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出現併發症才確診。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以年齡、身高體重指數(BMI)、血壓愈高,推算簡易糖尿病評分(NDS)會愈高,高風險者的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低風險者的三倍,計算這評分有效篩查隱形糖尿病人,現推出流動應用程式助評估。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1995年開展香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CRISPS),並把2609名沒已知糖尿病的參加者數據納入今次研究,以身高體重指數、年齡、血壓計算出NDS,三者愈高,NDS則愈高分,滿分50分,NDS達28分或以上的高風險者隨後的糖尿病發病風險,是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三倍,而且NDS愈高,其糖尿病愈早病發,NDS達28分或以上屬高風險者,每5人就有一人確診糖尿病。
研究再為1984名鑑定為無糖尿病的參加者作20年跟進,389人後來確診糖尿病。而在1995/96年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5年後病發率為1.5%,對比NDS達38分或以上的最高風險群發病率達9.2%,反映NDS愈高分,糖尿病愈早病發。至於20年後,當初NDS屬28分以下者的發病率約11.6%,而評分28分或以上者的發病率則高約兩倍,達33.7%。
下載「糖心易測」App計算評分評估患病風險
研究團隊新推出流動應用程式「糖心易測」供用戶自行計算NDS,可於Apple App Store或Google Play Store免費下載。港大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名譽臨牀副教授胡裕初表示,NDS達28分或以上,應按分數每一年至三年作血液檢驗,28分以下者可下戴「糖心易測」定期計算NDS作評估,並提醒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中,亦會有低於3%因沒做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而錯過診斷。
港大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臨牀助理教授李智豪表示,全球大約每11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一半因病徵不明顯而未被診斷,待出現併發症才被確診。李智豪稱,35歲或以上的人患糖尿風險,是25至34歲組別者的2至8倍,超重或肥胖者患糖尿病風險較體重指標正常者增約2至6倍,高血壓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是血壓正常者的約兩倍。
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林小玲表示,根據1995年普查數據,9.8%港人患糖尿病,但港人生活方式已改變,故去年12月已啟動做一項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收集最新數據,料2024年完成。
專題系列文章
- 賀年菜式食品高熱量高脂?營養師:五大飲食貼士 健康迎新春
- 患靜脈曲張/靜脈血栓人士注意 搭飛機久坐致下肢水腫紓緩有法
- 照顧者易有痛症關節勞損 注意保護關節6個技巧 4招拉伸練習強肌
- 【備戰2025海外馬拉松】科學化訓練三大重點:長度、運動強度、模式提升長跑表現
- 歎火鍋BBQ美食兼控熱量?佳節當前教你點揀至fit食材
- 慢性痛症關節炎、生蛇、偏頭痛反覆發作 學習深呼吸自我鬆弛與痛症和解
- 【痛症】手麻痹未必頸椎問題?或胸廓出口綜合徵 4訓練方法強肩頸肌肉穩定
- 「大腦瑜伽」一張紙+一支筆+深呼吸 禪繞畫練專注療癒心靈
- 60歲起視力漸下降早期眼疾難察覺 高齡駕駛者注意「盲點」
- 拆解牛油、人造牛油、塗抹醬成分營養有分別 關於對牛油的4個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