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疫情稍緩和,防疫措施也逐步放寬,自助餐、各式美食的推廣成為不少人的目標。其中刺身、海鮮會否都是不少港人的至愛,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各式肉類冀能嘗到最新鮮的味道?不過,醫生提醒這些食物可能本身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受污染,若未經徹底煮熟便進食,或有感染風險,甚至造成食物中毒。
刺身:勿選淡水魚製 帶有中華肝吸蟲
廣受港人喜愛的刺身,大部分都是選用深海魚製作,養和醫院駐院醫生蔡敏基醫生強調,絕不能選用淡水魚製作刺身,因淡水魚帶有中華肝吸蟲,一旦大量感染有機會造成膽管梗阻、肝硬化,甚至慢性黃疸,繼而演變成膽管癌。但即使是深海魚亦不能忽略食物安全風險,因在處理和儲存過程中如有不當,有機會滋生沙門氏菌及未能將寄生蟲徹底殺死。
蔡醫生指出,製作刺身前,應先將魚類冷藏於攝氏零下35度約20小時,以徹底殺死寄生蟲;此外,市民如欲選購刺身,如果是日本進口,可留意是否有日本農林水產部門認可,方有品質保證,在外則應光顧信譽良好的餐廳。
生食甲殼類及貝殼類海鮮 染創傷弧菌感染或需截肢
至於其他海產食物,例如甲殼類及貝殼類海鮮,包括蝦、蟹、生蠔等,需確保水源安全,否則「生食」會容易染上甲型肝炎、諾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創傷弧菌等。當中創傷弧菌,可在處理食材受傷時,透過傷口入侵人體,有機會在短時間內令皮膚和肌肉發炎、肌肉組織壞死,最嚴重需截肢,甚至致命。
肉類生吃增感染寄生蟲風險 應徹底煮熟
肉類方面,目前只有牛肉可在未完全煮熟下進食,但蔡醫生建議任何肉類其實均應徹底煮熟才吃,因生吃很大機會感染寄生蟲:
肉類 | 常見寄生蟲或微生物 | 感染後可能出現病徵 |
豬 | 豬絛蟲 | 腹痛、腸胃炎、幼蟲入腦致抽搐、感官扭曲 |
雞 | 沙門氏菌 | 發燒、腹痛、腹瀉、嘔吐 |
羊 | 旋毛蟲 | 腹痛、腹瀉、嘔吐 |
雖然有指牛肉可在半生熟的狀態下進食,但如處理過程受污染,或採用不經高溫的烹調方法,都有機會令細菌滋生,造成感染。
生食後出現不適 盡快求醫
蔡醫生表示,如在「生食」過後,或在處理食材過程中受傷,之後出現任何不適徵狀,應盡快求醫,以免耽誤治療。
- 春夏濕度上升 頭皮發霉惹頭癬!中醫一文辨清濕疹和頭皮癬
- 活動髖關節時臀部咔啦響 或彈響髖作怪 物理治療師教你自行測試(姿治通鑑)
-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 【世界肥胖日】有效管理體重 飲食為重要關鍵 (衛生處方)
- 打網球拉傷肩膊不能發力舉高手?原來旋轉肌腱撕裂 手術修補(醫路同行)
- 【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 骨質疏鬆症增骨折風險 補鈣飲食知多啲 附高鈣食譜 (食得s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