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隔8小時食 一樣相冲 體內相遇影響藥效

人到中年患上都市病,每天要食降血壓藥;聽聞銀杏抗衰老,每天食一粒銀杏精華提精醒腦。年輕人爆暗瘡,西醫處方暗瘡膏和抗生素;再買牛黃解毒片清熱氣。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大家連睇醫生食藥都中西合璧。集兩家之長,究竟互補不足,還是互相抵觸? (Freer Law@iStockphoto)   【明報專訊】人到中年患上都市病,每天要食降血壓藥;聽聞銀杏抗衰老,每天食一粒銀杏精華提精醒腦。 年輕人爆暗瘡,西醫處方暗瘡膏和抗生素;再買牛黃解毒片清熱氣。 香港匯聚中西文化,大家連睇醫生食藥都中西合璧。集兩家之長,究竟互補不足,還是互相抵觸? 中西合璧的服藥方法,相信不少人都試過。有些人將中西藥分隔三數小時服用,認為會較安全。然而,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梁栢行直指一樣不安全,「每一種藥物消化吸收時間都不一樣,西藥由消化、分解、吸收至排泄出體外,4至8小時不足以排走一種藥。中西藥隔兩小時食,基本上在胃已經相遇;如果隔4至8小時,則可能在血液中相遇」。   中西藥在體內相遇,會有什麼化學作用? 中藥影響西藥吸收分解 梁栢行說不少常用中藥,在藥物動力學和藥性都會與西藥有抵觸。藥物動力學即西藥的吸收、分解、排泄代謝過程,中藥可能影響西藥在體內的水平,從而影響藥效。 梁引述2014年在藥劑學期刊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刊登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一份研究報告,分析坊間兩家涼茶店出售的廿四味,化驗當中6種中藥:菊花、蒲公英、甘草、薄荷、金銀花、魚腥草,發現這些成分會抑制環孢素和雷帕黴素的藥效。兩者都是免疫抑制劑,用於器官移植、免疫疾病的病人。 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則在2010年刊登一個病例,一名26歲病人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簡稱CML),連續7年每天服用伊馬替尼400毫克,一直沒有併發症;後來突然右上腹痛,抽血及抽組織檢查診斷為伊馬替尼引起肝中毒。追蹤病人用藥和生活方式,發現他3個月前開始飲用含人參能量飲品。   梁栢行(鄭寶華攝)   伊馬替尼遇人參 致肝中毒 報告指出,伊馬替尼引起肝中毒,一般會出現於病人用藥後1至2年內(中位數為100天)。這個病人在用藥7年後才出現毒性,相信是因為伊馬替尼和人參相互作用。結果病人暫停服用伊馬替尼及人參,以及服用皮質醇近3周,待肝功能回復正常後1個月,再次服用伊馬替尼繼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3個月後肝臟檢查一切正常。 或許大家認為,名貴的人參不是尋常百姓常用藥材,器官移植和免疫系統疾病病人也不多,因此影響不大。然而梁栢行表示,常用中藥如甘草、銀杏、丹參,甚至經常用於清熱解毒的中成藥牛黃解毒片,都可能與降血壓藥、薄血藥、抗生素等相冲。 「中西藥相互影響,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影響藥物動力學,另一是影響藥性。」梁說。   藥物動力學 中藥可能會影響西藥在體內分解、吸收和排泄的代謝過程,令西藥在身體水平升高或下降,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   牛黃解毒片減四環素藥效 梁舉例,年輕人爆暗瘡求診,西醫常用四環素治療。另一方面,不少人自覺暗瘡乃熱氣所致,服用中成藥牛黃解毒片,清熱解毒,以為中西藥雙管齊下,更快消滅暗瘡。「四環素代謝過程中,一旦遇上鈣,就不被身體吸收;而牛黃解毒片中的牛黃富含鈣質。兩藥同時服用,結果是牛黃解毒片減低四環素的藥效,其他鈣片也有同樣影響,食了等於沒食。」 另外,中藥方劑中常見的甘草,西方草藥貫葉連翹(St John’s wort),還有西柚汁,會影響西藥在肝臟的分解速度。梁解釋,當西藥加快分解,藥效會很快消失,「有些西藥的藥效範圍(Therapeutic window)狹窄,少一點沒效,多一點有毒,例如甘草和貫葉連翹,會加快薄血藥華法林分解,令藥物很快失效,就會增加血管栓塞風險;相反,西柚汁會抑制藥物分解,令藥物聚在肝臟,令藥效加強甚至出現毒性。以華法林為例,積聚體內會增加出血風險。」 ‧藥性 不少中藥的藥性,與西藥相似或相反。梁舉例,銀杏和黨參抑制血小板,若服用薄血丸的病人食用,就會增加出血風險;甘草、鹿茸有降血糖作用,若同時服用糖尿藥物,就可能引致低血糖,有暈倒風險。而麻黃常用於感冒方劑,會收縮血管、加快心跳,人參亦會令血壓上升,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病人要避免。他提醒,中藥對心血管藥物影響較多,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的病人要特別小心。 另外,不少病人聽聞中藥有降血糖或降血壓功效,自行減少西藥劑量,改服中藥。梁強調此舉十分危險,因為沒法得悉中藥藥效高低,究竟將西藥減半,還是減四分之一?自己胡亂加減藥物,可能會增加藥物毒性或令藥效大減。   (Pamela Moore@iStockphoto) 特別小心——中藥對心血管藥物影響較多,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的病人要特別小心。   建議分開一至兩天服用 梁最後提醒,日常湯水裏中藥材分量少,而且有大量水分稀釋,較少出問題;但中藥方劑或中成藥把藥材濃縮,藥性較強,就要小心。「最安全是將中西藥分開一至兩天服用;並告知你的西醫、中醫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亦可向註冊藥劑師查詢,你服用的藥物有否與中藥相互作用的報告。」   文:鄭寶華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桑椹烏髮 寒底多吃上吐下瀉 【中醫治療】烏髮食療:黑豆湯、芝麻糊 滋養肝腎 【中醫治療】養生帖:強肺益肝 風「邪」不能勝「正」 Read more

【中醫治療】中藥針灸雙管齊下 改善鼻敏感

【明報專訊】改善鼻敏感,最好是中藥及針灸雙管齊下。嚴耀堅說:「針灸主要集中在鼻附近的穴位,直接紓緩徵狀,對於病情較輕微的病人,基本上針灸一次,病情已得到改善。用藥方面,以通鼻竅功能為主,常用辛夷花。」 另外,運動對改善鼻敏感有很大幫助,嚴解釋:「運動令肺氣及脾氣運行暢順,氣血運行也改善。」他補充,治療鼻敏感並非難事,但病人若不改善飲食、生活和運動習慣,很快打回原形。   (明報製圖) 辛夷蘇葉茶 材料:辛夷花6克,蘇葉9克,薑、葱、糖或鹽適量 煮法:將辛夷花和蘇葉製成粗粉末,用紗布包好,以沸水冲泡,飲用前加入薑、葱、糖或鹽調味。每日1劑,代茶頻飲。徵狀改善後可停 功效:疏散風寒,宣通鼻竅   指腹按穴 每日15分鐘 另外,日常多按壓以下穴位可改善鼻敏感,每日用指腹按壓15分鐘,按至感到痠脹: 迎香:於鼻翼旁開一厘米位置 上迎香:位於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近鼻唇溝上端處 印堂:印堂位於面額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中醫治療文章: 【中醫治療】雞屎藤止痕癢 治濕疹難斷尾 食用過量 腹瀉頭暈 【中醫治療】食療推介:濕疹分急性慢性 前者要清熱 後者潤燥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中醫治療】知多啲:芡實+淮山+無花果 簡易家常祛濕湯 Read more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明報專訊】上周響起今年首個雷暴警告,同時迎接了首場「黃雨」,表示早春來臨。香港位於華南地區,濕氣較重,一踏入回南天,不單地面牆身滲水,人也會感覺特別疲累。這種天氣下,老一輩就會準備祛濕食療,芡實煲粥是常見祛濕偏方。惟註冊中醫表示,芡實只能改善部分濕症,食得過量隨時反招消化不良。 ▲明報製圖 老人家說春天濕氣重,需要祛濕,當中的「濕」如何解讀?註冊中醫施德享指出,在中醫角度天氣四季的氣候變化,可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常說濕氣重,就是六氣的其中一種。「人體本身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會隨着不同的氣候變化來調節,所以無論天氣如何轉變,如果身體抵抗力充足,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本身抵抗力低,遇上天氣突然轉變,就容易生病,稱為『六淫』」。 內濕徵狀較外濕嚴重 六氣中的濕,古書中大多記載出現在長夏(農曆六月)或初秋(農曆七月),但施德享解釋,由於古書大多以華中地區作為標準,而香港處於華南地區,氣候較潮濕,所以濕氣亦會較早出現。濕氣積聚體內,會令人感到疲累,身體亦會浮腫,但這只是一些表徵,施德享指出還有更多問題出現。「病情輕重,主要視乎濕氣對身體影響的程度,如果是外來的濕氣干擾到身體,會出現輕微的徵狀,稱為外濕;但如果由身體內產生濕氣,便會引發較嚴重徵狀,稱為內濕。病情較輕者,如果濕氣聚於胸脥之間,便會出現心口悶的感覺;而聚於脾胃,便可能會感到肚脹、胃口變差;如果濕氣傷及腰以下,更會導致小便變得混濁、大便溏泄等問題,而女性的帶下(俗稱白帶)亦會增多。」 至於病情較為嚴重,濕氣聚於胸脥者會因心口悶而變成咳嗽,聚於脾胃則會出現肚瀉或水腫。若濕氣去到關節、皮膚,便會出現麻或痛,濕疹亦會惡化。不少人會因為抵抗力不佳,外濕問題變成內濕;亦有一部長期病患者、老年人會因抵抗力太差,直接出現內濕問題。由於香港的潮濕程度,甚至會令到牆身、地板滲水,容易察覺,加上濕氣重會引致的病痛多,令到不少人步入春天後,便說要準備食療祛濕。 ▲施德享(勞耀全攝) 感冒前後 消化不良 便秘忌服 坊間流傳用芡實煲粥祛濕,施德享表示,芡實粥不能化解所有「濕」,因芡實功效有限制。「芡實是一種中藥,主要歸脾、腎經,其功效有補腎、固腎及益精,亦具有收斂的特性,因此主要用於一些消耗性的病情,例如夜尿頻密、遺精、帶下多等身體上出現流失等問題,同時亦會用在慢性腎炎、風濕痛、腹痛的情况。由於濕氣有可能入侵脾、腎等五臟,而配合芡實便可解決濕氣引致的脾、腎問題。」 不過,施德享補充,芡實並非一種好的祛濕藥材,除了因為它只限於針對特定部位祛濕外,更重要的是它有收斂的特性。「感冒前後的人不能食用,否則其收斂特性會抑壓病情;有食滯、消化不良、氣鬱及肚脹等問題,亦會因為芡實的『補』性而滯上加滯;至於有痢疾、痔瘡或腸道細菌而導致肚瀉,亦不適合食用。另外,剛生育的婦女,身體血瘀未散、惡露未清,除非在中醫指導下食用,否則亦可能因其收斂特性而無法清除血瘀或惡露。」 其實除了芡實,中醫亦會用白朮、茯苓、蒼朮等中藥,達至健脾祛濕之目的,其中白朮、茯苓的藥性較溫和,孕婦都能服用,蒼朮則適用於一切內濕和外濕問題,包括風濕、痛風、關節痛、肚瀉等都可以,但以上中藥使用前都需要先諮詢中醫意見。祛濕藥有很多,但重點是並非因為天氣潮濕便要祛濕,而是身體出現濕氣重的徵狀才要祛濕。「如果身體抵抗力好,適應天氣變化的能力無問題,就算潮濕天氣都不會出現問題,在沒有濕氣徵狀下,服用祛濕中藥反而適得其反。」 運動排汗 飲茶利尿減濕氣 想防止濕氣干擾身體,應由飲食及運動入手,首先減少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以免傷及胃、脾、腎,繼而令濕氣入侵。其次是多飲茶以利尿,或是多做運動排汗,減少身體的濕氣積聚。加上中醫學說脾主四肢,四肢多活動亦對脾有益。養好胃、脾、腎,便能將濕氣排出,是個不錯的祛濕方法。 文:勞耀全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明報專訊】祛濕食療,除了芡實外,亦會用上赤小豆、黑豆、薏米等材料。4種食材中,究竟哪種祛濕能力最強?「這4種常見食材都是中藥。赤小豆具有利水解熱的作用,若進食過多,由於利水能力強,會容易令人消瘦。至於黑豆則主要針對水腫、腎虛等問題,祛濕效果與芡實相若,薏米則具有利水健脾的作用。」施德享表示,根據4種中藥的藥性,赤小豆的祛濕能力最強,但亦由於藥性強,不建議自己亂用;相對而言薏米是較安全的祛濕中藥,但要留意由於薏米都有一定的利尿能力,並不建議孕婦使用。坊間不少祛濕湯方會將上述4種中藥混合使用,期望達到最佳效果,但這個做法可能過分祛濕,反而會令身體出現更多問題。 ▲赤小豆(資料圖片) 誰忌用芡實? ‧感冒前後 ‧食滯、消化不良、肚脹 ‧氣鬱 ‧產後婦女 ‧細菌導致的肚瀉 ‧便秘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生帖:中醫少用「崩大碗」

【明報專訊】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街角的涼茶舖總會放着一碗碗青綠的涼茶──崩大碗。後來筆者嘗試在中藥書中找「崩大碗」,卻竟然找不到,因為它的正名是「積雪草」(圖),是一種傘形科、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它的葉呈圓形或如腎之形狀,近葉柄處有心形凹入缺口,有如崩口的飯碗。 副作用大 可致小鼠死亡 崩大碗味苦,性寒,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活血消腫、清利濕熱等作用。民間多用於醫治各種熱病引起的高熱、煩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藥理作用方面,崩大碗對實驗動物有鎮靜、安定作用,對皮膚有抗炎功效。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曾有研究將大劑量(小鼠體重1至2倍)崩大碗給小鼠服用,可以使它中毒甚至死亡。 雖然民間使用崩大碗已有很長時間,但正統中醫很少用此味藥,主要是它的副作用大,有些人服用後會腸胃不適、反胃等,甚至有白血球和血小板減少的風險。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人員從崩大碗中提取有效成分,並在動物實驗中證明可以改善腎纖維化徵狀,但研究仍屬早期階段,還有待進一步實驗去證實。 文:梁榮能(註冊中醫、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主任)

Read more

驗證藥效 開發新藥方 中大科研中藥 輔助西醫

大病初癒或久病未癒,有不少人都會去看中醫,前者為調理身體,固本培元;後者則視中醫為另一種療法。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下稱實驗室)以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古方,發展常規治療以外的藥性補充品,輔助西醫,目前已完成32項創新藥方,橫跨內外婦兒、心臟、老人科等,以做到真正中西合璧。 西藥有盲點 臨牀科研助中西合璧 「有些病症病理好闊,不止單方面影響身體,西醫可成功治療主要症狀,但可能有三成忽略了。」實驗室主任、中醫中藥研究所臨牀研究中心總監梁秉中說,西醫在一般的治療方面發展得十分發達,但有一定限制,敏感病症、癌症、老年退化等,不但阻止不到,亦沒有簡單的西藥能發揮絕對效用。 雖然傳統中醫藥可做到調理功效,但傳統中醫少做臨牀研究,靠經驗及個案,難進入西方醫療體制。團隊因此從中西醫兩方面取長補短:以科學方法找出傳統中藥古方中藥成分,並簡化做「一般性的治療藥性補充品」,以輔助西醫治療。目前,其團隊已完成32項創新藥方,包括可保骨質的奶粉、紓緩女士更年期體虛的冲劑、紓緩兒童濕疹的膠囊等,橫跨多個專科。 與其他地區合作 團隊專注臨牀研究 實驗室設化學、生理及臨牀研究3部分,研究中藥成分。團隊亦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昆明的研究所主要從植物提煉出化學物質,發掘出來的化學物質會放在實驗室研究平台,找出並證實藥物作用,「例如昆明當地適合栽種蘭科植物,如中藥的天麻、石斛,他們可供應這方面的材料及知識,我們做臨牀研究,分工清楚,互相促進。」 梁秉中說,已發現天麻對於智力及認知方面有功效,可應用於老人科,石斛則有助治療乾眼症,與他們合作,有助加快研究項目發展。除了與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梁秉中透露,他們亦與南非和以色列等地合作,目前正與伊朗醫科大學傳統醫學院申請聯合項目,發展中東及中國傳統醫學。 中藥研究不受重視 傳統中醫不接受新方 雖然實驗室的研究獲得國際的認可,梁秉中認為,他們的中藥研究在港始終不受重視,「我們的創新藥方在傳統中醫眼中不受歡迎,被認為是『離經叛道』;而現行體制下,中醫不可能用西醫的診治方法,轉介照X光也不行,反而醫院內有不少部門有跟我們合作做臨牀研究」。 他期望,隨着在內地中醫藥發展,最終可影響香港,提升中醫藥的地位。

Read more

【濕疹】薑擦腋下KO臭狐? 無助止汗 反招濕疹

炎炎夏日在街上走數分鐘,可能已全身濕透。原本出汗是正常現象,但如果集中在腋下多汗,除了會沾濕衣服有礙觀瞻,更有不少人因汗味重而傳出汗臭味,成為途人走避的對象。 坊間當然有不少止汗偏方,利用生薑擦腋下就是其中一種。註冊中醫陳敏表示,由於薑具有刺激性,一次半次或許對身體無害,但長時間使用這道偏方,會令皮膚敏感,甚至誘發濕疹,對止汗亦沒有效果,不值得嘗試。 同一環境 排汗量比人多屬病態 排汗其中一個作用是調節體溫,當體溫過高,便需要透過出汗來調節,所以正常人在夏天都會排汗。不過,陳敏說如果在同一環境下,自己的排汗量比其他人高,同時影響日常生活,便屬於病態。中醫角度看,身體出現不尋常的排汗問題,大致可分為兩種,「有人會在晚上睡覺時不停出汗,但睡醒後便停止出汗,中醫稱之為盜汗。至於日常生活或工作時,排汗量較其他做同一工作的同事多,甚至身體沒有太多活動量但仍會出汗,便稱為自汗,兩種排汗各有原因」。 她指出,盜汗大部分發生於小朋友、長者、更年期婦女或生病的女性身上,「盜汗主要與陰虛有關,亦與營衛不和而受外邪入侵有關。盜汗的汗味會較淡,同時身體會較為虛弱。至於自汗則大多出現於成年人身上,原因是心血不足、邪熱鬱蒸等,會伴隨心悸、失眠、脾氣暴躁等徵狀」。一般人因出汗而求診,大多是排汗量對生活造成困擾,「例如由於經常出汗,身體有濃重汗味而影響工作及社交」。 薑辛辣刺激皮膚 可致毛囊炎 坊間有偏方指利用生薑直接摩擦排汗較多處,具有止汗除臭的功效。陳敏指薑的確是中藥的一種,但其功效並不是用於止汗除臭,「中醫一向都有使用薑入藥,而主要用途有幾種。首先是感冒時能散發風寒,達到發汗解表的作用。另外,具有溫肺止咳、溫中止嘔的作用,對於常吃海鮮的人,更可解魚蟹毒。不過,薑通常會與其他中藥一同煲製成藥,或是焗茶為主,甚少直接用於外敷」。 陳敏解釋,「薑本身帶有辛辣味,對皮膚具有刺激性,用一次半次或者未必有問題,但如果用得多,皮膚便可能會出現毛囊炎,之後會演變成皮膚病,而且更可能誘發濕疹。加上薑在中醫角度,主要是用來散發風寒、發汗解表,所以基本上沒有止汗的作用,就算將生薑磨成汁液塗於腋下,雖然刺激度會較直接用薑外敷或摩擦低,但止汗作用不大」。 中藥、按穴 疏肝止汗除臭狐 另外,坊間有指這個偏方具有除臭狐的功效,陳敏稱這個亦不是最佳方法,「臭狐的成因,除了遺傳,亦由於排汗過多而令細菌滋生,繼而發出臭味。雖然用薑能令皮膚的PH酸鹼值改變,令細菌的生存環境改變,減少皮膚滋生細菌,令臭狐異味退減,但副作用太大。中醫醫學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醫治臭狐,生薑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出現臭狐的原因,在中醫角度主要是因常吃煎炸、油膩食物,而肝臟因肝熱而無法解毒,在肝氣鬱結下,便會耗傷津液、陰虛內熱,只要做好止汗、疏肝,便能解決臭狐問題。 無論是盜汗、自汗或是臭狐問題,首先都要止汗,陳敏說有不少中藥可減少出汗問題,除了利用中藥調理之外,還可透過針灸或自行按壓穴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主要針對四個穴位(見圖1),分別是位於腳面的太冲穴(疏肝)、膝下3寸的足三里穴(調理脾胃)、手腕至前臂2寸的內關穴(調理脾胃)及腕背至前臂3寸的支溝穴(通便化陽),可依次序每個穴位按壓一分鐘,每日3組即可。」 文:勞耀全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話語權之爭 專家至上? 醫治情緒病 患者都有say

【明報專訊】在現今號稱國際大都會的香港,數據和專家就是權威,擁有對各種人和事的詮釋和話語權。愈多人跟隨你,論述就愈有代表性。最後所謂「真相、真實」,其實不過是最多人支持的觀點而已。 對於受情緒病影響的朋友,身邊人的態度和行動,對當事人能否掌握自身康復權利有決定的影響。家人及助人專業者,應該反思他們擁有的權力及其對於當事人的影響。什麼對於當事人「最好」,誰最清楚呢?他們的生命又屬誰呢? 個案一:副作用大想換藥 醫生反對 Billy曾擁有理想的職業,後來受抑鬱和幻聽影響,被迫提早退休。病後子女、太太和醫生皆質疑他的工作和自理能力,除了不贊成他尋找兼職,亦會每天監察他吃藥,甚至不同意他單獨外出。其實Billy也有上網了解自己的病况,覺得某些西藥的副作用太大,希望嘗試不同藥物,甚或希望配合中藥和運動去調校藥物劑量。可是醫生警告他「不要亂來」,亦吩咐家人陪他覆診,確保他不要胡思亂想,乖乖吃藥。 個案二:醫護細心聽 患者放心講 Catherine被情緒及有關死亡的思想影響多年,在普通科試過很多藥物後徵狀也未見改善,結果需要入院調校藥物。她的父親很支持她,儘管他對女兒需短暫離家感到不捨,但因為自身多年前也有被情緒困擾和藥物治療的經驗,他很理解女兒的困難。醫護團隊也很尊重Catherine,醫生們很願意細心聆聽她講述服用不同藥物後的反應和狀况,令Catherine可以持開放的態度,放心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作不同嘗試。 上述兩個個案,家人和醫者對病人的反應迥異,值得大家反思﹕究竟誰擁有闡釋「情緒病」的話語權?哪些態度和做法最有利於病人康復呢? 負面標籤 催生「病人模式」 受「情緒病」影響的人,都被貼上很多負面的標籤。很多解釋精神病的權威理論,都建基於一個假設﹕當事人都是生理或心理出現問題,能力方面有所缺乏或不符合主流社會的期望、要求。結果問題被內化,當事人活出了大家所期望的「病人樣式」,即性格負面悲觀、沒有工作動力、對生活缺乏興趣等等。最後整個家庭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終日難見歡容。更甚者是連病者家人、醫護人員和社工等助人專業者,也認定病人根本對自己狀况缺乏了解,亦沒有能力和知識去作出「合適」的決定。結果病者的日常生活以至有關復康的種種決定,例如醫藥、生活和工作安排等,都被家人及專家左右,甚至連表達自身的權利也被剝奪和得不到尊重。 ■專家札記 關愛變壓迫 好心做壞事 對受情緒問題困擾的人而言,如果能夠運用語言或一些恰當形式去表達自己的生命故事,並為自己過去的經驗賦予獨特的意義,事實上他們擁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然而這個話語權很容易被人奪去和瓜分,尤其是一番好意的家人和醫護人員。 其實建立渠道讓病人發聲,助人專業者和家人就可以多了解他們的狀况,並作出更適切和合宜的支援。簡單而言,就是心懷信任、接納和尊重病人的態度,確認和肯定他們的生命故事、病患歷程和個人體會。 開放式提問 多聆聽病人 執行上,聆聽是關鍵一環。不打斷病人分享,利用開放式提問,拉闊話題,從病人經驗出發,發掘每段經歷所賦予他們的意義,同時以好奇心探討他們過去面對徵狀的策略,了解當中的掙扎和得失。有時病人的策略可能有別於醫生和家人的想法,同時效果亦可能未如他們的理想;但助人專業者和家人只要堅持和他們同行,陪伴他們面對病患過程的種種,並發掘他們對各種經驗的詮釋,繼而協助他們發現合適的方案和應對行動,病人就能收復他們的話語權,去詮釋、接納和擁抱自己依然美麗和充滿希望的人生,亦令家人重現笑容,真正達至「家家好心情」。 家人和專業人士若希望協助受情緒困擾的人走過幽谷,必須常抱着開放態度,不要讓自己的專業判斷與知識凌駕在當事人的經驗之上。否則我們很容易「好心做壞事」,令自己的關愛成為了對他們的另類壓迫,甚至堵塞了病人表達自己和以最合適的方法面對困境的機會。 文:謝樹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社會科學學院精神健康及社會政策小組召集人)、胡可兒(香港基督教輔導服務資深輔導員) 圖:資料圖片 編輯:沈燕媚

Read more

【中醫治療】胡途中西:再續中醫緣

【明報專訊】港人對中醫中藥一點也不陌生,生病時「看中醫,服中藥」的習慣更一直流行於香港社會,香港政府早於二十年前回歸後,已成立專責部門管理中醫藥事務,而當時出任該部門主管的,正是前衛生署副署長、現任中大中醫學院客座教授梁挺雄教授。 當年,梁挺雄教授走馬上任,代表政府與中醫業界溝通。身為西醫的他,首要的任務是要在短時間內學習中醫藥的基本概念,甚至重新操練生疏的普通話,以便往中國內地取經,學習當地對中醫藥規管的手法等等。當時,他與團隊籌辦過百次大大小小的研討會議,聽取中醫藥業界對立法的各方意見,箇中過程實是充滿着各種大小挑戰。香港的中醫藥在過往二十年有長足的發展,並在社會上逐漸提升專業的地位,實在是梁教授篳路藍縷之功。 西醫梁挺雄 卻當中醫主管 回想當年為何擔任中醫藥事務主管一職,梁挺雄教授認為全是因緣際會。猶記得當時他的上司、前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認為他熱愛中國文化,具備一份對中醫傳統敬仰的心,而且十分尊敬中醫長輩,於是便委予他重任,整個過程可算是「誤打誤撞」而來。儘管梁教授已自官場退下,但對中醫的熱情卻絲毫沒有減退,離開官場後他旋即投身教育界,並選擇參與培育中醫學生的工作,繼續中醫結緣,這一切全出於他對中醫藥的一份特殊感情。 他雖然接受現代西醫訓練,卻充分感受到中醫對健康的幫助,尤其在養生方面,許多中醫曾給予他不少具體的建議,令他深受中醫保健養生的教益。另外,從公共衛生角度來說,他體會香港的西醫水平很高,令香港的人均壽命位於世界前列,但患者生活質素尚有改善空間。眼見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所衍生的沉重醫療負擔,梁教授希望透過發展中醫,增強中醫在整個治療體系所扮演的角色,有望縮短病人留院時間之餘,也助紓緩目前醫療人員的壓力。 加強中醫學生對西醫了解 梁教授投身教育行列後,首要着力在強化中西醫溝通,發掘雙方在教育、科研、服務、發展等層面上的合作。當前政府已落實將會在將軍澳興建首間香港中醫院,中醫醫療服務在未來數年將面臨重大發展及機遇,市民除了期望中醫畢業生要有穩健的中醫基礎知識,也宜具備與西醫合作溝通的能力。為此,梁教授現正於中大中醫學院負責協助優化中醫課程,在維持現有的傳統中醫教學上,加強中醫學生對西醫的了解。如此一來,既能保留中醫傳統的核心基礎,傳承寶貴的中醫知識;也能為中醫學生提供接觸西醫知識的機會,裝備他們以應付日後中醫院的工作。他也着手與醫管局合作,探討讓準中醫師到醫院臨牀學習的可行性,為培養中醫人才創造有利條件。 籌備網上英語講授中醫基礎課程 在讓中醫學習西醫知識的同時,讓西醫多認識中醫也同等重要。現時,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正與中大中醫學院合作,籌備於網上學習平台Coursera共同建立全世界第一個以英語講授的網上中醫基礎課程,為世界各地以英語為母語的普羅大眾與醫療工作者,深入淺出地講解中醫醫學概念,提供一個認識中醫的國際渠道。盼望中醫與西醫業界、以至其他醫療專業能加緊合作,使治療選擇日趨多元化,讓病人能受惠於醫療合作的成果。 文:胡志遠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主任) Read more

現代中醫:香港中醫服務還能更上層樓嗎?

【明報專訊】香港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分別於1993年、2004年及2015年進行了本港市民「過去一年曾使用過中醫」的調查。該縱貫性研究結果顯示,本港市民使用中醫的比例,在1993年為29.4%,2004年顯著提升到43.6%,而在2015年只稍微上升到45.2%。換句話說,香港在回歸後中醫服務得到實質性增長,而在2004年至2015年的11年間市民對中醫診療的需求則沒有太大的增長。 那麼,人們不免要問,香港的中醫服務是否已經到了一個瓶頸位置,市民對中醫的需求是否已經停滯不前了? 香港的中醫服務是否還能再上一個台階?筆者在中醫教學、科研的同時,也恆常參與中醫臨牀工作,對本港中醫服務的發展趨勢一直留意和關心,現就筆者的觀察,提供一些看法,與同道商討,也希望對政府決策者有所幫助。 香港中醫服務在將來的5至10年的前景還是樂觀的,中醫醫療服務將會繼續增長。有這樣的推論乃基於以下事實和觀點: 1. 本港的人口還處在絕對增長期,隨着人口的逐年增多,對中醫醫療服務的需求自然會相應增加。 人口老化 中醫調理佔優 2. 本港正快速進入老年社會,隨之而來是各種慢性病發生率也會逐年俱增。眾所周知,中醫藥對慢性病的調理和治療具有很大優勢,且這種理念在市民大眾中有深厚基礎,因此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必將是有增無減。 3. 近20年來,經過廣大中醫同仁共同努力,香港市民對中醫的信賴度愈來愈高,中醫藥被本港居民接受程度亦愈來愈高。 4. 經過20年的人才儲備,本港現已擁有較為優質的中醫藥人力資源,能夠為市民大眾健康提供良好的中醫藥服務。毋庸置疑,一個行業發展好壞與其人才質素有極大關聯。 另外,本港有完善的中醫師考牌和持續進修機制,為中醫師的專業質素和醫術的持續進步提供保障,這些措施大大增加廣大患者對中醫業界的信心。 5.中醫專科化可望在不久將來得以在本港施行,這個舉措必將提升中醫業界的專業地位和市民對中醫的認受性,增加患者尋求中醫診治的欲望。 免煎中藥 便利吸引求診 6. 近年免煎中藥(顆粒劑)在本港中醫診所普及,為患者服用中藥提供了極大便利,吸引更多病人尋求中醫診治 。 7. 籌建中的香港中醫醫院將會提供中醫住院服務,其所帶來的漣漪效應相信有助於把中醫服務推向新台階。 基於以上因素,相信在可見將來香港的中醫服務可望百尺竿頭,跨上新台階。當然,在這一進程中,政府政策扶持必不可少,例如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這將是本港中醫事業發展的強心針。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