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社交活動可免則免,不少市民因為疫情關係,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都受影響。面對種種壓力,如果一直累積而未有適當處理,可能會導致出現類似抑鬱、焦慮症等徵狀。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因壓力所致的短期情緒問題,可能是適應障礙症,臨床上有兩大指標助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改善徵狀,但最重要的是身邊人支持。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壓力過大致「適應障礙症」 易情緒化、發脾氣
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表示,適應障礙症患者很多時是在最近3個月內經歷無法處理的壓力,因為出現某些事件而令其承受巨大壓力。患者會變得情緒化,包括容易不開心、激動、脾氣暴躁、有危機感等,若一直沒有妥善處理、情况嚴重的話有機會演變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恐慌症。
與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而且壓力是突如其來及患者無法適應的,當壓力得到紓解後,一般約6個月就能平復。
兩大指標判斷適應障礙症嚴重程度
臨床上有兩大指標幫助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
一、壓力令患者造成什麼程度的痛苦、會否改變其原本性格,引致巨大的情緒及行為變化。
二、會否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大幅度收窄日常活動範圍、對日常喜好失去興趣、容易與人爭執等。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患者後遺研究:1/3患者半年內出現腦部疾病 更涉焦慮症、情緒失調等
認知行為治療 學習面對壓力 重拾信心
臨床心理學家一般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引導患者思考和分析所面對的壓力,例如引導他們思考所憂慮的事情有多大機會發生、若事情發生會有何後果、有何方法解決等,希望確立患者的信心,讓他們明白即使事情發生自己也有能力應對,誘導患者從最壞情况的牛角尖中抽離,重新專注日常生活。醫生亦會因應情况處方藥物,但由於適應障礙症的源頭是外來壓力,非生理原因,因此藥物主要有助減低徵狀,對治療適應障礙症本身幫助不大。
待訴苦後 給予支持
李博士指出,社交支援對適應障礙症患者而言甚為重要,提醒若果發現身邊親友出現情緒困擾,變得容易哭、發脾氣,應該待他們發泄情緒後,主動向他們表達關懷及放鬆傾談,聆聽他們的煩惱,讓積累的壓力得以釋放,不應避之則吉或採取放任態度。與患者傾訴時,亦應要比平時更有耐性,在患者釋放情緒時,毋須給予任何意見或建議,應待他們「吐完苦水」後,再表達支持及鼓勵,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身邊有人在「撐住」,並非孤軍作戰。
3個小貼士面對壓力 保持樂觀心境
.面對生活壓力,李博士給予小貼士,學習改變對事件和壓力的看法,保持樂觀心境,有助避免適應障礙症:
.人生中的事情好壞參半,總不可能只有壞事發生。嘗試改變自己的視野,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現有的美好事物,盡量不過分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
.即使正面對巨大壓力,如果不能改變外在環境,則學習接受壞事既已發生,但仍然有其他美好的事情可以選擇,盡可能不要過分執着與擔心。
學會活在當下,很多時壓力都是源於自己定下的目標,當與目標有距離時,無形的壓力便會由此衍生,嘗試令生活簡單化,減少無謂貪婪,珍惜現在擁有的事物,有助減低自己承受的壓力。
-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 【世界肥胖日】有效管理體重 飲食為重要關鍵 (衛生處方)
- 打網球拉傷肩膊不能發力舉高手?原來旋轉肌腱撕裂 手術修補(醫路同行)
- 【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 骨質疏鬆症增骨折風險 補鈣飲食知多啲 附高鈣食譜 (食得smart)
- 【失眠】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食出好睡眠質素?教你滅壓 放鬆練習改善抑鬱焦慮
- 【新冠康復者】轉陰或退燒後有口乾、疲倦、胃口差 雪梨清熱 不同體質配搭南北杏、川貝、蘿蔔(養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