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衛生署數字,糖尿病在本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排第10位,2016年便有498人死亡。隨着人口老化及肥胖人數上升,預計患者人數會增加。
現時糖尿病分有一型及二型,一型患者約佔3%,逾九成患者屬於二型。不過,早前有外國科學家建議,糖尿病按病情及病因應細分成5類,這種分類法跟現時常用的分類有什麼分別?
現主要分兩類 逾九成患者屬二型
糖尿病是與胰島素有關的慢性疾病,胰島素是胰臟分泌出來的荷爾蒙,負責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若分泌不足,就會令葡萄糖積聚血液中,導致血糖過高。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周振中指出,現時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型糖尿病
患者因遺傳或免疫系統問題,導致體內出現胰島素抗體,破壞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令身體嚴重缺乏胰島素,血糖嚴重超標,有可能引發急性酮酸中毒,若不及時治療,會有死亡風險,他們需終生注射胰島素。
二型糖尿病
成因主要有二,一、胰島素分泌不足,成因或是遺傳或是年老導致胰臟退化;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導致身體出現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需要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水平。舉例正常人可用一粒胰島素開啟細胞讓一粒糖進入,但有胰島素抵抗的患者可能需用10粒胰島素才做到,減慢轉化葡萄糖的功能。早期患者可通過飲食及運動控制病情。
【明報讀者優惠價】原大地 稀有糖 – 專為「關注血糖」及「控制體重」人士研製 立即網上訂購 優惠至2020年3月30日
周振中指,即使身體出現胰島素抵抗,胰臟會因應血糖調整,較一般人分泌出更多胰島素,抵消胰島素抵抗,「但分泌不能無限增加,久而久之胰臟功能會變差,若到某個階段無法抵消,便會出現糖尿病」。中央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猶如雙生兒,但肥人未必一定有胰島素抵抗。
分拆5類 治療方案更準確
早前瑞典隆德大學糖尿病中心及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發表報告,指應該將現時的糖尿病分類,由2分拆為5類。周振中講解:
第1類「自身免疫嚴重糖尿病」
Severe autoimmune diabetes(SAID)
多在年輕時發病,與現時一型糖尿病患者相似,患者大致上健康,體重正常至偏瘦,因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無法分泌胰島素。
周:此類與一型糖尿病相似,估計香港糖尿病患者數字較少,可能低過3%,只得1%至2%。
第2類「胰島素缺乏嚴重糖尿病」
Severe insulin-deficient diabetes(SIDD)
與第1類SAID相似,患者屬年輕,體重正常至偏瘦,免疫系統沒有問題,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出現糖尿病,常出現與糖尿病相關的眼疾。
周:這類病人是體型偏瘦的糖尿病患者,佔本港患者約10%至15%。
第3類「胰島素抵抗嚴重糖尿病」
Severe insulin-resistant diabetes(SIRD)
患者可分泌胰島素,但有胰島素抵抗,身體肥胖,較大可能出現腎病。
周:此類患者有代謝綜合症,估計本港患者約15%至20%。
第4類「肥胖有關輕度糖尿病」
Mild obesity-related diabetes(MOD)
患者肥胖,沒有代謝綜合症,沒有胰島素抵抗。
周:這些患者雖然肥胖,但沒有代謝綜合症,不過應有非常小量的胰島素抵抗。此類患者佔本港患者20%。同樣是糖尿病及肥胖患者,有否高血壓、血脂紊亂及蛋白尿等問題,主要視乎個人的遺傳因素。
第5類「年齡有關輕度糖尿病」
Mild age-related diabetes(MARD)
較年長時發病,徵狀較輕微。
周:年輕時沒有徵狀,直到60至70歲時才慢慢出現糖尿病,主要因老化,胰臟β-細胞數目下跌,胰島素分泌功能下降,漸漸應付不到身體需要,發病過程是緩慢,佔本港患者40%。不少長者患者生活習慣已很好,未必可進一步改善,建議應用藥物,但未必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水平,治療目標可較寬鬆。
周振中表示,第4類的MOD及第5類的MARD大多屬於糖尿病前期,病情相對較輕及發展較慢。「其實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在治療時,已知現時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情况,不能劃一治療,例如SIDD及SIRD就屬於兩個極端病理。是次研究結果有更明確的病理分析,例如治療時對SIDD及SIRD病人要採用較進取的療法,其他如MOD或MARD因病情較輕微,併發症風險較低,治療方案可溫和些。這些分類可讓一般醫護人員對糖尿病有更深入的認識,有助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案,但毋須因此改變糖尿病定義,對普羅大眾來說,分兩型已足夠。」
文、圖: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
養生帖:足部按摩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肥胖惡循環 手術解魔咒
糖尿病併發症影響大
山楂降血壓血脂 胃弱糖尿病勿試
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最佳女「煮」角 擊退糖尿風險
問醫生:糖尿會否斷尾? 視乎病因
醫徹中西:糖尿病人關節肌肉痛
注意飲食 控制體重 糖尿病不易察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手術治療糖胖症
新研口服藥治癡肥糖尿 飯前一粒 覆蓋腸壁控血糖
專題系列文章
- 【糖尿病人外遊注意】更頻密驗血糖?出發前、旅遊期間要做足準備(附手提行李清單一覽)
- 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 【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 世界糖尿病日丨不可忽視的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足、糖尿上眼、心臟病 有效控制血糖7個貼士 了解糖尿藥副作用
- 【糖尿病】高血糖增中風機會2至4倍 了解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控制三高預防10個貼士
- 【糖尿病飲食】地中海飲食模式是什麼?糖尿病人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減中風風險(營養師教路飲食Dos and Don’ts)
- 【糖尿病】5個不可忽視的併發症 慎防糖尿足、心臟病、糖尿上眼 控血糖貼士
- 【深近視】 配戴OK鏡?矯視眼鏡?阿托品眼藥水?使用電子產品謹記「20、20、20」法則
- 【世界心臟日】護心飲食有妙法 (衛生處方)
- 手足口病個案上升 病徵發燒、口潰瘍 學者料幼園腸病毒仍活躍
- 【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 及早治療高血壓 減心血管疾病風險
- 保留維他命C 處理蔬果兩大忌:長時間浸洗、熱力 小心攝取過量腎結石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 【痛症】坊間拉腰治療?電熱棒?特效紓痛精油?慎防跌入「高科技」陷阱
-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 【帶氧運動】霹靂舞常見旋轉、倒立 頸背腰上肢易受傷 考驗全身肌肉運用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97dd3cab0fcca1710a9ca5ec3fd4c4.jpg仔細分類——歐洲科學家建議的糖尿病新分類,把糖尿病分類得更仔細,有助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圖:ADragan@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97f3850db1cdf2ca249f35ff19f1f0.jpg周振中(圖:許朝茵);