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出現併發症才確診。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以年齡、身高體重指數(BMI)、血壓愈高,推算簡易糖尿病評分(NDS)會愈高,高風險者的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低風險者的三倍,計算這評分有效篩查隱形糖尿病人,現推出流動應用程式助評估。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1995年開展香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CRISPS),並把2609名沒已知糖尿病的參加者數據納入今次研究,以身高體重指數、年齡、血壓計算出NDS,三者愈高,NDS則愈高分,滿分50分,NDS達28分或以上的高風險者隨後的糖尿病發病風險,是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三倍,而且NDS愈高,其糖尿病愈早病發,NDS達28分或以上屬高風險者,每5人就有一人確診糖尿病。
研究再為1984名鑑定為無糖尿病的參加者作20年跟進,389人後來確診糖尿病。而在1995/96年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5年後病發率為1.5%,對比NDS達38分或以上的最高風險群發病率達9.2%,反映NDS愈高分,糖尿病愈早病發。至於20年後,當初NDS屬28分以下者的發病率約11.6%,而評分28分或以上者的發病率則高約兩倍,達33.7%。
下載「糖心易測」App計算評分評估患病風險
研究團隊新推出流動應用程式「糖心易測」供用戶自行計算NDS,可於Apple App Store或Google Play Store免費下載。港大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名譽臨牀副教授胡裕初表示,NDS達28分或以上,應按分數每一年至三年作血液檢驗,28分以下者可下戴「糖心易測」定期計算NDS作評估,並提醒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中,亦會有低於3%因沒做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而錯過診斷。
港大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臨牀助理教授李智豪表示,全球大約每11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一半因病徵不明顯而未被診斷,待出現併發症才被確診。李智豪稱,35歲或以上的人患糖尿風險,是25至34歲組別者的2至8倍,超重或肥胖者患糖尿病風險較體重指標正常者增約2至6倍,高血壓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是血壓正常者的約兩倍。
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林小玲表示,根據1995年普查數據,9.8%港人患糖尿病,但港人生活方式已改變,故去年12月已啟動做一項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收集最新數據,料2024年完成。
專題系列文章
- 兒童口齒不清、無故流唾液?口肌發展障礙12個徵狀 言語治療改善說話及進食障礙
- 【失眠】長期睡眠不足令人煩躁生痱滋暗瘡 嚴重可致眩暈抑鬱 中醫:6個安眠建議
- 【hangry 】飢餓成怒?低血糖身體發警號 頭痛頭暈冒冷汗、增壓力情緒惡化?哪3類人容易肚餓?
- 關於雞蛋的5個問題 白蛋、啡蛋營養有沒有分別?蛋黃愈深色,蛋味愈濃?
- 高爾夫球肘患者扭毛巾、提重物手肘都痛 高危一族宜多做手腕或前臂伸展運動 (姿治通鑑)
- 太極「鬆胯」動作改善膀胱尿道控制「耍」走排尿緊迫感(醫徹中西)
- 【袪濕】水中四寶:芡實、茭白、蓮藕、菱角 食療解悶熱、疲倦兼開胃 (養生帖)
- 【皮膚敏感】消委會引述研究:爽膚水含酒精令皮膚變乾或誘發濕疹 含致敏香料可令皮膚痕癢或腫脹
- 步行愈多愈好?研究:日行4000步減早死風險 多步行500步減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7%
- 頸痛有急慢之分 慢性與錯誤姿勢有關 2個動作自我測試頸痛根源 (姿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