA疫苗有何分別?徐醫生指兩疫苗的基本原理一樣,主要分別是第一代疫苗僅包含一種病毒株,即是最早期出現的新冠原始病毒株;二價疫苗則含有兩種病毒的基因,包括原始病毒株及後期出現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BA.4/5。 「二價疫苗既保留原始病毒株,同時加入相對近期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mRNA,較貼近現時的流行病學,更重要的是為接種者提供更廣泛的覆蓋保護能力,刺激更多針對性的中和抗體。」至於第一代疫苗,即使已接種3針,仍未必能產生足夠應對Omicron病毒的中和抗體,故建議接種二價疫苗增強保護力。 問題2:二價疫苗可有效預防重症或降低住院率嗎? 美國是較早開打二價疫苗的國家,徐醫生引述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CDC) 公布2022年9月至11月的最新數據,65歲或以上接種二價疫苗作為加強劑的人士,跟沒有接種新冠疫苗者比較,住院率可大幅減少84%;與曾接種兩劑第一代疫苗比較,則接種二價疫苗者的住院率可降低73%,代表二價疫苗更有效預防重症和降低住院率。 問題3:若從未接種新冠疫苗,可以二價疫苗作為首針嗎? 徐醫生不建議以二價疫苗作為第1針。「任何藥物必須經過臨床研究才能確定是否有效,而現時有關二價疫苗效用的研究對象,都曾接種過兩針第一代疫苗,故跳過基礎接種階段,直接注射二價疫苗,能否產生同樣保護作用,並未有科學數據支持,變相效用成疑,故在未有更多科學數據之前,現時市民應按照當局建議,按指引接種新冠疫苗或加強劑。」 問題4:過往一直接種科興疫苗,建議「溝針」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嗎? 接種科興疫苗的人士,徐醫生鼓勵他們「溝針」打復必泰二價疫苗,例如曾接種兩針科興疫苗,可以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加強劑,原因是臨床數據已證明「溝針」可以提高免疫反應。 若曾感染新冠的康復者,按現時規定,接種過4劑疫苗,或已接種3劑疫苗的曾染疫康復者,分別都可以在接種疫苗或受感染後最少6個月後,接種二價疫苗。 問題5:哪些人不適合接種二價疫苗?副作用較原始疫苗更大嗎? 徐醫生表示,除非本身對疫苗成分過敏或過去接種mRNA疫苗後曾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否則都適合接種二價疫苗,副作用亦與第一代mRNA疫苗相若。 他引述美國CDC公布去年9月至10月的數據指出,該研究共跟進逾1400萬名曾接種輝瑞二價疫苗人士,發現針後出現的副作用與接種原始疫苗的反應大致相若,較常見是針口痛、疲倦、輕微發燒等;至於最惹人關注的心包炎及心肌炎等併發症,CDC跟進逾2200萬名接種二價疫苗的人士中,只有9宗個案,沒有發現其他新增的不適症狀或副作用。 問題6:XBB.1.5變種病毒株變得更具「殺傷力」? 全球正從疫情陰霾中走上復常之路。不過,病毒仍在不斷變種,其「殺傷力」會愈變愈強或弱嗎?徐醫生以XBB.1.5在美國的感染率為例:「在截稿之前,美國本土XBB.1.5的感染率已由12月初的數個百分點上升至49%,足見XBB.1.5 的傳播力驚人,在短時間內取代其他三種流行病毒株 (BA.5、 BQ.1、 BQ.1.1) 成為主流,但慶幸XBB.1.5 並沒有引致重症的基因突變,加上高疫苗接種率和感染康復者形成的免疫屏障,令近期染疫個案雖多,但大部分只有輕微症狀。 對於坊間流傳XBB.1.5會引起難以控制的「無意識腹瀉」情况,徐醫生表示,腹瀉一直是感染Omicron的症狀之一,但目前並沒有數據顯示XBB.1.5會更容易造成嚴重腹瀉問題,故不宜以訛傳訛。 相關文章:有關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口罩令等 30日起新安排的7個問題 問題7:感染後病徵輕微,毋須服用新冠口服藥? 徐醫生強調,經歷去年第五波疫情後,疫苗接種率雖已提高,但至今因染疫入院者中仍不乏從沒有接種疫苗的病人。「有些病人初期僅屬輕症,但數天後卻見惡化,令原可服用新冠口服藥以減輕重症的病人,因錯過染病首5天服用特效藥的最佳治療時機而影響病情。」 他提醒,現階段接種疫苗和繼續佩戴口罩仍是抗疫的重要一環,若出現病徵應盡早求醫,特別是長者及有長期病患等較高危人士,別因病徵輕微而掉以輕心! Read more

【全盒食物】哪款最邪惡?油角、笑口棗哪款脂肪最高?營養師教你至「營」健怡全盒

【明報專訊】賀年全盒內,哪一款食物最「邪惡」?甜入心的糖果朱古力?寓意搲銀的瓜子果仁?象徵笑口常開的笑口棗?親友前來拜年,大家邊吃邊聊天,一不留神吃得太多,油鹽糖熱量統統超標!究竟全盒內哪一款最有營?油角、笑口棗、脆麻花……哪款新春油器熱量及脂肪含量最高呢?營養師教你至「營」過新年,兼準備一個健怡又不失新年氣氛的全盒! 非一般全盒——傳統賀年全盒食物熱量易超標,營養師建議選蝦片、堅果、乾豆、紫菜米卷、蒟蒻、葵花籽等較健怡小食。(設計圖片,Cuong Nguyen Minh、simon_photos、Promo_Link、Liudmila Chernetska、Chiemi Kumitani、huangcarlos@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黑朱古力】苦澀味道健康啲?黑朱古力可可濃度愈高 脂肪量愈高 每次進食不多於18克?(煮得smart) 全盒食物哪款最邪惡?油角、笑口棗、脆麻花哪款脂肪含量最多? 賀年美食少不了香脆可口的油器:油角、笑口棗、脆麻花……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指,油炸食物熱量和脂肪含量較高,要留意攝取量。她列出常見3款新春油器的熱量及脂肪含量(以100克計算,由高至低排列): 第1位:笑口棗 脂肪:39.5克 熱量:573千卡 第2位: 脆麻花 脂肪:31.5克 熱量:527千卡 第3位:油角 脂肪:25克 熱量:510千卡 油器高卡高脂 小包裝紫菜米卷代替 1粒笑口棗約9.4克、熱量54千卡,吃一兩粒也不過分;但油角1隻重約36克,有花生碎、椰絲和糖等餡料,熱量約182千卡,「等於吃了大半碗飯,脂肪也有8.9克,接近2茶匙油,heavy了一點」。她建議,要享受脆口感覺,可以選米通、米餅、蝦片、紫菜等較健怡的小食代替,「以1款日式紫菜米卷為例,每100克約含1.3克脂肪,真的達到低脂定義(每100克不超過3克脂肪)」。選購獨立小包裝為佳,有助控制食量,不會吃得太急太多。 「八甜」高GI 果乾取代注意含糖量 糖漬食物也是全盒的主角,糖蓮子、糖蓮藕、糖冬瓜等「八甜」,有甜蜜吉祥等不同寓意。「新鮮蓮子、冬瓜等是蔬菜,熱量低、膳食纖維高,但經糖漬後,熱量大大提升。」梁曦允表示,糖蓮子每100克含311千卡熱量、50克糖;糖冬瓜每100克含340千卡熱量、70克糖。糖漬食物加入糖分製作,屬游離糖,「是升糖指數很高的食物」。不過1粒糖蓮子約10克,留意分量的話也可淺嘗。 有人或認為用天然果乾取代「八甜」會比較健康,但梁曦允提醒,有的果乾產品添加了糖或油分,要留意成分標籤。另外,果乾本身可能含很高糖分,以1款無添加芒果乾為例,每100克計有330千卡熱量、39.5克糖,熱量比糖蓮子高,「別抱持果乾一定比糖漬食品健康,就可吃多一點的心態」。不過,無添加果乾優勝之處在於糖分屬天然果糖,只要控制分量,可把它計算在每天水果攝取量中,而且可揀選營養素較高的果乾,如芒果乾每100克有25克膳食纖維,豐富的纖維量可減慢升糖速度,飽足感也較強烈。 無糖朱古力≠無熱量 糖果和朱古力是嗜甜者專攻的目標!近年生酮飲食法風頭一時無兩,市面出現很多無糖糖果或朱古力,是否健康之選?「無糖糖果沒有熱量,不會影響升糖指數」,梁曦允指,選用甜菊糖、羅漢果糖、稀少糖等天然代糖製作的糖果,相比化學合成代糖健康。惟她提醒「糖果不是正餐,應適可而止,不要因無糖就狂食」,部分人吃得過多糖醇類或有腸胃不適、肚瀉反應。另外,就算朱古力標榜無糖,也不代表沒有熱量,「因為可可含脂肪,不是零熱量可以任食」。 乾豆較瓜子果仁低卡 說到全盒怎少得「搲銀」?為了好意頭,或是想過口癮,邊聊天邊吃瓜子是拜年指定動作。梁曦允表示,紅或黑瓜子都是西瓜籽,含礦物質鋅、鎂、鐵、磷,但「通常加鹽炒,鈉質較高;有些加入五香粉去炒就更吸引,因此剝瓜子會愈剝愈上癮」。她建議選擇南瓜籽、葵花籽,前者含有錳和植物固醇(phytosterols),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後者則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維他命E,有消炎作用,而且「通常沒有額外添加鹽分,是較健康的選擇」。 另外,不少人會在全盒中加入堅果。開心果富含鉀質,腰果含鏻、鐵質,合桃則有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不過要留意「堅果和種子都是脂肪類食物,熱量不低」,建議每次食用30克,即約2湯匙的堅果,或手抓一把瓜子,「以30克計算,不同種類堅果種子熱量約200千卡內,可以接受」,而且所含的都是健康脂肪,營養價值更勝油器。 瓜子果仁,容易一口接一口,脂肪和熱量攝取不知不覺就超標!梁曦允提議,需控制熱量的人士,可考慮鹽焗黑豆、黃豆、枝豆,「乾豆類是蔬菜和蛋白質食物,脂肪含量少很多,如一款鹽焗黑豆每100克只有132千卡,但同樣是一粒粒又脆脆的,可以滿足口癮」。 獨立包裝海產零食、蒟蒻 創意之選 另外,發揮創意加入非傳統小食,梁曦允建議考慮獨立包裝的海產零食,大多既低脂又高蛋白質,如獨立包裝的烤帶子,每100克約1.4克脂肪,蛋白質含量有26.6克;吞拿魚粒每100克含1.9克脂肪、29.1克蛋白質。「要注意的是,海產零食通常鈉質較高,選獨立包裝有助控制分量」。此外,迷你包裝蒟蒻也是健康之選,蒟蒻是高纖健康食材,但要小心「甜蜜陷阱」,一些水果口味蒟蒻添加糖漿,因此要細閱成分標籤。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中醫貼士:狂吃瓜子上火 茶飲清熱消滯 全盒一年才登場一次,雖然許多小食都被冠以「邪惡」之名,但怎忍得口!「進食小量沒有問題。」註冊中醫嚴耀堅說,但不建議血糖過高人士吃「八甜」和糖果;有暗瘡、濕瘡、濕熱皮膚病的人就不宜進食油器,「容易產生肺火、胃火,濕熱上炎,引致口腔潰瘍、暗瘡、濕瘡、喉嚨痛等」。而瓜子、果仁因經過炒製或烘焙,食過量亦容易產生肺熱、胃熱,導致咽喉炎、口腔潰瘍等。另外,「脾胃功能差者,不能進食過多瓜子、果仁,進食時亦緊記不要囫圇吞棗,必須完全咀嚼咬碎,否則容易引致胃部不適」。 萬一不小心吃得太多出現不適,嚴耀堅推介兩款茶飲,有助清熱、消滯。 清熱茶 材料:夏枯草10克、桑葉10克、菊花6克 做法:材料加入500毫升水中煮滾,冷卻後飲用,可加蜜糖調味 註:寒涼體質慎服 祛濕消滯茶 材料:藿香10克、麥芽10克、山楂6克 做法:材料加入500毫升水中煮滾,暖和飲用 Read more

復必泰二價疫苗 美數據: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中風有關 林永和籲三高吸煙長者可先諮詢後接種

【明報專訊】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引用追蹤55萬名長者的初步數據,稱復必泰二價疫苗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出現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有關,但數據「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建議民眾繼續接種。本港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表示,從數據未見明確風險,加上從本港通報系統暫未見相關風險,籲市民安心接種。另建議有三高、吸煙的長者如有憂慮,接種二價疫苗前可先諮詢家庭醫生意見。 法新社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日均增至逾萬劑 研究:接種3針後打二價 增BA.4/5變異病毒中和抗體效力 美:二價復必泰或關65歲以上長者中風 風險未證 港衛署:未見涉二價中風個案 本港市民上月起可經政府疫苗接種計劃免費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至14日已打逾38萬劑。衛生署回覆查詢稱,專家委員會已知悉相關公告,會繼續對相關疫苗做安全監察。署方至今共接獲不超過5宗涉及復必泰二價疫苗的異常事件報告,當中並無涉及中風個案。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和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上周五(13日)公布,根據CDC疫苗安全監察系統「疫苗安全數據鏈」(Vaccine Safety Datalink,簡稱VSD,是近乎實時監察系統),65歲及以上者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後21天內,與22至44天相比,更可能出現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引述CDC官員指出,VSD追蹤了約55萬名接種二價復必泰的長者,其中130人在接種後3周內中風,無人死亡。缺血性中風又稱「腦缺血」,是由於向腦部供血的動脈阻塞引起。 美追蹤55萬長者發現「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可繼續接種 不過,CDC及FDA強調,其他大型研究、CDC的「疫苗異常事件通報系統」、其他國家的數據庫及輝瑞和BioNTech數據庫均沒顯示相關安全問題,需更多調查。這兩家機構表示,VSD有關數據不太可能代表真正臨牀風險,但認為與公眾分享這一信息是重要的。CDC稱,目前不會改變接種建議。CDC在新聞稿另表示,未有初步信號顯示莫德納二價疫苗與缺血性中風有關。 美國輝瑞和德國復必泰聲明稱,CDC或FDA都沒有在美國和全球許多其他監測系統中觀察到類似發現,也沒有證據顯示缺血性中風與接種復必泰有關。 林永和:三高、吸煙等高風險長者 可先諮詢後接種二價疫苗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孔繁毅稱,上述數據只屬觀察結果,數據未見接種二價疫苗後與缺血性中風的明確關係,另稱多項因素均可能導致觀察結果存在偏差,如較多健康風險的長者較有可能接種加強劑,重申將密切觀察本港情况,籲市民毋須過憂。 委員會另一成員林永和則表示,本港監察暫時未見有市民接種二價疫苗後出現中風的情况,加上美國當局未有改變接種建議,認為一般健康長者可繼續安心接種二價疫苗;而有長期病或吸煙習慣等的長者,如有不安,接種前可先向家庭醫生查詢哪種疫苗適合。(明報記者) 孔繁毅:本港新冠病毒可視為風土病 另外,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稱,本港混合免疫屏障高,認為若農曆新年後疫情穩定,將可放寬多項防疫措施,包括取消隔離令、醫院或院舍探訪者的檢測要求、學生快測要求等,惟口罩令應在明年3或4月取消。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14日)在商台《政經星期六》表示,從科學而言,本港已有條件將新冠病毒視為風土病,另推算單日新增陽性個案數將持續下跌,估計港府在農曆新年及通關後若見疫情維持穩定,將「放心」取消隔離令。他說,醫院或院舍探訪者檢測要求、上學前快測要求隨後亦可逐步取消。 口罩令屬「最後卸下防禦措施」 孔繁毅形容,口罩令屬「最後卸下的防禦措施」,加上現時仍要慎防新冠和冬季流感雙重夾擊,應維持相關措施。他在節目後見記者時補充,若疫情持續趨向平穩,認為3月或4月可取消口罩令,又說縱取消口罩令仍建議市民在冬季或室內佩戴口罩。 相關文章: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孔:不排除XBB.1.5或成本港主流毒株 料患者病徵輕微 另,衛生防護中心日前公布首宗帶Omicron XBB.1.5變異病毒株的本地個案,孔繁毅不排除XBB.1.5可能成為本港主流毒株,惟感染相關病毒株的患者大多無病徵或病徵輕微,預料對醫療體系威脅很低,加上本港整體混合免疫屏障較高,市民毋須過慮。 (新冠疫情) Read more

入冬易誘發哮喘、咳嗽氣促 發病期飲食日常起居注意事項(附化痰平喘湯水推介)

【明報專訊】入冬天氣轉涼,容易誘發咳嗽氣促、哮喘一類疾病。中醫認為哮喘病機為本虛標實。哮喘之根本在臟腑虛弱,以致痰飲內伏,一旦遇到環境變化、致敏原、感染等誘因,引動伏痰,便會出現呼吸困難、氣喘、哮鳴等症狀,嚴重甚至可導致窒息、缺氧而危及生命。哮喘的中醫治療宜根據病程階段及臨牀症狀,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編者按:哮喘患者無論在發作期抑或緩解期,有什麼日常起居調護需要注意,有助改善心肺功能、減少刺激呼吸道呢?至於飲食方面除了少吃屬性寒涼生冷的食物外,有哪些化痰平喘的湯水推介呢?)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面對新冠後遺症:咳嗽氣喘乏力 研究:中醫治療三成可根治 肺功能呢? 哮喘、咳嗽氣促 發病期痰濕積肺致呼吸急促 飲食日常起居要注意 總結歷代醫家對哮喘的認識,均離不開「痰」字。痰既可指是可見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是抽象概念,是指無處不在,由水液代謝失調而產生的病理產物。因為肺、脾、腎臟虛弱,令水液運化、輸佈失常,可形成水濕、痰飲。在肺脾腎虛、痰飲內伏的基礎下,當外感風寒、飲食生冷、吸入致敏原、情緒激動時,均能誘使哮喘發作。在哮喘發病時由於痰濕蘊結,妨礙氣機運行,可致肺氣通暢不利、宣降失常,出現呼吸困難、氣道壅塞等。若有形之痰停積於肺,可妨礙呼吸通氣,出現呼吸急促、痰鳴如吼等。 寒哮症狀呼吸急促、哮鳴聲 治療:急則治標 驅風散寒溫肺 遇寒而發的哮喘,多為「寒哮」,常見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喉間痰鳴,甚則呼吸困難,並在呼吸時聽到高頻的哮鳴聲,提示氣道變窄。此外還可出現怕吹風、痰清質稀、舌體腫脹、舌苔白滑、脈緊等。在寒哮發作期間,中醫治療宜「急則治標」,採用驅風、散寒、溫肺、化痰的方法,紓緩氣管收窄,化痰平喘,常用方藥包括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桂枝、乾薑、細辛、地龍等。 咳嗽喘促緩解期 治療:補肺健脾溫腎 調養望斷尾 哮喘反覆發作的患者,當咳嗽、喘促未見發作,病程即進入「緩解期」階段。雖然患者在哮喘緩解期通常沒有病徵,但中醫認為此時正是調整臟腑功能的關鍵時機,切勿忽視。只要通過調養使臟腑機能健旺,便能減少之後哮喘發作機率,甚至可令哮喘終止發作,即一般人所稱「斷尾」。哮喘緩解期的中醫調治重點,在於補肺、健脾、溫腎,目的為改善體內水液代謝機能,防止痰濕蟄伏。 補肺:杜絕痰濕積聚 中醫的臟腑生理認為肺臟有「行水」作用,負責水液的輸佈、宣發和肅降,將水液敷佈全身。當肺氣不足時,由於體內水液不得輸佈,因此水液停聚而逐漸形成痰飲的「夙根」。此時通過補益肺氣,有助通調水道,杜絕痰濕積聚。臨牀常用的補肺方劑為玉屏風散,由黃芪、白朮、防風三味中藥組成,有益氣固表、補肺脾、祛風的作用。 ◆肺氣虛常見表現:乏力、容易氣促、容易患傷風感冒、怕吹風畏寒、無故自汗 健脾:改善水液運化代謝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臟負責飲食及水液的運化,即飲食的消化、吸收、代謝、排泄功能。脾胃氣虛,運化無權,飲食不能正常完成消化代謝,容易衍生痰飲、濕濁一類病邪。痰濕除可令人出現食慾不振、脹氣、腹瀉、浮腫等表現,無形的痰濕還會阻滯氣機升降出入的運行,例如痰濕阻滯局部經絡可引起痛症,痰阻心竅可導致意識模糊,痰濕蘊肺可導致咳嗽氣喘等。 要防止痰濕生成,維持脾胃運化功能正常至關重要。對脾胃虛弱者可採取補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常用方藥包括六君子湯、黨參、淮山、扁豆等,通過增強脾胃功能而改善水液運化代謝的能力,從而使痰濕不生。 ◆脾氣虛常見表現:體力不支、面色蒼白、消瘦、無胃口、腹瀉、舌體腫脹胖大 溫腎:助排出多餘水濕 中醫認為腎臟在水液代謝方面也擔當重要角色。腎主水,腎臟的氣化作用有利於泌別清濁。在腎陽的驅動下,水液之清者將可被身體利用而濡養周身,水液之濁者將通過小便排出體外,是謂泌別清濁。若腎陽虧虛,腎臟便無法發揮正常溫煦和氣化作用,以致過多水液積聚體內,形成痰濕。老年人及幼兒由於腎氣不足,皆容易出現哮喘問題,在調治方面要特別考慮溫腎。部分幼兒當長大後,因腎氣逐漸充盈,溫煦和氣化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機會逐步擺脫哮喘。 哮喘患者可通過溫補腎陽,推動腎臟氣化水液的能力,有助將體內多餘的水濕排出,避免其醞釀為痰飲。臨牀常用的溫腎方藥,包括金匱腎氣丸、續斷、制附子、冬蟲夏草等。 ◆腎氣虛常見表現:全身畏寒發冷、腰膝痠軟、精神萎靡、頭暈耳鳴、夜尿清長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哮喘「斷尾」有機?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減少發作 知多啲:運動促進氣血 湯水化痰平喘 除補益肺、脾、腎臟之外,哮喘患者無論在發作期抑或緩解期,都要注意日常起居的調護。患者應設法保暖避寒,不要長時間吹風受冷,特別要注意上背、前胸的保暖,減少刺激呼吸道。在飲食方面,患者應少吃屬性寒涼生冷的食物,避免喝凍飲,以免耗傷陽氣,助長水濕陰寒。 患者在平日應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慢跑、競走、遠足等。通過多做戶外運動接觸陽光,有助增強體適能,改善心肺功能,並且可保持陽氣充足和促進氣血運行,化解體內痰濕。 防治哮喘湯水推介 – 蟲草花杏仁淮山瘦肉湯 材料:蟲草花30克、南杏12克、淮山30克、黃芪15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肺脾腎、化痰平喘 Read more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明報專訊】科學家正研究使用鼻腔和口腔噴霧劑治療和預防新冠病毒,市面上亦有類似噴劑出售,主要成分有一氧化氮、卡拉膠、結冷膠、紫錐花等,價錢由幾十至幾百元不等,有的更標榜是「隱形口罩」。會否成為新的防疫武器?出外用餐或做運動時除下口罩,噴一噴鼻能否預防感染?抑或只是虛假安全感?坊間出售各款抗病毒噴劑,絕不等同噴鼻劑型新冠疫苗,兩者在原理或預期效果究竟有何不同?若用噴鼻產品作為輔助工具,在食飯、打球除口罩時想「保險一點」,有哪5大注意事項呢? (設計圖片,Cristian Storto Fotografi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抗病毒噴劑防感染效果有待研究 不等同噴鼻式新冠疫苗 ◆一氧化氮 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鼻腔和口腔噴霧劑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其中包括一氧化氮噴鼻劑,正針對預防新冠感染作第三期臨牀研究。家庭醫生林永和提醒,雖然一氧化氮可能是以抑制SARS病毒相同方式來抑制新冠病毒,但針對新冠病毒的確切作用機制尚不清楚。臨牀研究尚未完成,產品效果有待確認。 另有研究顯示,新冠患者一氧化氮水平和生物利用度低,外來補充一氧化氮或有助預防或治療新冠感染;吸入式一氧化氮(iNO)在新冠治療方面有大量研究,惟安全且有效的劑量尚不清楚。林永和留意到,一氧化氮與新冠相關研究多數是針對治療,例如將一氧化氮與抗病毒藥物結合使用,作為治療新冠的潛在選擇;能否應用於預防新冠感染,值得商榷。 ◆紫錐花 有口腔噴劑成分含紫錐花提取物,產品指紫錐花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林引述,有研究指以茶袋冲泡紫錐花可改善感冒病徵;另有研究顯示紫錐花錠劑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然而,目前沒有關於紫錐花在預防新冠感染研究或臨牀確鑿數據,究竟紫錐花可否作為新冠病毒預防劑、治療輔助劑和高危人群免疫增強劑,有待進一步研究。 林提醒,某物質的研究成效可能僅針對口服效用,研究結果不能應用在其他劑型,如某成分口服膠囊有用,但不代表噴劑有相同效果。 ◆其他成分 有噴鼻劑使用卡拉膠(carrageenan),聲稱有科學認證能抑制新冠病毒,產品列明獲「美國FDA產品認證」。然而,能抑制病毒,與有效預防感染或減輕病情,未必有關連。另一方面,產品要進入美國市場,醫療廠商需要對產品註冊(establishment registration)和產品列名(device listing),但不代表美國FDA認可該產品能達到其聲稱效果。 卡拉膠、木糖醇、羥丙甲纖維素都是鼻腔和口腔噴霧劑常見成分,有研究測試這些成分對新冠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提醒,體外實驗結果不足以反映臨牀效用。要證明噴劑有效,首先要在試管測試能否阻截病毒感染細胞,再做動物實驗,最後是臨牀研究。目前,部分噴劑有做動物實驗,有些未進入臨牀階段或進展緩慢。 加上預防性藥物臨牀研究有其困難之處,由於每100人至1000人才有1個傳播者,需要大量群組作預防性研究,變相要投入相當大的資源,令研發工作增添困難。再者,要廣泛使用於人群,噴劑安全考慮特別高,尤其是吸入性產品或藥物,必須經認可的臨牀研究才可廣泛使用,目前看來仍需一段時間。 鼻水帶走成分 難長期附黏膜 另外,噴劑本身有一定局限。「愈來愈多證據發現,新冠病毒很多時透過微細的氣溶膠在空氣傳播,感染範圍除了鼻、眼、口黏膜之外,亦可能感染整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肺氣泡,總表面面積達100平方米,等於千幾呎豪宅的大小!」梁子超表示,純粹只覆蓋鼻黏膜的噴劑,未必能完全阻截病毒入侵身體。 梁又指出,即使噴劑能全面覆蓋感染位置,亦要確保有效成分能持續停留才可發揮作用。由於呼吸道有自我清潔功能,內裏的絨毛和分泌物將外來物排出體外,使噴劑難以長期附在呼吸道黏膜上。 林永和同樣指出,帶有病毒飛沫可接觸眼、口、鼻黏膜,噴劑存在防護漏洞,呼吸、流鼻水會帶走噴鼻劑成分,未必能長時間待在鼻腔,達到預防效果。加上,未知產品是否防水,未必適合游泳時使用。 戴口罩最穩妥防護 可源頭控制 「雖然現時的產品功效成疑,但相關研究值得支持,或者將來真的能幫助疫情。」林永和認為,恰當佩戴口罩是最穩妥的防護,未必需要額外使用噴劑,「去旅行或需要除罩的時候如做運動、用餐,使用這些噴劑當輔助是個人選擇,但有可能過猶不及,譬如對成分過敏、無妥善戴口罩、對防疫措施鬆懈。」出外旅行需了解當地疫情風險,在人多擠迫的地方、公共交通工具上最好戴口罩。 美國FDA早前向一些銷售聲稱可以預防、治療、減輕、診斷或治癒新冠產品的公司發出警告信,指可能會導致公眾產生虛假安全感和錯誤印象,以為不需要嚴格遵守社交距離和良好衛生習慣等。梁子超最後提醒,噴鼻劑的作用有別於口罩。口罩不但提供個人保護,還有源頭控制功能,若所有人都戴口罩,即使口罩只有八成保護力,亦能將整體感染風險減低96%。他認為視乎冬天過後新冠病毒和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會否廣泛流行,待今年春天才考慮放寬口罩令較合適。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選購注意:噴劑須有嚴謹研究 不宜外地買 噴鼻產品尚在研究中,技術仍未成熟,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現階段不應依賴這類產品作防疫用途;至於作為輔助工具在食飯、打球、吹奏樂器除罩時想「保險一點」噴一噴,最重要是「do no harm」,使用後沒有不適。 注意事項 ‧留意有否全面科學實證和臨牀研究支持 ‧研究有否涉及贊助商的利益衝突,如有藥廠資助,分析研究結果時應更加小心 ‧參與研究人數(樣本數量)是否足夠 ‧衛生防護中心有否認可相關產品作預防新冠或建議使用,市民可瀏覽衛生防護中心或同心抗疫網站 ‧不建議在外地購買抗病毒產品,因為消費者未必看懂產品標籤,亦未能了解產品有否研究支持、內容是否可信等 Read more

孕婦感染新冠要注意的5個問題 中醫分享懷孕確診如何自療紓緩喉痛失聲

【明報專訊】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風險相對較高。註冊中醫黃晶晶懷孕12周時確診,隔離期間以中成藥「自療」,配合按摩和湯水紓緩咳嗽、喉嚨痛、失聲等不適症狀,剛誕下健康寶寶的她分享康復之路。若孕婦不幸確診,新冠病毒會否影響胎兒?隔離期間應否如期產檢?可否服用中成藥或抗病毒藥物?請來中西醫一同解答,關於懷孕期中招的5個問題。 中醫懷孕期間感染新冠 按穴DIY湯水「自療」 5個孕婦確診問題 2022年初,註冊中醫黃晶晶繼丈夫發燒並確診後,翌日亦發燒,快速抗原測試結果呈陽性。當時她懷孕12周,但遲遲未獲安排送院,一直居家隔離等候。隔離期間,無法外出就醫,在有限資源下,她憑自己的中醫知識,採取一些方法自救,紓緩症狀。 相關閲讀:【新冠後遺症】康復者持續咳嗽咽喉乾癢現長新冠 中醫:先袪除外感邪氣 飲食作息要注意(養生帖) 發病初期發燒、喉痛、咳嗽 體質各異 忌自行服中成藥 黃晶晶憶述,發病首3天有發冷、發燒、喉嚨痛、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跟感冒差不多。第一晚持續幾小時輕微發燒,徘徊38℃左右。她服食感冒清熱冲劑中成藥,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清熱之效;亦服食了清熱解毒抗病毒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以幫助退燒及緩解喉嚨痛,但擔心藥物可能會影響胎兒,故把劑量減半。 不過,她提醒,因自己具備中醫知識可按病情用藥,大家不應仿效。「一旦確診新冠,切勿自行服食中成藥,必須尋求專業意見。每人體質各異,在缺乏醫囑下胡亂服藥,可能適得其反。」 發了一晚燒後,出了一身汗,開始退燒,周身骨痛亦緩解了。中成藥服了3、4天後,大部分症狀減退,便停止服藥。唯獨喉嚨痛始終沒有緩解,且愈來愈嚴重,病發第3天更完全失聲。 粥水湯水為主 加陳皮健脾開胃 她表示,懷孕早期孕吐較明顯,胃口原本已不好,確診後胃口變得更差,加上疲憊不堪,根本沒有進食意欲,每日亦未必食足三餐。但要抵抗疾病,又不得不補充體力及水分。她採取清淡、容易消化的飲食原則,以粥水、湯水為主,略加陳皮,有助健脾開胃。 相關閲讀:【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雪梨南北杏湯 紓緩喉嚨痛失聲 雪梨南北杏湯是她當時經常炮製的湯水,材料及做法簡單,2個雪梨(連皮),加適量南北杏、少許陳皮、清水煲成湯水。「雪梨潤肺,南北杏化痰止咳,陳皮健脾化痰,此湯有潤肺之效,有助紓緩喉嚨痛、失聲的不適。想味道更可口開胃,可再加1個蘋果(去皮)煲,蘋果潤腸,有助排便。當時胃口欠佳,較適合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此湯湯渣煲至腍身,易於入口。除補充體力外,多飲這類潤肺湯水,有助緩解喉嚨不適,畢竟一確診,口腔已好乾涸,喉嚨持續有恍如刀割的痛楚。」 按摩兩穴位 助止咳平喘 孕吐加上咽痛咳嗽,滋味很難受。當時黃晶晶受咳嗽困擾,但又不想食止咳藥,故按摩兩個有助止咳平喘穴位,分別是定喘穴(位於背部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中間,往左右各半寸)及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有兩種按摩方法,一是用手指加按摩油輕輕從上至下推揉穴位,另一種則是溫熱穴位。每日按1至2次,每次按1至3分鐘。 她指出,懷孕晚期確診若有慢性咳嗽,會較辛苦。因為用力或頻繁激烈咳嗽,會增加腹腔壓力,原本已挺着的大肚承受的壓力更大,有可能刺激子宮收縮,影響胎兒;建議這時應求診,亦可按摩上述穴位,紓緩咳嗽。 樂觀抗疫 多休息做伸展運動 準媽媽確診最擔心當然是病毒會影響胎兒,黃晶晶也不例外。一般18至22周後開始感覺到胎動,超聲波檢查才可較詳細地檢查胎兒結構及其發育情况。當時她懷孕12周,無法在隔離期間做相關檢查,難以了解胎兒發育有否影響,難免擔心。 「上網瀏覽相關資訊,知悉確診孕婦之後誕下的孩子都十分健康,所以跟自己講:『一定會大步檻過』, 心態積極很重要。確診後精神不好,便多休息,做一點伸展運動、看電視,輕鬆一下,以正面心態抗疫。」直至核酸檢測結果變回陰性,她急不及待趕去私家醫生處做超聲波檢查,知道胎兒發展無異常,終於放下心頭大石! 接觸過不少新冠確診病人,自己也受過病毒煎熬,經此一役,她有一番感受,「新冠傳播力較強,就算注射了疫苗,大多數人都會出現感冒發燒症狀,體質較好的人康復較快,亦較少新冠後遺症;體質差的人康復時間慢,較多後遺症,如氣管敏感、疲勞、流鼻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食慾減少等。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大家平時不要放棄鍛煉身體,適時養生,多飲暖水,少飲凍少食生冷,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免疫力就會好」。 懷孕前已接種兩針疫苗,一直有運動習慣,加上不飲凍不吃生冷。她笑言,新冠康復後沒有新冠後遺症。 文:黎芸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確診應對:懷孕後期中招 重症風險較高 【明報專訊】孕婦不幸確診新冠,要注意什麼?且聽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心怡以下的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問:孕婦染疫風險如何? 答: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各種病毒風險較高,包括新冠病毒。香港婦產科學院鼓勵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學院網站亦提供備孕及懷孕人士接種新冠疫苗的建議,詳盡解釋於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以及接種新冠疫苗的利弊。雖然新冠病毒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並不常見,但亦有可能令孕婦出現嚴重症狀及早產的風險。 作為婦產科醫生,我會依照學院指引,為準媽媽解釋接種疫苗的疑慮,令她們有足夠資訊衡量接種的風險與好處。她認為接種疫苗是準媽媽個人選擇,不論接種與否,該決定亦應被尊重。不過無論有否接種疫苗,都應該做好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地方等,減低感染風險。 問:確診孕婦會出現哪些症狀? 答:處於適育年齡的女性,大部分都沒有長期病患,再加上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病徵一般較輕微,如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等,甚至沒有症狀。但亦有孕婦會出現較嚴重病徵,如肺炎、氣喘、呼吸困難、胸口痛等。特別是懷孕後期(即5個月或以上)才感染,較大可能有嚴重症狀或併發症,甚至需進入深切治療部(ICU),或者需要使用呼吸機。對胎兒構成的風險更大,增加早產風險。 呼吸難、心口痛、胎動少 即睇急症 問:確診後,孕婦下一步要怎樣? 答:視乎症狀而定。如果症狀較輕微,例如有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肌肉痠痛、流鼻水、咳嗽等,可以透過醫管局的流動應用程式「HA Go」,查詢並預約新冠指定診所求醫,這些診所專注處理輕微感染症狀的新冠病人。 但如果出現嚴重症狀,例如神志不清、氣喘、呼吸困難、心口痛、使用退燒藥後仍持續兩天發熱(超過38.5℃)、胎動減少(對於超過24周的孕婦)等,就要立即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盡快接受適切治療。 不會用抗病毒新藥 問:居家隔離期間,確診孕婦怎樣監測自己的病徵? 答:醫生會為孕婦處方藥物紓緩症狀,例如處方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馬來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來紓緩發燒和流鼻水,以及喉糖、止咳藥等。至於現時用來治療新冠的抗病毒藥物、抗體治療,則不會應用在孕婦身上,畢竟這些新藥使用在孕婦方面的數據不多。平時孕婦應每天記錄呼吸、心跳、體溫,以及胎動,若有任何異樣,應盡快聯絡醫生。 問:確診孕婦應否如期做產檢? 答:確診後,孕婦應立即聯繫其主診的婦產科醫生,以便醫生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專業建議。一般而言,如過往檢查結果屬低風險懷孕,主診醫生有可能建議推遲產檢,以減低確診患者感染其他人的風險。若懷孕屬於後期,或懷孕風險較高,醫生可能安排於隔離房間做產檢。 Read more

肥胖、便秘 增尿失禁風險 更年期易患骨質疏鬆症 教你運動3招改善問題

【明報專訊】不少中年婦女受尿失禁及骨質疏鬆困擾。調查發現,香港每3名婦女,便有1人受失禁困擾;而約半數婦女可能在更年期後患上骨質疏鬆症。透過恆常運動,就可以改善上述兩個問題。 相關文章:【尿失禁種類】3類中壓力性失禁最常見 產後或更年期女士正視「理遺」問題 預防有法7個Tips 港每3名婦女1人有失禁 肥胖、便秘增尿失禁風險 調查發現,香港每3名婦女,便有1名受失禁困擾,故強化骨盆底肌肉是有需要的,尤其是孕婦、停經前後女性,即使沒有任何徵狀,也應該透過會陰肌肉運動,增強盆腔內器官的承托力,以預防尿失禁、器官下垂或其他骨盆底肌無力的情况。 會陰肌肉運動 增盆腔器官承托力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建議,有尿失禁和骨盆腔器官下垂的女士應要訓練骨盆底肌,亦即做骨盆底肌運動或會陰肌運動,又稱凱格爾式運動(Kegel exercise)。 研究顯示七成女性做了錯誤的骨盆底肌運動,以下是正確的骨盆底肌肉訓練: ‧坐下或躺下,保持身體放鬆,然後收緊會陰部肌肉,如忍大小便一樣的感覺,將注意力放在下盆肌肉及往上提,這樣可鍛煉肌肉收縮及放鬆。 ‧開始時吸氣提肛,將會陰肌肉往上提收縮,保持呼吸,維持肌肉收縮5至10秒,然後放鬆3至5秒,不要閉氣,重複8次,每天做3組。 多進食富纖維食物、飲水和運動 改善體重防便秘 當骨盆肌變得強壯時,可在站立姿勢或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正確的會陰肌收縮,配合日常生活如抱嬰兒及提起重物,可減輕或防止徵狀出現。如有疑問,建議向專業物理治療師查詢,以防做錯適得其反。 另外,維持健康的體重十分重要,因為肥胖會增加腹部肌肉壓力。至於便秘,則會令腹部過度用力排便,減弱陰肌力;慢性咳嗽亦會使骨盆肌力變弱。因此,建議選富含纖維的食物,並多喝水,配合運動,有助控制體重、預防便秘。 運動有效防65歲以上跌倒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質量減少,增加骨折風險。多攝取鈣質、維持健康飲食和適量運動都有助預防。約半數婦女可能在更年期後患上骨質疏鬆症,以致輕微碰撞或摔倒都會造成骨折。研究顯示,透過運動能有效預防65歲以上的人跌倒。 骨骼是活組織,對外來壓力會產生反應,透過運動可強化骨骼,所以運動是維持骨骼健康的最佳方法。骨骼強度和骨質密度取決於年輕時運動量多寡。 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3天,每次1小時 (每星期累積最少15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當中部分時間應做有重量負荷的運動,例如跑步、跳舞和球類運動等,持續運動直到老年,可幫助維持骨骼及肌肉的強度與平衡感,並減低跌倒的風險。 預防骨質疏鬆:負重運動/橡筋帶鍛煉 上肢運動 1.坐下,雙手各持橡筋帶兩端(圖A),舉至胸口慢慢拉開(圖B),停5秒 2.站立,固定橡筋帶,雙手各持橡筋帶兩端、輕微屈曲(圖C);雙手慢慢向後拉(圖D),停5秒 鍛煉大腿四頭肌 坐下,橡筋帶綁着雙腳(圖E),其中一腳伸直膝關節(圖F),停5秒,緩緩放下;然後另一隻腳重複動作 注意事項 ‧目標是增加上下肢肌肉力量 ‧循序漸進,不宜操之過急 ‧每天1節,重複動作5至10次 ‧訓練前檢查橡筋帶有否裂口,以免斷開 ‧訓練時,橡筋帶應在腳上綑綁最少一圈 ‧訓練後,橡筋帶用乾布清潔,收藏於陰涼處便可,切勿用水清洗及儲存於高溫環境,以免加速其損耗 相關文章:【骨折】骨質疏鬆無聲無息!切勿忽視腰痛臀部疼痛 補鈣30歲前已要開始?(附營養師飲食建議) 文:梁慧貞(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婦女健康專研組主席、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新冠口服藥】非本港居民、旅客公院處方口服藥須付逾6000元 復必泰二價疫苗、兒童及幼兒疫苗港人優先接種

【明報專訊】特首李家超昨被問及與內地通關具體安排時表示,通關需要逐步、有序、全面,包括在運力及人數上確保暢順,目標明年1月15日前與內地有關單位達成共識,獲中央完成審批後落實。逐步恢復與內地通關,社會關注會否為本港醫療系統帶來負擔。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交代多項保障本港醫療系統安排,包括本港居民染疫會獲優先應診,非香港居民及旅客如到政府或醫管局治療過程獲處方新冠口服藥,需為每個療程支付逾6000元等。不過,他未有提及現由政府向私家診所免費提供的口服藥的收費水平。至於復必泰二價疫苗、兒童及幼兒配方疫苗,只會優先免費提供予香港居民。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昨表示,政府未就私家醫生通關後可否向旅客免費派發口服藥制定指引。有醫生認為藥物被濫用風險不高。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旅客公院獲口服藥須付逾6000元 禁用指定診所 打二價疫苗染疫應診 港人優先 本報昨向醫衛局查詢,非符合資格者在私家診所可否獲處方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口服藥、如可以收費機制如何等,該局引用昨日的新聞公布,指出私營醫療機構可直接向藥廠訂購兩款藥物,非符合資格的新冠患者應直接在私營醫療機構獲取治療及處方有關藥物。 局方:旅客應赴私營 急症室診金1230 據衛生署名單,現時有456名私家醫生可透過特設網上平台,要求政府提供兩款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醫生處方時要在醫健通登記,處方時不可收費。本身有向衛生署索取口服藥的家庭醫生林永和昨向本報表示,為病人處方政府採購的口服藥須實報實銷,向署方呈報處方給何人,相信被內地旅客「出蠱惑」濫用的可能很微。 應診方面,盧寵茂稱,醫管局會優先為「符合資格人士」的確診者提供醫療服務及藥物,非香港居民及旅客等「非符合資格人士」,不能使用醫管局指定診所及遙距診症服務。盧表示,非符合資格的新冠患者如使用公院急症室,須付1230元診金。他又稱,公共醫療系統對新冠病人所需藥物,包括含「撲熱息痛」成分藥物,有充足存貨,政府、醫管局和衛生署正加大採購量,確保供應。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非居民留30日始可免費打原始疫苗 近日有聲音關注通關後會否有內地居民來港接種新冠疫苗。盧寵茂昨於記者會表示,政府已採購足夠疫苗,上周五起已調整「政府疫苗接種計劃」安排,復必泰二價疫苗、兒童及幼兒配方疫苗,只會優先免費提供予香港居民。盧又稱,現時非香港居民必須最少逗留30日,才可獲免費接種科興疫苗及復必泰原始疫苗,強調政府會監察情况,「避免非香港居民特地短期來港接種政府疫苗」。至於私營市場疫苗接種,盧稱與政府採購屬「兩個獨立系統」,不會影響本港居民接種。 (新冠疫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